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版《楚漢驕雄》中,呂雉和項羽有一段對話,在說到秦始皇的名字嬴政時,呂雉說道:嬴是嘴上說說而死;嬴是非對錯,所以秦朝必亡。這話雖然是玩笑,但仔細想想,又很有道理。秦朝的滅亡,確實和當時的輿論走向有關。
俗話說,人不可改名,秦始皇作為開天辟地的第一位皇帝,顯然不屑于做出忘本之舉。不過,歷史上還是有人因為各種原因,將自己原本的名字給改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漢高祖劉邦,本名劉基。古人以伯、忠、庶、姬的順序排列兄弟,所以劉邦的長兄叫劉伯,二弟叫劉忠。那么問題來了,劉邦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應該叫劉庶,但為何叫劉基呢?
比較流行的說法有兩種:第一種說法是劉邦也許有一個哥哥,但這個哥哥可能早逝或者有其他原因,所以沒有被史書記載;第二種說法是,古人說“季”,是最小的意思,并不一定是指四個。
總之,不管什么原因,劉邦本來就叫劉基,缺乏威嚴,所以劉邦當了皇帝之后就改了名字,劉基就成了劉邦。
至于名字難聽,朱元璋的本名肯定比劉邦的難聽,朱元璋的本名叫朱重八,什么意思呢?
清代學者俞樾在《春在堂隨筆》卷五中說:“元制,庶民無官,不得有正名,以族序、父母歲數為名。”意思是說,元朝禁止庶民有正名,只準以族序或父母歲數為名。
所以朱元璋原名有兩種可能:一是朱元璋在其兄弟中排行第八;二是朱元璋出生時,其父母年齡之和為88歲,88為重八。
不管有沒有可能,朱重八這個名字太土氣了,尤其當朱元璋野心勃勃,想要干出一番大事的時候,如果人們整天叫他“重八,重八”,未免有些不霸道,又有些下流。所以,朱元璋在參加郭子興的起義軍后不久,就改名為更加霸氣的朱元璋。所謂“章”,就是一把鋒利的玉器,朱元璋也被稱為“朱元璋”,他把自己比作滅元的利器。
好了,說完了劉邦和朱元璋的改名,我們再來說說中國歷史上另一位偉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為什么叫李世民呢?
據唐史記載,李世民四歲時,有一個書生去拜見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對李淵說:“看你的面相,是個貴人,不過你這么貴氣,想必是因為你有一個貴子。”那書生見到李世民劉季為什么改名劉邦,又說道:“李世民龍鳳呈祥,日月同輝劉季為什么改名劉邦,等他快成年的時候,一定能濟世平天下,平天下民。”
書生說完便告辭而去。李淵怕書生泄露秘密,便派人去追捕,卻不見書生的蹤影。李淵因此以為書生是神仙來開導自己,便取了書生的話(濟世平民),給兒子取名世民。
劉邦、李世民、朱元璋……歷代皇帝的名字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看來取一個好名字是不可小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