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閆老師
來源 | 初中生家長
2022年高考已經結束,但與高考相關的話題才剛剛開始。今天閆老師給大家分享一位考生的故事:
高考時他以684分的成績,加上農村專項60分,總成績744分,最終順利考入理想的院校——清華大學。
然而命運卻把所有的不公都傾瀉在他身上,他不僅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而且家庭貧困,母親癱瘓在床,父親患有精神分裂癥,家里還有年邁多病的爺爺奶奶。
他就是2017年度河北省滄州市理科狀元龐忠旺。
1999年,龐中旺出生于河北省吳橋縣龐莊村一個很不尋常的家庭:
我的父親患有精神分裂癥,母親患有下肢殘疾。
龐忠望的出生給這個貧困的家庭帶來了希望,母親便給他取名“忠望”。
小忠旺在行動不便的母親的呵護下長大,他陽光樂觀,只要和母親在一起就覺得很開心。
6歲時,龐中旺被診斷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需要接受手術。
母親讓肖忠旺推著輪椅,在村里挨家挨戶尋求幫助。
最終在鄉親們的幫助下,他籌到了治療的錢。
我讀初二的時候,媽媽因嚴重貧血住院。
父親不能與人正常交流,爺爺奶奶也年老體弱,家里的重擔全部落在了13歲的小忠旺的肩上。
這次挨家挨戶借錢的,只有龐中旺本人。
他為母親的住院費湊了4000多元,并承擔起了在醫院照顧母親的責任。
為了照顧母親,他休學并在醫院附近的一家小餐館兼職。
龐中望每天起床就去菜市場撿爛菜葉,給母親買一些便宜的菜。
▲從左至右:龐中望、母親、奶奶、爺爺
在那些艱難的歲月里,他在日記中寫道:既然苦難選擇了你,那就把背對著苦難,把微笑獻給陽光。
201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吳橋中學。
離家之前,他給母親寫了三十封信,并要求她在他上學后每天讀一封。
這些信里有對媽媽生活上的安排,有給媽媽的囑咐,有給媽媽的笑話,還有我在學校的所見所聞……
在手機通訊已經很發達的年代,龐中旺用這種原始的方式陪伴母親。
龐中望心里很清楚:母親希望兒子陪伴自己,但同時也希望看到她學業有成。
靠著每月100元的貧困學生資助,龐中旺順利讀完了三年的高中,每學期的成績都保持在年級前兩名。
2017年,龐中旺以744分的高分考入清華大學實驗工程班!
龐中望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引起了社會上很多好心人的關注,很多人想為他提供經濟資助,但龐中望婉拒了所有資助。
2021年7月,龐忠旺取得清華大學直讀博士學位資格。
當今社會,階級流動日趨固化,寒門難出貴子也成為一種悲嘆。
最佳辯手冠軍、北大才女劉媛媛說,自己家里窮得連門都沒有。那么龐中望到底缺什么呢?這樣一個命運如此不幸的孩子,如何能夠東山再起,進龍門呢?
龐中旺曾說,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最應該感謝的人就是家人,他從來沒有因為家人而感到自卑,相反,他為擁有一個愛自己的家人而感到自豪。
決定孩子的未來
不是出生的問題,而是父母的眼光和模式
龐中望的母親龐志琴雖然癱瘓在床多年,但她絕對是個精神上沒有殘疾的人。
她雖然沒受過教育,但她深知知識的力量。她的知識告訴孩子們,學習是他們和這個家庭最好的出路。
所以雖然條件極其艱苦,龐忠旺從來沒有想過放棄上學,不管多苦多累,他都堅持讀書。
龐中望考上清華大學之后,他的故事也被報道出來,很多人都被這個堅強的年輕人所震驚。
很多愛心人士捐款支持他上大學,但都被龐中望拒絕了。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改善家人的生活環境。
高考結束后,龐中望并沒有休息,而是立即找到了兩份家教工作。
他想在上學前賺到足夠的錢來支付學費和生活費。
因為媽媽總是告訴他“窮則思變,弱則強”,錢對于任何人來說都不是輕易就能賺到的,只要有能力掙錢,就不要接受別人的捐助,捐助的錢應該捐給更需要的人。
對于龐中望來說,母親“窮則思變,達則致遠”的心態塑造了他的精神,并成就了他的未來。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缺錢,而是父母沒有遠見。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時刻豐富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努力提升自己。
因為你的模式才是孩子真正的起點;
你的視野決定孩子的未來;
您的行為也會影響孩子的生活。
父母冷靜而樂觀
孩子們會自力更生、充滿自信
一個朋友的孩子中考成績很差,考進了一所不太滿意的高中。
我的朋友不甘心放棄貧困生690分考上清華稱沒發揮好,便費盡心機,花了很多錢,把孩子轉入了重點高中。
結果剛開學一個月,老師就叫朋友來學校,原來是孩子跟室友鬧矛盾了。
事情的起因是貧困生690分考上清華稱沒發揮好,晚上關燈后,室友們還在聊天,學校有規定,關燈后說話三次就會被開除。
孩子對同學大喊:我沒法和你們比,我花的是父母血汗錢才考上的。
老師還告訴好友,孩子上課總是心不在焉,眉頭始終沒有放松過,看上去總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
朋友聽后很震驚,我家孩子初中的時候那么陽光、積極、樂觀,怎么才幾個月就變化這么大了?
