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有一條魚
戰國-莊子
北海有魚,名叫鯤。鯤大得不知其行幾千里。鯤化為鳥,名叫鵬。鵬的背大??得不知其行幾千里。它怒飛時,翅膀好像垂在天上的云上。這種鳥,在海上旅行時,會遷徙到南海。南海就是天池。《七邪》是一本講述奇異事物的書。《邪》說:“鵬遷徙到南海,擊水三千里,飛九萬里,休憩六個月。”它是野馬、塵埃和生物,用呼吸相互吹拂。天空是藍色的嗎?它的顏色是對的嗎?它是否遙遠得沒有盡頭?當它向下看時,它也是如此。
【單詞及句子注釋】
1、明:與“明”諧音,指海水顏色深沉。“北明”即北海。下文中的“南明”即南海。相傳北海無邊無際,深邃漆黑。
2.鯤(kūn):傳說中的大魚。之:取消句子主謂之間的獨立性。其:表示推測。
3、鵬:本為古“鳳凰”之意,本指傳說中的大鳥。
4、嗔:飛起的樣子,在這里是展翅的意思。
5.垂:同“陲”,邊緣。
6、海運:海水的流動。古有“六月海動”之說。海運必有大風,大鵬才能乘風南行。
7.遷徙:遷移。
8.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9、齊諧:書名。《齊諧》出自齊國,書中有許多詼諧離奇的故事,故名“齊諧”。一說為人名。
10、志怪:記錄奇怪的事情。志即記錄。
11、擊水:指大鵬鳥翅膀擊打水面。擊:擊。
12. tuán(Tuan):螺旋上升。又作bó(Bo),拍手。
13、扶搖:旋風,又稱旋風,從地面急速盤旋而上的風暴。九代表虛數,不是實數。
14、去:離,此處指離開北海。“休整六個月”是指大鵬飛了六個月,才到南海休息。一說休整是指風大,大鵬乘著六月的風大飛到了南海。
15.倚:擔。兮:風。
16、野馬:指移動的霧氣。古人認為,春天,萬物生機勃發,大地上的霧氣奔騰,猶如一匹野馬。
17、塵埃:空中飛揚的泥土叫做“塵埃”,細小的塵埃顆粒叫做“灰塵”。
18.生物:指各種生物。
19、氣息:指生物呼吸時產生的氣息。
20. 相互:互相。
21.吹:吹。
22.蒼蒼:深藍色。其正色邪:也許這就是天堂的真正顏色?其,遺,或者或許。正色,本色。邪,同“也”,疑問詞。
23. 極致:終結。
24.下一步:向下。
25.亦:也。
26. 是:這樣。已:就這樣。
【白話翻譯】
北海有魚,其名鯤。鯤甚巨,不知其長幾千里。鯤化為鳥,其名鯤。鯤背不知其長幾千里;其振翅直上,翅如云掛天際。此鳥,風吹海水,便遷徙到南海。南海是一處天然大池。《奇邪》一書,記載了一些奇事。書中記載:“鯤遷徙南海,翅拍水面,能激起三千里波濤。旋風繞飛,飛到九萬里高處,六月之風,離北海。”空氣如奔騰的野馬,天地間的塵埃霧靄,都是生物不斷呼吸所致。天空是藍色的,是它真實的顏色嗎? 還是因為天太高,看不到盡頭呢?當大鵬從天上往下看的時候網校頭條,就如同一個人在地上看天空一樣。
【創作背景】
莊子天資過人,聰明勤奮,“學問博大精深”,他生來就不無為天下之志。但“如今天下亂,縱有心愿,亦難成。”一方面,“盜鉤者,誅之,盜國者,封侯”的腐朽社會,使他不屑與之交往;另一方面,“君王與諸侯不能賞識”的現實,使他的抱負無法實現。世事如此污穢,“與莊子無話可說”,他追求自由的靈魂,只能在虛幻的世界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中尋求解脫。正是在這樣的境遇下,他寫下了《逍遙游》一曲,一首苦悶靈魂的追尋之歌。
【作品欣賞】
《莊子內篇》共七篇,《北海有魚》節選自《內篇》中的《逍遙游》。《逍遙游》是一篇神文,這樣的文章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少有的。我們首先驚嘆于莊子非凡的想象力。莊子筆下的“坤”千里長,化作“鵬”。鵬背千里,翅蔽天日,飛起南飛,擊水三千里,翱翔九萬里。好壯觀啊!
