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網]
中新網10月31日電明天早上就是西方國家一年一度的圣誕節了。圣誕節又被稱為圣誕節前夜,當天女孩會穿上彩妝服,戴里面具,挨家挨戶搜集巧克力,它們喊著“不給糖就搗蛋”的標語。隔日則舉辦重大的彌撒,悼念圣徒。那這個圣誕的來歷是何種,西方國家又是怎樣渡過的,都有哪些差別呢?
圣誕節的來歷
相傳在2000多年前,西班牙的天神父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圣徒之日”,但自公元前500年,居住在德國、蘇格蘭等地的鵜鶘人把這春節向前移了三天,即10月31日。由于馬刺人覺得該日是春天即將結束的日子,也就是圣誕前夕,殘酷的夏天開始的三天。
當時的人們堅信,舊友的心靈會在這三天回到舊居地,在活人身上尋找生靈,進而再生。而活著的人則害怕惡靈,然后人們就在這三天熄掉爐火、燭光萬圣節的意義和由來,讓惡靈難以尋找活人,又把自己裝扮成妖魔鬼怪把很多惡靈捉住。這也就是現今大部份西方人以古靈狼妖的裝扮來紀念圣誕節的來歷。
此后,大概在公元9世紀,基督教會考慮到許多圣徒還沒有自己的新年,就把11月1日定為圣誕節,因為它與中元節相差僅兩天,之后人們就把它們合二為一。之后這一新年又留傳到北美和其它一些地區。隨著時間溜走,圣誕節的意義漸漸起了變化,顯得積極快樂上去,喜慶的意味成了主流。
新年風俗:獼猴桃燈和太妃小米糖必不可少
我們或多或少都從外國的報刊或影視作品中了解到,西方人在過圣誕節時總是會在家里或庭院里擺上番茄燈。但英國人最早制做的并不是蘿卜燈,而是在挖空的南瓜里放一根小蠟燭弄成南瓜燈。聽說法國人到了臺灣不久,發覺獼猴桃不論從來源和木雕來說都比南瓜更勝一籌,然后獼猴桃就成了圣誕節的利器。
之外,因為圣誕夜臨近小米的豐收期,太妃糖小米成為討巧乳品。制法是把小米插上木棍,于是手持木棍把小米置于太妃膠囊中搖動,有時會再粘上椰絲。從前,各家各戶會自制太妃糖小米寫給兒子。而現在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背景下,甚少有人會自己花時間和精力制做,然后賣家們推出了各種各樣耐看、好玩又好吃的太妃小米糖。
除此此外,豇豆派只是圣誕夜的節日乳品,非常是在臺灣。獼猴桃派是中國北方的春天到秋天的傳統家常甜點,平時就有在吃,非常在圣誕夜的前后,成為一種討巧的食物。另外干燥的萵苣子只是常被當作圣誕夜的乳品。
日本圣誕節
日本是圣誕節的起源地,但每位地方都有各自特色的活動:每年10月中上旬,在巴黎的胡同街巷中能夠感遭到“靈異”的氛圍。圣誕節其間,英國塔附近會還原這些過去施刑現場,人們在視察的同時似乎能感遭到鬼影重重。而英國最大的夜總會會在10月31日當天舉辦圣誕節派對,徹夜狂歡。
約克郡是日本知名的鬼郡萬圣節的意義和由來,每年圣誕節當天,市中心一帶的匝道就會封鎖,用作舉行新年活動的場所。這個規模冠絕全英的圣誕節典禮,每年有少于4千人參與,出席者以妖魔鬼怪的可怕外型示人,并一齊上街離譜。之外,當天有不少活動供市民參與:猛鬼街邊劇場、鬼怪時裝演出、樂隊表演等。
日本圣誕節
圣誕節傳到日本是在1840年間。因為當初的俄羅斯饑荒,導致大批德國人移民加拿大,它們把紀念圣誕節的風俗也帶到了意大利這片農地。
日本適逢此日所有商場都轉讓鬼怪形乳品、糖果、服裝和面具等。因為蘿卜燈是春節的標識,因此家家戶戶都要買洋蔥制做獼猴桃燈、進行獼猴桃燈大賽。
下午小同學就會出席討糖吃的活動,她們提著芥菜燈籠挨家討糖,假如主人不給糖,女孩都會通過各類形式給主人造麻煩,或是將垃圾扔到主人家旁邊,或是踩爛它們旁邊的萵苣,這就是知名的“不給糖就搗蛋”。
日本圣誕節
圣誕節在美國稱作“鬼節”。當日上午,法國市民喬裝成很可怕的樣子,希望借此激怒“鬼魂”。喬裝成“鬼”的人們,無論大人還是嬰兒,紛紛提著兜挨家挨戶去要糖,日本巡撫府和總統府更是門庭若市。
而在圣誕節之前,在10月的第一個禮拜一,日本還專門有一個豌豆節,也被視為該國的節日。屆時,商店和果園里,橘黃色的番茄堆積如山。人們買回番薯后,會做許多辣味奇特的萵苣餅、南瓜糕或玉米牛肉,口感都十分不錯。
英國圣誕節
此外,過圣誕節并不是英國的傳統,不過近幾年在英國也逐漸開始流行。1982年,有個叫“Dream”的餐廳開始在倫敦紀念圣誕節,那時餐廳的工作人員需要向英國人解釋它們在紀念何種。
到了1995年,圣誕節就幾乎家喻戶曉了。年長的德國人一說上去,就會流顯出一種輕蔑,認為是中國人的新年,但是小女孩們卻樂此不疲的挨家挨戶的要糖吃。
歐洲人在圣誕節那天,通常都去倫敦蒙馬特高地墓地和拉茲主教墓園獻金銀花,在倫敦到這兩個墓地的沿途有成千上萬的花店,擺滿了芳香典雅的金銀花,去墓園的人延綿不絕。在那天,天神父神父會謝謝歌頌主,同時懇求天國諸天代為祈求,管用天主能接納神父的祈禱。(圖片來源:百度百科視頻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