原來,在開學前,朋友曾和孩子進行了一次長談,告訴他,他的父母曾如何極其謙卑地向別人乞求才有機會來這里讀書,又如何花光了所有的錢財,希望孩子能夠珍惜。
孩子說,那個夏天他從未見過父母開心,他們總是一臉悲傷,家里的氣氛很嚴肅。
孩子覺得都是自己的錯,要是自己高考沒犯什么錯誤,父母也不用這么累這么擔心……
在龐中望的記憶中,母親身體殘疾,但她很愛笑,很少哭。
雖然家里貧困,但是母親從來不在他面前叫苦、抱怨;
盡管她負債累累,并且努力工作,但她不會把壓力轉嫁給她的孩子。
正是在母親的影響下,龐中望養成了樂觀、堅強的性格。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解決孩子的問題,要從自己做起,自憐自嘆是會傳染的。
父母只有內心強大,冷靜樂觀,才能養育出一個永不放棄,自立堅強的孩子。
高質量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閆老師之前發過一條推文。
記錄了一對農村父子——父親韓培銀和兒子韓勝利,為擺脫社會底層,與命運抗爭的感人故事。
然而,50歲的父親為了供兒子上大學,變賣了所有家產,出去打工,但兒子畢業后卻只找到了一份每月工資1500元的工作。
很多人都會疑惑,一個為孩子付出了全部心血的家庭,最終的結局為何會是這樣?
在我的文章中,我把原因歸結為韓勝利學習過度而能力不提高。
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親韓佩銀的育兒方式對孩子的影響。那就是韓勝利一直以來都缺乏高質量的陪伴。
這里提到的“陪伴”,并不是簡單地陪伴孩子,而是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理解。
紀錄片中,韓培銀雖然與兒子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但為了省下兩元公交車費,他每隔三四個月才看望兒子一次。
老韓這種抱怨式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承受了太大的心理負擔。
他經常向兒子抱怨生活的艱難,盡管事實確實如此。
但他只顧著表達自己的快感,卻沒有注意到這樣的抱怨會讓孩子感到內疚。
在繁重的生活壓力和父親默默的負擔下,韓勝利一直是校園里最不起眼、最沉默寡言、最不愛交際的人,班里的女生甚至記不清彼此是否說過話。
同樣是來自貧困家庭,身材高挑瘦削的龐中旺臉上總是掛著笑容。
這燦爛的笑容也是從媽媽那兒繼承來的。
龐中望深受母親的影響,母親的優質陪伴給了他精神上的充實。
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他從不羨慕班上其他同學享受著父母照顧的舒適與溫暖。
因為在他心里,媽媽對他那么好,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只要他需要媽媽,媽媽就會無條件的陪伴他。
對于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是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愛,足夠的愛能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因為在愛中長大網校哪個好,所以做事有底氣;
因為有了信心,情緒才更加穩定、平和,信心才更加足。
這些孩子長大后會變得更加獨立,不會因為一點挫折就輕易被打敗。
感謝您閱讀文章,歡迎您點擊文章右下角的【閱讀】+【轉發】,讓更多人看到。
*關于作者:本文作者為閆老師,本文原發布于微信公眾號:初中家長(ID:),近百萬初中家長關注!關注青春期孩子成長,你關心的青春期孩子教育問題,這里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