8日,湖北省教育廳公布了關于備受矚目的“武漢林琳”冒名頂替入學事件的調查最新動態:湖北大學教務處負責人未嚴格執行審查程序,便批準了“武漢林琳”的轉學申請。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招生就業指導處負責人擅自接納其借讀,隨后也未對相關信息進行嚴格審查,便同意其轉入,并安排其在該校學習三年,最終以專科身份畢業。目前兩人均已被學校停職,配合調查。
畢業前發現自己提前“被畢業”
林琳就讀于海南大學會計學專業,并且是注冊會計師方向的大四學生。在今年的5月份,她按照學校的規定,登錄了“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來查看自己的學歷信息,然而,查詢結果卻讓她感到十分驚訝。
在其姓名下方,赫然顯示著兩份學籍記錄。一份標明“本科-海南大學”,詳細說明了她在該校海口校區主修會計學(注冊會計師)專業,入學時間為2006年9月11日,目前尚未完成學業。
另一份學籍資料顯示,存在一位與該女子同名同姓且身份證號碼一致的“林琳”,該人于2005年9月1日進入“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的電子商務專科學習,并在2009年6月30日順利完成了學業。
在學歷信息這一欄中,唯獨那位畢業于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的女生,她的資料頁上附了一張陌生長發女生的照片。
依據相關規定,任何個人在連續兩年內不得同時獲得兩張大學學歷證書。若林琳在畢業之際未能對此規定有清晰的理解,她面臨的風險是可能無法獲得畢業證書。
林琳回憶起2005年的高考經歷,她當時被湖北省的一所專科院校錄取,然而她并未選擇就讀。經過一年的復讀,她再次踏上高考的征程,并在2006年成功被海南大學錄取。
這次揭露的與林琳身份信息一致的“武漢林琳”,原來是在2005年9月份入學的,并且她也選擇了就讀大學專科。林琳對此產生了懷疑,她認為自己的身份信息可能被他人盜用,用以完成大學學業。
林琳因擔憂四年苦讀無果,無法獲得畢業證書,遂向媒體尋求幫助。5月19日,林琳被冒名頂替的事實被揭露于眾。翌日,即5月20日,“武漢林琳”的相關學歷信息被迅速撤除。然而,隨著事件相關信息的陸續公布,這起冒名頂替事件所隱藏的諸多疑點也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注。
假林琳輾轉三高校,“洗白”冒名頂替痕跡
《長江商報》經過調查發現,這名冒充“林琳”身份的人,在武漢的求學經歷頗為復雜,期間竟然更換了三所學校。
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在2005年的招生錄取記錄中明確指出,該年度并未有名為林琳的學子獲得錄取資格。
該校提供了一份由湖北省教育廳于2007年2月13日發布的文件。該文件指出,“批準林琳從湖北大學知行學院2005級電子商務專科順利轉至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2005級廣告設計與制作專科繼續深造”。
在湖北大學知行學院,該校招生辦公室的負責人明確表示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教務處,無論是專科還是本科層次,2005年湖北大學在海南并未設定招生名額。經過核實,發現林琳當年是被湖北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武昌校區錄取的,而湖北大學知行學院解釋稱,這是由于“教育廳的通知中學院名稱被誤打印”。
湖北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武昌校區的大專招生負責人透露,林琳的確在此校進行了注冊,然而,該生并未參與任何課程學習,且無人目睹過她的身影。至于轉學事宜,學校方面表示并不了解相關情況。
從湖北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出發,武漢林琳轉至湖北大學知行學院,緊接著又轉學至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這一連串的轉校行為引發了廣泛的猜測。人們懷疑,她通過頻繁轉學的手段,試圖抹去冒名頂替的痕跡。
依據《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轉學暫行規定》,新生若未在原錄取學校完成報到入學注冊手續,或入學時間不足一個學期,均不具備轉學資格。進行學生轉學手續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教務處,需先經轉出和轉入學校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然后依照先轉出后轉入的流程進行操作。申請轉學的學生必須提交其所在學校的課程成績單以及在校期間的學習表現鑒定,且需由轉出學校的教學管理部門加蓋公章。
