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報紙 古詩朗誦會
(二)古詩詞朗讀(2題,9分)
閱讀下面宋詩,回答14至15題。
【注釋】①詞韻:與所寫的詩用相同的韻腳。②本句首字缺。③探離:指詩文寫得好。④分體:詩人聚在一起,根據(jù)不同的主題寫詩。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評價,哪些是錯誤的?(3分)
A.全詩以描寫泉水和小草開始,注重運用色彩2024全國甲卷,營造愉悅的情感氛圍。
B、春天水面遼闊寬廣,波浪中漂浮的小船,看上去如同蜉蝣一般小巧。
C.“出”字見于莊子的《逍遙游》,與“蓬”相對照,故詩中缺字應(yīng)為“蓬”。
D.詩的最后一對提到“分題”,從而結(jié)束了全詩,并與標題中的“二韻”相呼應(yīng)。
【答案】C
國文A古詩文閱讀分析
本題共四個選項,考查考生對詩歌主要內(nèi)容的解讀和對藝術(shù)手法的理解與把握。其中,選項C考查考生對詩歌解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邏輯判斷能力。古代典籍在流傳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文本遺失的情況,小則一章,大則一句話。這首詩中,第二聯(lián)第二句有一個缺字。缺字會對讀者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影響。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這句可以有兩種解讀:一是缺字所代表的東西和刺一起生活在枝頭上;二是這個東西像刺一樣生活在枝頭上。參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種解讀更符合原意。但無論用哪種解讀,缺字都不可能為“鵬”。《逍遙游》中討論“大小之分”時,就用了鵬和刺兩個例子,刺是能生活在枝頭上的小鳥; 而鵬又體型巨大,背若泰山,翅若天際,難以想象它能棲身于枝頭。當然,“枝頭”也可能是比喻,用來表示狹小的空間,同樣不是鵬棲身之所。另外2024全國甲卷,該選項表述邏輯上不夠嚴謹,因果關(guān)系也沒有必要。
考試采用不完整文本材料,是一種新的考試方式。這種材料在古詩詞閱讀中經(jīng)常遇到。本題設(shè)計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在“真實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在答題過程中網(wǎng)校頭條,考生需要綜合調(diào)動自己在詩歌欣賞、傳統(tǒng)文化積累等方面的知識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