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大洋新聞報道,我立志要投身于浩瀚的天體物理研究領域,因此我加入了天文社,跟隨老師們以及師兄師姐們學習天體物理的基礎知識。中山大學天文物理系成為了我的首選專業(yè),我計劃用三年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其中,努力拼搏,期待能成為中大的一員,為國家的太空探索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渴望拓寬視野,去洞察全球各地發(fā)生的各種事情,去追尋未來與未知領域,我希望將這些見聞傳遞給這里的人們,讓每一個人都能目睹世界的風采。
我熱衷于航模機電,具備出色的動手實踐能力。我渴望加入貴校,攻讀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未來,我愿加入我國芯片自主研發(fā)的科研團隊,助力我國擺脫對外依賴,讓中國的芯片技術走向全球。
您未曾目睹珠江之水綿延不絕,卻聽聞國父創(chuàng)辦學府培育英才;您未曾留意惺亭木匾的斑駁痕跡,卻目睹白衣天使懸壺濟世的榮光。自以來,醫(yī)者的仁愛之心傳遍四方,我對從醫(yī)的志向由此而生,對中大醫(yī)學院的向往愈發(fā)強烈,因為那正是我心之所向,這份信念愈發(fā)堅定。
近期,中山大學招生辦公室攜手廣州發(fā)布、大洋網(wǎng),借助“中大招生”微信公眾號,推出了“心系中大”新年愿望箱活動。該活動以網(wǎng)絡為平臺,全國各地的中學生均有機會通過填寫問卷,表達自己渴望進入中山大學的原因和心儀的專業(yè)。招生辦將從中篩選出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并向他們贈送中山大學的新年愿望箱2013中山大學錄取分數(shù)線,內(nèi)含中大師生及校友的學習建議和新年祝福。
教授、大學生助力中學生實現(xiàn)心愿
除了高考成績之外,我們期望了解高中生的抱負與愿景,并與之進行深入交流。借助新年心愿盒這一媒介,中山大學向全國范圍內(nèi)正緊張備考的高三學子,以及懷揣學科夢想、立志于“學在中大、追求卓越”的年輕人們傳遞鼓勵、提供陪伴和支持,從而縮短大學與中學之間的距離。中大招生辦公室負責人指出,2020年對于全國人民來說是一段共渡難關的歲月,而高中生們同樣需要一個途徑來展現(xiàn)他們的夢想并尋求幫助。鑒于此,該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在迎接新年的時刻,構建一個中大教授、大學生與中學生之間交流的平臺,以表達關懷、鼓舞夢想并傳遞溫情。
中大心愿盒設計精巧,一經(jīng)開啟,便呈現(xiàn)出一款集校園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于一身的文具收納盒。盒內(nèi)不僅有手繪的中大標志性建筑杯墊,還有裝飾著萬年歷的鑰匙扣,以及刻有“德才兼?zhèn)洹㈩I袖氣質(zhì)、家國情懷”這一人才培養(yǎng)理念與中山先生肖像的書簽。此外,還有印有“通往中大”字樣的車票卡片等,這些物品全面展現(xiàn)了中大的歷史底蘊和人文精神。
借助本次活動的平臺,中學生得以與高校教授以及校內(nèi)學子直接建立起聯(lián)系。在目睹了中學生所寫下的夢想以及對中大校園的回憶后,眾多教授們內(nèi)心深受感動。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彭玉平教授、國家超級計算機廣州中心的盧宇彤教授、中山眼科中心的林浩添教授、物理學院的姚道新教授、旅游學院的羅秋菊教授、航天航空學院的張錦繡教授、化學學院的姜久興教授、心理系的庫逸軒教授以及哲學系的沈榆平副教授等,紛紛錄制了視頻,向中學生致以新年的美好祝愿。他們以既簡潔又風趣的方式,向?qū)W生們介紹了各個專業(yè)的特色,同時也就高中生如何提升個人綜合素質(zhì)、塑造專業(yè)素養(yǎng)、有效緩解壓力以及克服挑戰(zhàn)等方面給出了寶貴的建議。陳偉武教授,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專家,特別創(chuàng)作了十二幅描繪商周時期金文的“福”字,將這些作品在元宵佳節(jié)之際贈予中學生,以此傳達深切的美好祝愿。
中大生態(tài)學院聯(lián)合生物博物館的龐虹、王英永教授,特意為對生物學科充滿熱情的學生們準備了豐富的禮物,包括動物圖譜和昆蟲明信片等。同時2013中山大學錄取分數(shù)線,物理與天文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以及哲學系等院系也精心準備了筆記本、文化衫等紀念品。這些禮物和心愿盒一同被送到中學生手中,旨在激勵他們對相關專業(yè)保持信心,并認真?zhèn)淇肌U猩k公室邀請了數(shù)百名在校學生,通過親筆書寫信件的方式,為高中生解答他們在留言中關于大學生活的種種疑問,同時向他們傳授高考復習的策略和心得。高中生在領取心愿盒之際,還有機會接收到來自他們心儀專業(yè)或家鄉(xiāng)大學的學長學姐們的美好祝愿。同時,兩千六百余名中大在讀學生向高中生贈送了電子版的高考學習指南;約五百名中大畢業(yè)生分享了他們在母校的學習成長經(jīng)歷以及對高中生的美好祝愿。
心愿盒承載中學生溫暖故事
新年心愿盒活動一經(jīng)推出,便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大招生微信公眾號緊扣此活動,精心制作并發(fā)布了互動圖文、視頻、條漫等多種形式的內(nèi)容網(wǎng)校頭條,閱讀量累計已突破20萬。此外,我們還與新華社、南方+、中國廣州發(fā)布、搜狐網(wǎng)、新浪網(wǎng)、中國教育在線、武漢發(fā)布、鄭州發(fā)布、南海發(fā)布等多個平臺攜手,向全社會推廣活動信息,吸引了來自全國各省份的千余名高中生及其親友、師長積極參與。
許多中學生通過留言、開箱視頻等形式,分享了他們收到心愿盒后的心情。來自貴州的翁同學在留言中流露出了對中大馮娜老師的喜愛之情,緊接著,在收到心愿盒的同時,她還收到了一本由馮娜老師親自撰寫寄語并簽名的詩集。她表示感到非常驚喜,深切地體會到了來自中大的那份溫馨。沈陽的張同學坦言,近期疫情波動頻繁,她不得不居家隔離,這給高三的復習帶來了不少困擾,“正是來自中大的那個心愿盒,讓我再次找回了那份希望。”
此次活動里,諸多感人故事涌現(xiàn)于中學與中山大學之間。在云南鳳慶縣魯史中學,黃嘵波和梁偉諾兩位老師,收集了三十多封該校學子寫給中大的親筆信。自2013年起,中大定點幫扶鳳慶縣,已有24名研究生在此支教。因此,許多如今的高三學生,自初中起便在中大支教老師的陪伴中茁壯成長。在信中,他們詳細描述了中大扶貧干部對他們家庭的援助,以及他們?nèi)绾卧谥Ы汤蠋煹妮o導下重拾信心,孕育出夢想,并對科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美好的未來抱有憧憬。“中大的支教老師們通過實際行動對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一位同學在信中這樣寫道,“我渴望有一天能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當前活動持續(xù)進行,中大招生辦公室正積極邀請眾多不同領域的教授以及杰出學子,向高中生們發(fā)送回復郵件,并策劃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專業(yè)交流活動,全程陪伴他們度過高考前的九十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