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雋
近期公布的規劃資訊表明,到2025年,廣州市計劃增設七所新的高中,其中不乏知名學校的新建校區,比如廣州六中的花都校區高中部以及真光中學的廣鋼新城校區。
廣州地區近年來中小學校規模不斷擴大,不少學校招生人數動輒數千。這些超大規模學校的出現,部分原因在于相關部門對于新建學校能否成為社會公認的優質名校缺乏信心,因而傾向于采取“掛名名牌”的策略,促使知名學校增設新的校區。
為何對所謂的“新名校”缺乏信心?經過記者的深入調查,我們發現,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目前缺乏足夠數量的杰出校長來負責新學校的建設。同時,校長的培養進度未能跟上老校長退休以及新學校成立的步伐,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校長短缺”的現象。
現象
知名中小學“體量超標”
近年來,廣州的區屬中小學以及省市屬的普通高中,都在朝著超大規模學校的方向發展,這一趨勢愈發明顯。
《廣州市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指引》明確規定,小學班級人數應控制在每班不超過45人,全校總人數不得超過2000人;初中班級人數上限為每班不超過50人,全校總人數同樣不得超過2000人;高中則分為36班、48班、60班三種規模,每班人數同樣不得超過50人,全校總人數限制在3000人以內;九年一貫制學校規模分為36班、45班、54班,全校總人數上限為2500人;而完全中學則包括36班、48班、60班、72班四種規模,初中部人數不得超過2000人,全校總人數上限為3600人。原則上不得新建超大規模中小學校。
然而,廣州知名中小學基本都是“體量超標”。記者實地考察發現,廣州的大型教育機構主要可劃分為三類:首先,是區內擁有多個校區的學校,這些學校通常以區屬的優質中小學校為骨干,例如東風東路小學、華陽小學以及廣州中學等;其次,是跨越區域的多校區學校,這類學校多以省市直屬的中學為主導,比如廣東實驗中學、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廣州市執信中學以及廣州市第六中學等;最后,是涵蓋不同學段的超大校區,如北京師范大學廣州實驗學校、廣東仲元中學等。
小學階段,廣州市天河區的華陽小學設有4個校區,共計146個教學班,若每班學生數為40人,則總人數將高達5840人;天河區匯景實驗學校的原校區便是一所超過3000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而今年9月新啟用的華園校區,其規模設計為36個班,預計可接納1680名學生;黃埔區的怡園小學擁有3個校區和99個教學班,師生總數超過4000人;海珠區的寶玉直實驗小學則分布在兩個校區,學生人數約為3000名。
廣東實驗中學設有“一校四區”,其中白云校區的設計容納量高達84個班級,能夠提供3780個學位。如果未來幾年學生人數達到滿員狀態,該校的學生總數將突破8000人。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擁有“一校三區”,新近啟用的知識城校區預計在5至10年內將招生規模擴大至近3900人,屆時全校學生數量可能會超過6000人。廣州市執信中學設有“一校四區”,其在校生規模超過5900名。廣東廣雅中學擁有兩個校區,學生總數突破5000人大關。廣州市鐵一中學則擁有三個校區,學生總數已超過6000人。廣州市第六中學除了原有的海珠校區外,近兩年來在從化和花都相繼建立了新校區,預計在學生人數達到飽和狀態時,也將達到8000人以上。
此外,位于黃埔區的北京師范大學廣州實驗學校是一所涵蓋從幼兒園至高中階段的15年教育體系學校,其規模龐大,最多可容納120個教學班級,同時接納4500名學子就讀。
名校擴容利弊互見
人口的增長使得市民對學位和高質量教育的需求變得尤為急切。設立名校新校區,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快且看似最穩妥的方法。對于各個區域而言,通過“筑巢引鳳”策略,為名校提供寬敞且設施先進的校區,吸引名校直接入駐,從而打造區域教育的高地,提升整個區域的教學質量,同時這也是一種顯而易見的經濟和政績的雙重收益。此舉不僅能在短時間內促使相關區域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復制與迅速繁衍,提供充足的優質學位,而且還能贏得社會的廣泛認可,進而推動區域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
然而,任何事物都存在邊際效應這一現象。無論是規模過大還是過小的學校,它們在教學成效、學生行為表現、校園氛圍營造以及教育公平性等方面都可能產生不良影響。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專家們對南京市主城區的26所普通高中進行了調研,探究了學校規模與教學質量之間的聯系。研究發現,當學生人數達到1600人時,學校的整體學習氛圍達到了最佳狀態,并顯現出轉折點。然而,當學生人數超過1600人后,學生的綜合學習指標開始呈現出下滑的趨勢。這類學校規模介于1600至2500人之間,其中多數是所謂的“傳統名校”。這些學校在郊區設立分校或通過合并其他學校來擴大規模。盡管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公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然而,學校規模的擴大卻使得學生的學習狀態總體指標以及各個分項指標數值持續下滑。