省內高校間進行轉學操作時,需由轉出與轉入院校分別在《高等學校學生轉學申請(確認)表》上表達意見并加蓋公章,隨后將表格提交至湖北省教育廳進行審核。轉學所需文件應由轉出或轉入院校的學籍管理部門負責報送,湖北省教育廳一般不接受學生或其家長直接提交的文件。
湖北省教育廳高校學生處負責處理高校學生轉學手續。若轉學理由不充分或不符合轉學規定,將不予接受;而對于理由合理且符合轉學規定的申請,需經高校學生處經辦人及處長審核,并上報給分管廳領導進行審批簽字。
了解高考內部信息的人士透露,高校轉學規定極為嚴苛,流程亦相當繁瑣,通常不會發生將湖北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與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混淆的情況,此過程往往需要具備相當影響力的人士來推動,有時甚至必須依靠內部人員的協助。
湖北省教育廳:將對招生中介和相關責任人嚴肅處理
眾多疑問面前,涉事院校未能對“湖北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為何出現在海南的林琳手中,武漢的林琳又是如何完成報到和注冊手續的”、“武漢的林琳為何能夠轉學三次”、“即便學校多位教師均不知曉有武漢林琳這名學生,她的畢業成績又是如何產生的”等一系列核心問題給出合理的說明。
5月21日,中國青年報記者對畢業于武漢工業學院的“武漢林琳”進行了采訪。該校的辦公室主任透露網校哪個好,校方對此事高度重視,并已組建了一個專門的調查團隊,目前調查工作正在進行中。然而,關于調查組成員的具體名單,主任表示不宜公開。面對“武漢林琳”的學籍信息被取消,學校究竟是如何確認其身份造假的問題,辦公室主任坦言難以給出明確答復。
對于“本校林琳是否為冒名頂替者”、“是否已與‘武漢林琳’取得聯系”等疑問,該主任回應稱:“調查結束后再做說明。”
湖北省教育廳發布通報,指出媒體報道“武漢林琳”事件后,該廳對此事給予高度關注,迅速組建了一個由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以及相關處室負責人共同參與的工作小組,全面負責事件的調查與處理。此外,該廳還向涉事的兩所學校發出了調查督辦的通知函。
5月24日,湖北省教育廳攜手公安部門成立了聯合調查小組,并前往外省及多所高校進行實地調查。教育廳的工作專班連續多次組織召開會議,召集各校負責人,對他們進行督促與指導,以推動學校的調查工作。各相關高校對此事給予高度重視,并展現了積極的合作態度。
經調查發現,2005年,來自海南的考生林琳成功被湖北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錄取,然而她并未前往學校報到。到了2006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考生林××(媒體稱之為“武漢林琳”)未能被大學錄取。隨后,林××的家長尋求招生中介的幫助以尋求入學機會,他們利用了林琳的招生錄取信息以及學籍資料,冒用林琳的身份進入了大學。起初,林××以“林琳”的身份在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進行借讀,之后又辦理了轉學手續。
湖北大學教務處負責人未對林××的轉學申請進行細致審核,便草率予以批準。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招生與就業指導處的負責人擅自接納林××作為借讀生,隨后也未對林××的相關信息進行嚴格核實,便同意其轉學,并安排其在該校學習三年,最終以專科身份畢業。目前,這兩位負責人已被學校暫停職務,并正配合相關部門進行調查。
通報顯示,湖北省教育廳學生處的工作人員在處理學生轉學審批的相關事宜時,不小心將“湖北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的名稱打印錯誤,誤印成了“湖北大學知行學院”。對此,湖北省教育廳對涉事工作人員進行了批評教育,并要求其進行整改。
通報顯示,6月4日,湖北省教育廳舉辦了2010年度全省高等教育學籍學歷管理專項會議,旨在對全省高等教育學籍學歷管理進行深入整頓和規范。教育廳已向公安機關報案,并持續與公安部門協作進行案件調查。一旦查明真相,將對涉及招生中介及其相關責任人依法進行嚴肅處理。
6月8日,中國青年報記者嘗試與負責此事件偵查的武漢市公安局文保分局取得聯系,但對方回應稱,目前尚不能公開案件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