文章開篇氣勢非凡,作者文筆遒勁,從對神秘的巨鯤和鵬的描寫開始,一開篇就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壯麗的畫面:在浩瀚咆哮的北方深海中,有一只“不知多少萬里長”的巨鯤,這種魚的龐大,已經足夠讓人驚嘆了。轉眼間,“不知多少萬里長”的巨鯤,化作一只“不知多少萬里長”的巨鵬,“怒飛而去”,遮天蔽日,“遷徙南海”,好一副壯麗的景象。作者一開篇,就以奇異的想象和夸張的筆法,用自己的語言,把鯤的自由變化和鵬的騰飛,帶讀者進入一種仿佛絕對自由的壯麗深邃的境界。
接著,作者又引用了《齊邪》一書的記載,繼續夸大大鵬的形象,同時又補充了大鵬能飛得高的原因:“六月歇”。這句話很重要,說明大鵬需要趁著六月的強風,才能南飛。也就是說,大鵬的飛行是有條件的,是有依靠的。雖然能翱翔天空,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實需要借助風的力量,受到風的制約。如果沒有強風,大鵬就飛不起來。所以,大鵬在天空飛翔其實并沒有真正獲得真正的自由。
莊子的對比手法非常獨特,他用想象力把大與小推到極致,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野馬、塵埃、生物以氣相吹。”這是莊子從“以氣”即依靠某物出發,從鵬“息半年而息”這一事實概括,聯想到天空中其他事物也“以氣相吹”。山野中的霧氣(野馬)、飛揚的塵埃(塵埃),以及天空中其他運動的事物(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相對于坤、鵬而言實在是太小了,但它們仍然需要依靠某物才能運動。先說大,后說小,從大物推而廣之到小物,可見這一現象的普遍性。
“天浩浩蕩蕩,豈非本色?天遠無邊逍遙游通假字,豈非無盡?俯視亦復如是。”這幾句話,描寫了大鵬在九萬里高空的飛行。先是仰望,看不見天的頂端;再俯視,看不見地面。作者試圖從側面描寫大鵬的飛行高度,讓人想象宇宙的浩瀚。在不知多少個“九萬里”的天空中飛翔的“不知多少千里”的大鵬,只是一個小小的點。
作者先把天空描寫成只有空氣涌動、塵埃飄浮的地方,然后用人仰望天空的感受,比喻為人仰望天空的感受,說大鵬鳥在九萬里高空俯視下界,就如同下界的人仰望天空,只看到蒼茫無邊,難以分辨它的“真面目”。作者通過這樣的描寫、描述、比喻,無形中把常人的生活體驗聯系起來,調動人們的聯想和想象,使常人難以理解和想象的作者心中崇高的哲學境界變得容易理解和想象。
莊子所追求的“逍遙游逸”境界,是人間不可能實現的主觀唯心主義幻想。但這篇文章寫得非常優美,代表了他非凡的文學成就。他以寓言為喻,將哲學置于光怪陸離的想象和形象化的描述之中。文中一系列寓言,都寫得奇幻逼真。這篇流傳千古的妙文,不講究一般文章的套路,而是自由奔放,與作者飄逸灑脫的性格十分相似。
【關于作者】
莊周,又名莊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漢族,宋孟國人(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梁園區孟羌寺村),戰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主要創始人之一。莊子的祖先是楚國王室。后因吳起變法,楚國有亂,其先祖為避義宗之罪而遷居宋孟國。莊子一生只做過當地漆園官。因崇尚自由,沒有接受同族楚威王的邀請,是老子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后人把他和老子并稱為“老莊”。 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學術界尊稱為“老莊哲學”,代表作有《莊子》以及《逍遙游》、《齊物論》等著名著作。
【備考知識匯總】
1. 文學知識
摘自《莊子·逍遙行》。莊子,又名周,是戰國時期道教的主要創始人,與道教創始人老子并稱為“老莊”。其代表作是《莊子》。《莊子》是莊子及其后學者的著作。現存33篇,包括《內篇》、《外篇》、《雜篇》。
2. 同音詞
1.“北海有魚”中的“冥”與“溟”同音,即“海”。
2.“難道它這么遠,沒有盡頭嗎?”(邪)與(呀)同音,意為(嘆詞,相當于“呢”)。
3. 詞類的使用
1. 名詞用作動詞
原文意思為(上面),句中意思為(向上飛)
2. 形容詞用作名詞
峙(怪)就是(奇怪的事物)。
4. 一個詞有多種含義
1. 興趣
六月(xi)離開的人是呼吸,這里指的是風,
生物用(呼吸)相互吹動
2.
