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是當時擁有一流西方知識的大文人,他編撰了100卷《海國圖志》,廣泛介紹西方知識。他還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力圖吸收西方先進技術,使中國富強起來。
林則徐是放眼世界的第一人,他廣納人才,翻譯外國書刊,魏源則提出要向洋人學習,戰勝洋人。
這是中國第一部關于海外世界知識的著作《海國圖志》中的至理名言,作者是著名思想家魏源(1794-1857)。魏源是林則徐的好友,曾任江蘇巡撫、巡撫幕僚,也是一位堅決主張“睜眼看世界”的著名作家。魏源在書中寫道,編撰《海國圖志》的目的就是“學洋人之先進之術,以制洋人”。后來,嚴復又翻譯了《天演論》、《國富論》、《官場學》、《群權論》、《社會通說》、《法義論》等西方學術著作,系統地把西方的進化論、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介紹到中國。魏源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要向西方學習的人。 在《海內諸國圖志》中,他指出:為什么要寫這本書?他說:“要以夷攻夷,以夷撫夷,學夷先進之術,以制夷。”所謂“學夷”主要是指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技術長處。魏源說:“夷有三先進之術:一是戰船,二是火器,三是養兵之法。”他不僅主張從西方購買船炮,而且強調引進西方先進的工業技術,自己制造船炮。所謂“制夷”就是抵抗侵略,戰勝敵人。魏源明確地把是否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之術”的認識上升到是否能打敗外來侵略者的高度。 他強調“不善于向外國人學習,就會被外國人控制。”魏源從反侵略的立場出發,以師夷為手段,以制夷為目的,表現出光輝的愛國思想。
2 洋務強國富民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洋務運動,是指1861年(咸豐十年末開始)至1894年清政府內部洋務派發起的“師洋制洋”的改革運動。兩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統治階層在如何解決一系列內憂外患上,分成了“洋務派”和“守舊派”。洋務派主張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方法,發展新興產業,增強國力,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也為中國進入近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資產階級改良派:改良、救國
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嚴重的民族危機和早期維新思想的影響下,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把西方政治理論與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提出了以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維新主張,力圖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他們把這種思想發展為維新運動,進而發動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但由于改良派缺乏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勇氣,維新運動很快就失敗了。
3.農民階級:擁護清朝、救亡圖存
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瓜分近代中國的現代化主要是指,處于社會底層的廣大農民群眾基于樸素的愛國思想,提出了“擁清滅洋”的口號,發動了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企圖以“擁清”達到“滅洋”的目的,挽救民族危亡。但由于處于自發狀態,對清政府性質認識不清,加上普遍排外心理,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
四、資產階級革命派:救國革命
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危機的加深,以及“扶清”救國的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相繼失敗,革命派逐漸認清了清政府的本質,為了給民族資本主義的獨立發展開辟道路,他們宣傳民主革命思想,提出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由于形勢的發展,革命派經過一系列的準備,終于發動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沉重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由于資產階級革命派沒有提出周密的革命綱領,沒有充分發動群眾,沒有強有力的領導組織,沒有建立革命武裝力量,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攻擊下,最終把革命果實拱手讓給了袁世凱,他們的救國愿望未能實現。
五、資產階級工業家:工業救國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刺激民族資產階級的投資熱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歐洲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夾縫中獲得了發展的機會,出現了短暫的春天。這讓一些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了實業救國的思想,試圖通過發展民族經濟來實現國力強盛。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近代中國的現代化主要是指,帝國主義卷土重來,使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逐漸衰落,實業救國之路已行不通。
六、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中的激進民主派:用意識形態救國
辛亥革命失敗后,由于西方啟蒙思想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主政治。在這種條件下,資產階級激進民主派提出了民主、科學兩大口號,在思想文化領域發動了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空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但由于缺乏與群眾運動的結合,無法改變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不能真正實現救國救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