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意
匯聚杭川人文,傳揚新鄉土風情,強文化根基,共建云端家園
客家族譜博物館內珍藏著珍貴文物《冼村鄧氏族譜》,其中記載了上杭縣中都鎮冼村悠久的歷史,包括“虎門銷煙案”的發起人鄧英、神奇的傳說、濃郁的書香、赫赫有名的政治名聲……
眾所周知,19世紀30年代“虎門銷煙”這一禁毒壯舉的領袖是林則徐。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銷煙”的真正發起者虎門銷煙的意義不包括什么?,竟是時任浙江監察御史的上杭縣來蘇里石鼓鄉(今中都鎮冼村)人鄧英。到底發生了什么?
今天,杭州人將順著邱福田的筆觸,了解這場發生在清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公元1839年6月3日)震驚中外、持續23天的“虎門銷煙案”,與這篇族譜記載的一位上杭中都人——鄧英息息相關。
林則徐禁煙與鄧英建議就地銷毀鴉片
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突破清政府的“閉關鎖國”,通過輸入鴉片侵入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時任兩江總督的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若再這樣松懈下去,數十年之內,中原幾乎無兵可御敵,無銀可發軍餉。”林則徐認為,鴉片對中國的危害極大,鴉片泛濫將極大地摧殘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中華民族必然面臨滅亡的危險。
林則徐提倡禁煙,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認可。1938年11月15日,林則徐奉欽差大臣之命,進廣州禁煙。道光十九年正月,林則徐到達廣州。二月初四(三月十九日),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彥珍召集十三行洋商,命他們遞上圣旨,責令洋煙販限期交出鴉片,并保證今后不再走私鴉片,但洋商拒絕交出。 禁毒英雄林則徐經過堅決斗爭,打敗了英國駐華商務督察義律等鴉片販子,收繳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公斤。
收繳鴉片斗爭勝利后,林則徐曾打算將鴉片運回京城銷毀。“上繳鴉片二萬二千八百余箱,奏請送京城檢閱,皇帝特準。”時任浙江監察御史的鄧英得知后,喜憂參半。他認為廣東距離北京遙遠,不但浪費百姓錢財和時間,沿途難免出現偷盜、偷換。于是上奏《請就地銷毀鴉片》,建議朝廷就地銷毀。
鄧英認為,向京城運送鴉片兩萬余箱,雖可擴大影響全國,警醒百姓網校哪個好,戒除吸食鴉片的惡習,但“既繁瑣,又有危害,必須慎重考慮”。不但耗費金錢,而且會滋生危害。他做了一番計算:廣東到北京路途遙遠,水陸運輸的時間和地點很多。陸運若用挑夫搬運,以每箱2人計算,需用人4萬余人;若用汽車運輸,需征用大車1000余輛,征用平民1000余人,需征用騾馬5000—6000匹;水運需雇用大型民船100余艘。 地方政府很難一次性調集如此多的船車和平民,即使分批運輸,經費也不會減少。如果這一巨額開支一路籌措、供應,就會加重地方政府的負擔,擾亂人民的生活。如果由戶部報銷,把國家有限的財力花在運輸鴉片上,就毫無意義,毫無價值。
同時,經過這次排查,鴉片會越來越少,價格也會越來越貴,這樣就會讓愚昧之人鋌而走險。“此物最易取締,近來各省假鴉片甚多,其價錢只有洋鴉片的十分之一,連習慣抽煙的人虎門銷煙的意義不包括什么?,也分不清真假。”因此,他建議“繳獲的鴉片,不必送往北京,而應由督辦地檢查銷毀。”道光帝覺得鄧英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林則徐就地銷毀鴉片,于是就有了“虎門銷煙”的壯舉。
虎門銷煙的勝利,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反帝國主義斗爭的重要歷史范例,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壯舉,彰顯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決心,對中國人民抵抗外來侵略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
鄧英:從神童到“鄧青天”
鄧英(1804—1862),字鄧三,號接查,福建上杭人,是上杭縣中都鎮冼村鄧氏開族始祖第六十五子第十八代孫。
鄧英自幼聰慧過人,與兄長明氏并稱為“神童”。其父爾康字懷貴,雖長期在重慶經商,卻經常寫信勉勵兩兄弟要好好讀書,不要貪玩。他還斥巨資修建了“云章書舍”,專門供兩兄弟讀書。他們謹記父親教誨,相互學習,互為師友,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在縣里名列前茅。縣監吳淳對他們大加褒揚,頒發官費,并為兩兄弟編撰的《聽訓二言》作序。
鄧英道光八年(1828年)秋中鄉試,道光九年春進京應試,成為少有的“聯考進士”,殿試中選翰林院進士,任武英殿副修、編修。道光十五年,被派往山東任主考官。十八年,任科舉聯考,選拔人才。不久升任浙江巡撫、金華知府(因病未就任),后調任安徽寧國府知府。在任三年,辦案及時公正,明辨是非,嚴懲貪官,人稱“鄧青天”。
鄧英在安徽十七年,時常面臨戰亂、水旱災害,他舉兵奮勇,保衛江浙,救濟饑民,勞累至極,自稱“東南半壁江山由他擔”。他因積勞成疾,離任時,百姓抬著老人小孩,焚香哭送,道路不通。離任后,在南昌休養十一年,仍日夜思念國家困難、人民困難,并經常以詩抒懷。同治元年(1862年)在湖南平江逝世,終年59歲。光緒三年(1877年),《安徽通志》將他列為名臣傳。其詩集《云章書屋一曼》問世。(丘伏田)
主編:杭州樵夫
責任編輯:杭逸君
來源 | 上杭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