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報道,記者任朝霞與通訊員王宇指出,每一節課都宛如一扇通往未來科技領域的門戶,內容涵蓋了從基礎算法邏輯到高級神經網絡等豐富知識。課程難度有所提升,需要我們付出更多努力去深入理解和掌握,然而,這種努力在攻克難題后也會帶來滿滿的成就感。為了促進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與變革,東華大學精心打造了由“一門基礎通識課程、多門實踐創新應用課程以及若干門專業核心課程”組成的遞進式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在“計算思維與人工智能”這門課程中,來自紡織、化工、環境等不同學院的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紛紛加入學習。課程結束時,材料學院2024級本科生小雨這樣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東華大學計算機學院的劉曉強教授所教授的“計算思維與人工智能”課程是一項必修內容。為了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熱情,劉教授對課程進行了全面革新,不僅強化了計算思維的培養,還致力于增強學生運用編程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核心技能。此外東華大學教務處首頁,他還巧妙地引入了人工智能應用設計環節,使得學生在參與程序開發人工智能應用的實踐中,獲得了豐富的體驗。
劉曉強指出,人工智能的通識教育不應簡單復制專業課程內容,不應將技術深度作為唯一追求,而應圍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來精心篩選和融合教學資源,力求在智能思維、技術掌握和應用設計方面實現均衡發展。
此課程之外,東華大學特設了X門創新應用技術系列選修課程,涵蓋多個技術方向,旨在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點。這些課程旨在為“人工智能+”與“互聯網+”領域的創新應用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例如,在國家級的頂尖本科課程“數據科學技術與應用”里,學生們進行了“金屬材料在水中腐蝕性”的研究,他們搜集并分析了歷年來的水資源數據,以此預測了未來年份的水資源使用量和廢水排放量,并對污水處理設施是否承受過重負荷進行了綜合評估……
您好,我是紡織材料課程群虛擬教研室的虛擬助手“小織”。若您需要我的協助,請點擊我的頭像與我交流……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東華大學教務處首頁,已使專業課程的教學方式煥然一新。在“紡織材料學”的授課過程中,“小織”能夠全天候陪伴學生,并能夠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執行智能化的測試,以及提出跨學科的建議和規劃。
劉洪玲副教授在介紹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的語言課程建設時提到,該課程以大型模型為基石,構建了專屬的知識庫作為訓練素材,并融合了檢索增強技術,旨在保障AI輸出的回答和建議具備實用性、可靠性和可管理性。
據最新消息網校頭條,東華大學將于2024年開設近百門融合人工智能的“專業+AI”課程,同時進行智能課程建設方面的教師培訓。此舉旨在全面提高教師們的人工智能素質和實際操作技能,進一步增強他們在課程創新改革方面的能力。在“中國美術史”課程的教學中,學校特別增設了“AIGC虛擬數字教師小課堂”,旨在激發學生使用AI工具來創造虛擬數字教師,以此滿足他們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教學,教師與學生、知識與能力等核心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經歷了深刻變革。我們應當積極把握這一變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利用人工智能推動高等教育的智能化發展,確保每個專業、每位學生和每一位教師都不可或缺,共同進步。東華大學教務處處長楊旭東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