鵬的背好長啊,不知道有幾千里。
它的翅膀看起來像是從天空垂下來的。
鵬(峙)徙南海。峙:助詞逍遙游通假字,取消了句子的主謂獨立性,沒有任何意義。
生物用呼吸相互吹動,是取消主謂句獨立性的助詞,沒有任何意義。
3. 它的
(它的)名字叫昆奇:代詞,它的
也不知道究竟有幾千里。
它的顏色對嗎?它遙遠而無盡嗎?它的:連詞,表示選擇,是……還是……
(他們)看不起別人,如果他們這樣做,那就足夠了。
5. 關鍵詞
1. 怒飛。怒:興奮,這里是使勁地扇動翅膀
2. 它的翅膀就像天上垂下來的云朵。
3. (峙)奇事峙:記錄
4.水(擊)三千里 擊:拍
5. (團)飛上天者,可到九萬里。團:盤旋而飛
6. 生物會呼吸和吹氣。吹氣:吹
7.如果是這樣,那么一切都結束了。
六、問題討論
1.作者筆下的“鵬”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答:作者筆下的“鵬”是一個體型無比、力量無窮、志向遠大、能乘風的形象。
2. 作者是怎樣描寫“鵬”這個形象的?
答:從開頭到“其翅如云垂天”,作者寫的是北海之魚由鯤變為鵬的過程。鯤、鵬的龐大體型和磅礴氣勢令人驚嘆;從“是鳥”到“眾生以氣相吹”,作者寫的是大鵬遷徙南海的氣勢——乘風而起,擊水三千里,一飛沖天九萬里;從“蒼穹浩瀚”到結尾,作者想象著大鵬俯視大地的氣勢。
3.文中引用《齊邪》言辭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用《齊邪》中的文字來證明彭的描述是真實可信的。
4、文章用夸張的手法描寫“鵬鳥南下,擊水三千里,飛九萬里,休養六個月。”其用意何在?
答:作者用一種極其夸張的手法來形容大鵬騰飛的氣勢,這并不是對大鵬的贊美,重點是想說明“萬事皆有其位”的道理,和大鵬一樣,它也需要“支撐”才能騰飛。
5. 您喜歡鯤鵬嗎?請講講原因。
例1:我喜歡鯤鵬,因為鯤鵬飛入深海,翱翔長空,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搏擊長空,遨游大海,如同諸葛亮、毛澤東等歷史人物一樣,以天下人民為己任,推動歷史前進。
例二:我不喜歡鯤鵬,因為我喜歡知足常樂,淡泊名利,就像普通職工一樣熱愛本職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
6、文章通過鯤鵬的寓言闡明了什么道理?
答:說明世間萬事萬物都在“等待著什么”,無法擺脫世事的束縛。
7. 莊子在這篇寓言中講這個寓言的目的是什么?你認為我們怎樣才能達到莊子所描述的境界?
答:意思是說,世間萬事萬物都在“等待著什么”,無法擺脫世事的束縛。
你可以從努力學習,增長知識,增強記憶力,提升能力的角度去講;也可以從淡泊名利,追求平庸的角度去講。
8、“鯤鵬”的飛行高度可達九萬里,能從北海飛到南海,但必須依靠“海上運輸”和“扶搖”,這是什么意思?
答:本文主要講了什么是“逍遙”,而“海運”和“扶搖”則是指外界物體的力量,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到鯤鵬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逍遙”。
9、本文開篇關于鯤鵬形象及其翱翔時磅礴氣勢的描寫與“逍遙游”的討論有何聯系?
答:鯤鵬展翅高飛,但必須依靠六月的勁風。這說明世間萬物都需要外力推動,從而回答了“自由”需要依靠的問題。
10. 野馬和塵土的運動取決于什么?寫它們的目的是什么?
答:“野馬”和“塵埃”的運動,也必須依靠氣息。“眾生以氣息相吹。”這里與鵬作了比較。說明萬物都需要依靠某種東西。世間萬物,無論大小,都受到不同的制約,處在不同的制約之中。所以,無論是大鵬、“野馬”還是“塵埃”,它們看似自由,其實并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
11、莊子的文章意境開闊,想象力獨特,能用很多幻想、傳說、實物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文章充滿浪漫主義情懷。請談談你對本文想象手法的理解。
答:1、想象中的夸張。如對鯤、鵬形象的描寫,“鯤之大,不知其有幾千里”,“鵬之背之大,不知其有幾千里;怒飛之時,翅如掛天云”,表現出其巨大的氣勢和廣闊的意境。
2、進行想象對比。作者列舉野馬、塵土等“小”的形象,與鯤鵬作比較,用大小的對比,說明萬事萬物各得其位的道理。
3、在想象中抒發情感。作者對“自由”的執著,將這種想象具體化,其實蘊含著他對理想的強烈追求。
【解析】首先,文章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如寫鯤鵬騰飛時,說它們的“羽翼如掛在天上的云朵”,營造出巨大的氣勢;也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文章開頭描寫了鯤鵬的龐大,后面又寫到野馬、塵埃的渺小,以作對比,揭示萬物皆有其存在的理由。但無論是夸張的想象,還是對比的想象,都表達了作者的感受,闡述了無所依靠的命題,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大家可以圍繞這些方面來回答。
為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