吳穎民,中國教育學會的前副會長,以及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的首任會長,他指出,學校規模的大小與學生成長的關系,遵循著一定的教育規律。規模過大的學校并不符合這一規律,它們只是暫時順應了社會對優質、均衡教育資源的迫切需求,而非長久之策。因此,我們不應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取代了對教育規律的尊重。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大型學校在某種程度上對校園管理效率產生了影響。例如,當學校規模達到“一校多區”的超大型時,校長們往往力不從心,一周內跑遍所有校區都變得相當困難。“管理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靈魂在場、身心合一,才能對團隊產生深遠的印象。理想的教育模式是校長能夠熟悉每一位教師,認識每一位學生。”學校規模龐大且分布廣泛,以至于連教師自身都無法完全辨認,更遑論關注到每一位學生了。”校長這樣表達了他的觀點。
同時,巨型“一校多區”模式下的學校涌現,或許會對區域教育環境產生不利影響。以2024年廣州中考海珠區公辦普通高中的錄取分數線為例,廣州五中本部位列第一,五中金碧校區位居第二;而往年排名區屬第二的南武中學校本部校區,分數則比去年下降了56分。這樣的超大規模學校可能引發區域內普通高中形成一家獨大、其他學校相對薄弱的格局。
探因
學位問題加劇 校長人才“斷檔”
超大規模學校如同春雨后的竹筍般迅速增多,這現象也與相關部門對于將“新學校”打造成“新名校”缺乏信心和安全感有關,他們只能選擇“掛名牌”的方式,讓知名學校增設新的校區。吳穎民指出,超大規模學校的持續增多背后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校長的培養速度無法滿足新學校建設的需要,優秀校長的數量不足,因此只能讓現有的校長承擔更多更大的管理職責。
廣州正遭遇老校長紛紛退休、新學校急需校長的雙重壓力。觀察現有校級干部的年齡分布,越秀、海珠、天河等區域在接下來的3年內將有大量校級干部退休。一位區級負責人透露:“在過去3年間,退休人數接近100人,整體年齡偏高,后備干部的培養和儲備工作不足,深度不足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這給學校的未來管理和發展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
吳穎民指出,校長專業化的問題一直未得到妥善解決。目前,校長的成長路徑主要是由教師因教學出色而轉向管理,管理崗位的教師通常從主任職位逐步晉升至副校長,最終成為校長。在這一過程中,缺乏規范化的課程設置、實習機會以及年限的積累。校長的成長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良師指導以及個人的自我修煉,他們往往需要依靠自己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導致成長效率相對較低。盡管近年來涌現了校長培訓班和培訓中心等機構,然而這些大多僅限于在職校長的繼續教育領域,并未真正建立起一條獨立的校長培養路徑。
國外的校長選拔體系規定,那些有意投身管理領域的優秀教師在擔任一定年數的教師工作后,才有資格自愿報名參加教育管理課程的學習,并在獲得相應文憑后,進入主任等中層管理崗位進行試用期,通過考核后正式擔任中層管理職務。在積累了一定年限的工作經驗后,他們還需報名參加校級管理課程的學習,并取得證書網校哪個好,才有資格申請擔任副校長,進而成長為校長。
廣州正面臨日益嚴重的學位難題,這一問題正呈現出波浪式的惡化趨勢。2023年,廣州市小學一年級新生人數創下了前所未有的記錄,達到了27.2萬人,這27.2萬新生帶來的壓力正逐年傳遞至后續的年級,預計到2026年,小學在校生人數將達到最高點。2029年將迎來初中新生入學的高峰期,屆時初中在校生總數也將達到峰值;緊接著,2032年將迎來高中新生入學的高峰,而高中在校生總數的高峰期則將在2034年顯現。
今年,廣州擴充了高中教育資源的名額,達到了一萬個。廣州市教育局已經作出承諾,計劃在2025年再度增撥一萬個高中學位。據此推測,在未來將近十年的時間內,廣州將不得不持續提升高中教育資源的供給量。然而,具備開設分校條件的知名學校資源有限,眾多名校亦認為自身已達到擴張的極限,明確表示將不再開設新的校區。
新初中、高中學位如何持續供應?或許我們需要回歸到對新學校高質量建設的重視,并迅速增強力度,拓展校長培養的途徑,以突破校長專業化發展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