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適應性研究;[作者簡介]黃大勇(1965-),男,四川內江人,教授,
碩士生導師,現任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產業經濟研究。
女,河南正陽人,研究生學歷,講師,現任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教務處副主任。
程文麗(1972-),四川鄰水人,西南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融智商學院副院長144
黃大勇等第二期:大學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調整關聯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專業
隨著知識經濟的出現,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變化。
專業范圍擴大,專業種類減少,以往以產品為主的專業發生了較大變化。
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由產業(需求)主導向學科(需求)主導轉變網校頭條,更加凸顯。
師資隊伍結構、規格、綜合素質和專業設置部門。在管理上,政府仍然是
產業結構調整最顯著的因素是科技的應用。
因此,高校應為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要設置的專業必須從這個目錄中選擇,并合理化、先進化。現在的關鍵是發展
3. 進入21世紀
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等教育的發展。首先,現階段,新型第三產業
行業興起,教育培養的人才數量應該快速增長;其次,教育培養的人才數量應該快速增長;其次,教育培養的人才數量應該快速增長;
人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應相應調整。
市場權重不斷提升。高標準、高水平、多元化發展;二是加快發展這些市場要素
這無疑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養供不應求、急需緊缺。
除了原有的全國統一的高校專業目錄外,國家還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
關鍵問題是調整方式僵化,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因此,高等教育的教育和轉型
教育部開始賦予高校更多自主權,批準設立一批重點
由于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教育質量一般,高校可以設置自己的專業,沒有的高校可以
自主設置專業的權利高度發達,為了保證高校基本條件到位,保證人才在校,也允許他們
首先,學校教務部門和相關部門要提出培養質量,大學的專業設置要嚴格遵循;
需求大、思路強、示范帶動,上報學校有關部門,再上報省部級;面向社會,
充分論證,優化結構,擇優審批,最后報教育部備案,控制數量,繼續建設;
這樣的原則必將對行業結構的調整起到一定的作用。
發揮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調整趨勢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
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律是第一產業比重逐步減少,第二、三產業比重逐步增加。
1、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需求的影響1978年以來,我國產業結構也
1、產業結構調整帶動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發生變化。
2007年我國三次產業就業比重及其結構
就業人員總數 三次產業就業人員數量(萬人) 構成 (合計=100) 年份(萬人) 第一產業
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2α) (7219
.022.527.52∞.022.327.72∞
.021.428.62∞.121.
629.32∞4752∞.922.530.62∞
.823.831.4 2006 764∞ 32561 19225 24614 42.6 25.2 32.2 2∞7 76990
31444 20629 24917 40.8 26.8 32.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8》145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產業結構
我們的產業變化,導致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短缺。
結構呈現以下主要特點:第一產業過剩。第二產業發展所需的一般勞動力基本由第一產業提供。
產業勞動力在第二、三產業逐漸趨于飽和,勞動力談判能力下降,導致工資率不斷上升。
從2007年的數據可以看出,在傳統農業生產中,
因此,第二產業的人才需求呈現專業化趨勢。
高學歷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需求成為主要需求,占產出比重較小(11.3%)。
然而,現代部門的勞動力份額較小(26.8%),創造了3。
第三產業的人才需求趨勢較大(48.6%)。
工業發展仍然相對滯后,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就業結構調整緩慢。
(2)第二產業吸收勞動力有限,第三產業是交通運輸業。
工業、商業、金融、教育等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下降近10%。
而同期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僅增加2.5%左右。
全國三次產業內部結構不健全,4個百分點,中間出現反復變化,而第三產業的就業
