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現行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在編排上獨具特色。在五大板塊“閱讀”部分的系列構建中,話題設計、單元構建、文本呈現——緊隨其后的學習指導體系凸顯了語文學習的重點,并貫穿了教材。學習指導體系的設計一是借助每套教材前的“導言”進行引導;二是借助課后練習進行學習和練習的引導;三是借助“復習與拓展”中的“交流平臺”,引導學生交流本組語文學習的收獲,發現一些基本的閱讀和寫作方法,逐步養成不斷反思的習慣。學習指導體系的編排旨在傳承閱讀方法,傳承語文學習的整體效益。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文本本身的意義,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文本,讓學生在遇到類似的文本時,能夠用類似的方法去閱讀。 課后思維練習作為指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安排在精讀課文之后,充分體現了語文教材的價值、特色和魅力,值得深思編者挖掘其價值最大化的用心。以中高級語文教材為例,課后思維練習在內容上呈現五個特點。特點一:運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一是加強單詞、句子、段落的積累。課后思維練習尤其強調語言積累,積累的內容有美詞、妙句、警句、古詩詞等;積累來源有課內和課外;積累方式有朗讀、背誦、抄寫和聽寫等。
第二,加強朗讀和背誦的訓練,增加自由度。教材中精心挑選的課文,題材、體裁各異,富有人文內涵,是學生學習漢語的典范。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每節課后都有朗讀和背誦的要求。同時,編者在提出要求時,最大程度地給予學生個體的尊重和自由,采取靈活安排和指定任務相結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較明確,加強了學習的指導性,如“課文描述的場景確實很壯觀,我要帶著感觸讀課文,背下第三、四段。”有的要求比較寬泛,給予學生較大的自主性,如“背下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自己喜歡的部分”。第三,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和主動積累語言的習慣。 為了激發學生對語言積累的興趣和主動性,課后問題的描述基本采用“自我要求式”。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課后要求是:“課文中有很多‘風和日麗’、‘熱鬧生動’等四字詞語,我要把它們找出來抄下來。”又如:“下面的句子寫得生動有趣,課文中有很多這樣的句子,我們把它們找出來讀一讀,然后抄下來。”(四年級上冊《白鵝》)這種“自我尋找、自我抄寫”的過程,重在幫助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對語言材料進行分類、整理,豐富語言體系。這個過程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量的積累,更是學生自主積累意識、能力和記憶力的提高。
特點二:朗讀與默讀并重。人教版教材在思維練習中安排了大量的閱讀內容,包括朗讀、情感閱讀、分角色閱讀、默讀、快讀、背誦等。課外練習中這樣的安排,確實很有意義。首先思路島課后答案網,“閱讀”是閱讀教學永恒的主題,尤其是朗讀網校頭條,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是理解內容、體驗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而默讀更有利于思考,常常被用來收集或篩選信息。語文教師要有“以讀為本”的觀念。其次,它提醒教師把各種“閱讀”融入到教學的全過程中,根據閱讀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保證每次閱讀的目的明確,方法得當,能體現語文學習的深化。特點三: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理解課文。 第一,引導學生理清課文邏輯。例如,“默讀課文,給三個故事加上小標題,并講出每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再講出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五年級下冊《將軍與宰相的和解》)第二,引導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與同學討論。例如思路島課后答案網,上述課文的課后練習要求是,“提出自己感興趣或者不懂的問題,與大家討論”,并舉例提示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