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聽爸爸講“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故事。那些革命先輩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犧牲自己才把我們帶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學習,長大后為祖國多做貢獻。以下是編輯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收集整理的手抄報,希望大家喜歡!
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
參加朝鮮戰爭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的率領下網校哪個好,渡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25日,抗美援朝戰爭開始。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這一階段,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采取以運動戰為主、結合陣地戰和游擊戰的方針,連續進行了五個戰略戰役。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連續作戰,戰役間隙少,攻防轉換頻繁,戰局變化迅速。
第一戰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是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抗美援朝手抄報,中國人民志愿軍配合朝鮮人民軍,在中朝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和其指揮下的南朝鮮軍隊發動的突然進攻。
10月25日,志愿軍發起戰役抗美援朝手抄報,以一個軍的主力配合朝鮮人民軍在東線阻擊敵人,集中五個軍一個師在西線給“聯合國軍”突然襲擊,將其從鴨綠江趕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占領朝鮮全境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志愿軍初戰全殲敵人1.5萬余人。
第二次戰役
第二次抗美援朝戰役是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把美國率領的“聯合國軍”和其指揮下的南朝鮮軍隊誘至指定戰場,并對其實施突然反攻的戰役,是扭轉朝鮮戰爭局勢的一次戰役。
西線6個集團軍主力在清川江地區,東線3個集團軍師在長津湖地區發起反攻,出其不意,使“聯合國軍”在西線清川江兩岸和東線長津湖兩岸潰敗,放棄平壤、元山,退守“三八線”以南。
“聯合國軍”雖然早已發現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但估計中國人民志愿軍只是參加保衛邊境的戰爭。11月24日,“聯合國軍”發起了以圣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為目的的總攻。中國人民志愿軍按照預定計劃,把“聯合國軍”誘至預定地區,并立即發動反攻,給其出其不意的打擊。“聯合國軍”在西線清川江兩岸、東線長津湖兩岸均被擊潰,被迫放棄平壤、元山,由陸路和海路撤退到“三八線”以南。第二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全殲敵3.6萬余人。
第三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為突破“三八線”、向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和其指揮下的南朝鮮軍隊發起進攻,以打破美國政府“先停火、后談判”的陰謀,為東山再起贏得喘息時間而發起的進攻戰役。
志愿軍集中六個集團軍,協同人民軍三個軍,對依托“三八線”上既定陣地防守的“聯合國軍”發動總攻,將其從“三八線”驅趕到北緯三十七度線附近地區,占領了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并適時停止了追擊戰。第三次戰役,斃敵一萬九千余人。
第四次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在“三八線”南北地區,為阻止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和其指揮下的南朝鮮軍隊發起的進攻,爭取時間掩護后續部隊的到達和準備反攻而進行的防御戰。
志愿軍連贏三次戰役后,主力部隊轉入休整。“聯合國軍”發現志愿軍補給困難,前線兵力不足,便迅速補充人員和物資,調整部署,于1951年1月25日恢復進攻。志愿軍隨即由休整轉入防御,與朝鮮人民軍一起發動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部分部隊在西線頑強作戰,在東線集中6個軍在橫城地區實施反攻,但未能在主力方向突破“聯合國軍”的攻勢。
以上就是高考網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關于抗美援朝70周年高中生手抄圖片報的內容,如果大家還想了解更多有關《抗美援朝70周年高中生手抄圖片報》的文章,請繼續關注高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