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手捧芙蓉,腳步太清晰。
霓裳拖著寬腰帶,飄向天空。
請我上云臺,向魏樹清行禮。
跟著它發呆,駕著巨龍來到了凌子銘面前。
俯視洛陽江,遠眺胡兵行走。
血染雜草,豺狼冠被剝。 譯注
翻譯
她徒手捧著鮮艷的芙蓉花,徜徉在太空之中。
他們穿著霓虹燈的衣服,系著寬大的絲帶,像云朵一樣飄向天空。
請我上彩云高臺,向魏樹清行禮。
他驚慌失措地跟著他們網校頭條,騎著鴻雁來到了紫色的天空。
隨便看看洛陽平原古風其三十九李白,安祿山士兵遍地都是。
到處血流成河,叛徒、大臣都被封印。
評論
1、蓮花山:蓮花峰,華山最高峰。 華山位于今陜西省華陰市。 《華山記》:“山頂有一池,長有千葉蓮,花開時,謂之華山。”
2.明星:傳說中的華山仙子。 《太平廣記》卷五十九《神仙集》:“星玉女居華山,服玉漿,日間升天。”
3、虛步:空中行走。 悄然:行走。 太清:天空。
4、泥裳:云泥制成的衣服。 屈原《九歌·東君》:“青云白霓裳”。 拖寬帶:連衣裙上拖一條寬飄帶。
5、云臺:云臺峰是華山東北部的主峰,山勢險峻古風其三十九李白,景色秀麗。
6、魏樹清:傳說中的神仙。 據《神仙傳》記載,仙人魏樹清曾騎云車百鹿去見漢武帝,但武帝只待他為大臣,于是失望而去。
《神仙傳》卷八:“韋樹清,中山人,服云母成仙。漢二年,其子來到人間……我們共享華山,尋找他的父親……還沒到他的山脊,懸崖下,只見他的父親和幾個人在巖石上玩耍,上面紫云陰沉,白玉為床,幾個仙童抱著。橫幅并站在其上。
7、子明:高高在上的天空。
8、洛陽川:泛指中原地區。 走:跑。
9、豺狼:比喻安史叛軍。 觀應:穿官服、戴官帽。
背景
這首詩很可能是安祿山征服中原時寫的。 這是一首游仙體古詩。 全詩表達了詩人既善又善的思想矛盾和憂國憂民的深切感情。 在詩人的想象中,登上西岳華山最高峰蓮花峰,遠遠地看見了星仙。 “星星”原本是華山一位美麗姑娘的名字,但字面意思卻給人一種天上星星的錯覺。 前兩句描繪了一個蓮花峰高聳入云、星辰閃爍的神話世界。 美麗的姑娘纖細的手中捧著一朵粉紅色的芙蓉,行走在天空中,暢游在高高的太清之中。 雪白的霓虹長裙拖著一條寬大的長腰帶,隨風飄揚,沖天而起。 詩人用神奇的彩筆,描繪出了一幅優雅空靈的飛天女神圖畫。
在這首《古風》中,通過美麗潔凈的仙境與血腥骯臟的人間的強烈對比來表達詩人的出世與用世之間的思想矛盾。 這就導致全詩的情緒急速由悠揚轉為悲壯,風格對比強烈,由優雅轉為憂郁。 但它們和諧地統一在一首詩中,主要取決于詩人縱橫的筆力、超人的才華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欣賞
這首詩一般認為作于天寶十五年(756年),當時洛陽已陷于安史之亂,長安尚未陷落。 詩中虛構了一個虛幻的仙境,來對比中原起義軍和人民受苦受難的殘酷景象,表達了詩人對安史之亂的譴責。 蕭詩云的筆記上寫著:“此詩似有記載,豈是廬山入洛陽時,太白在云臺上觀看?” 于賢浩《李白選集》中說:“十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在梁源(今河南商丘)到洛陽,親眼目睹洛陽陷落,然后西奔函谷關,此詩為天寶十五年早春作于華山“朱見之認為,此時李白隱居廬山。 總之,這首詩寫得很奇怪。 前十句是虛游仙,后四句忽轉現實,形成鮮明對比。 在這里我們也能看到李白詩中奔放、奔放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