還需進一步優化,目前發達國家信息咨詢人員比重已提高近5個百分點。
直線上升,主要得益于咨詢、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中國的統計分析顯示,第三產業
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強,這也說明這些新興產業是我國就業彈性大的產品。
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對人才的巨大需求,隨著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這些新的
第三產業將成為人才需求的主要領域1、三次產業的人才需求有所不同。
適應人才需求變化的專業設置原則綜合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我國第一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我國第三產業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國家對行業進行調整。促進產業結構
進一步優化提升第二產業,由于產值增長緩慢,
專業設置最重要的是收緊產業結構升級速度過慢,產業吸收
勞動力要適應市場和社會的需要,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減少勞動力。
根據以上測算,未來第二產業應繼續堅持以下原則:有能力吸納4500萬-7000萬人就業;
但就業擴大空間相對較窄。
隨著我國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發展,其高校的人文本質,從整個國家宏觀經濟、社會總體發展需求規模來看,也在逐步
現有員工比例符合實際人才需求,專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
70%的高度工業化社會仍有38個百分點的差距。
2007年就業人數是初步估計,仍有近30萬人需要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補充。
圍繞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挖掘1億人的就業潛力。
2.第二產業的人才需求趨勢要根據當地經濟和人才結構進行調整。
自上世紀末以來,由于我國推行國有企業預測論證,
產業的興辦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第二、三產業中出現了大量下崗失業人員。
緊密聯系,為當地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所需人才。由于高校擴招,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不斷提高。
大量大學生涌入城市,這樣才能更好地贏得當地政府的支持。
2.可持續發展原則與學科建設相協調。
困在農村的農民從第一產業轉移到城鎮,學校要根據自身發展定位和學科優勢
以上這些因素使得城市擁有優勢,擁有師資。
146 為更多學科設置,具有很強的
第2期 黃大勇等:大學專業與產業結構調整關聯度研究 部分專業,
強化專業集中度,提升校內重點大學專業品牌。
要充分發揮學科間的相互支持作用,形成利用區位優勢的重點學科和相關學科體系。
發揮學科專業平臺和優勢專業群的優勢,發揮學科專業平臺和優勢專業群的協同發展,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學科專業平臺和優勢專業群。
有色行業、特色行業的特殊需求,有利于學校在較短的時間內打造品牌專業。
3、注重規模與效益協調發展。
發展原則:培育形成高麗自己的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
這一點在今天尤為重要,越是杰出的學校,越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獨特性。
大學規模與效率的關系在于,競爭優勢是由教育資源的配置決定的。
擴大學校規模無疑是提高學校效率的一種方式。
金融,這個早已“熱門”的學科,被納入專業名單,但學校在擴大辦學規模時,必須充分考慮
對于旗艦學科而言,“熱”在于市場的需求,以及其他學校的教學資源能否保證專業培訓
要實現這一目標,高校金融專業競爭必須準確定位為;小而精地把握全國和省級
上級主管部門對專業設置作出了要求,即把金融細分為證券、保險、期貨、投行、信托。
要處理好發展速度、發展規模、辦學質量、辦學管理等主要和方向,確保
畢業生與福利的關系。國立和綜合大學一般都是其他;大金融;定位
大學畢業生導向性更強,服務輻射范圍越廣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教務處,經濟效益就越大。
重慶金融業的專業化和
這是一種此起彼伏的局面,再加上其較高的社會認可度和美譽度,其[1
鮑羅.地方高校專業設置的原則與措施[JJ].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
規模較小。地方高校研究,2008(1)。主要服務小范圍。
應以[2]李英、趙文寶等為指導,加強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建設。
當前社會發展形勢下堅持做什么、不做什么、有無性研究[1].科技管理研究,2007(9)。
辦學理念是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校[3]黃會詩,何秀成。經濟發展與高校自力更生
高等教育質量靠專業,暫時不急需的專業要減少甚至停止。
影響[1].高等教育探索,2∞4(3).減輕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在注重經濟效益的背景下
同時,我們注重社會效益,確保學校持續穩步發展。
這對于綜合競爭力明顯的地方高校來說尤其重要。
進入和
黃大勇,方朝軍,程文麗(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教務處, 和 , ,
中國):如果設置是
,可以為
的和。隨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