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第十七中學:
90歲老師上課鈴,重現70年前教學場景
在青島市第十七中學的校慶慶典上,傳承的力量處處彰顯。隨著清脆的開學鈴聲響起,學校首屆畢業生和往屆畢業生紛紛上臺向母校報到。第一代老教師、94歲的何世森敲響了上課鈴。 “上課了”、“大家起立”、“同學們好”、“老師您好”……70年前的教學場景再現。
70年來,一代又一代十七人扎根這片希望的土地,艱苦奮斗、勇敢前行。 “全校師生將繼續一代又一代地弘揚和傳承‘崇美立德、勵學篤行’的校訓精神,不斷擴大學校審美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教育品牌,大力弘揚教育人精神,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持續貢獻智慧和力量!”青島市第十七中學校長吳峰在致辭中說道。
慶典上,校友們以自己的方式向母校贈送了禮物,表達了對母校的祝福。在“我和我的母校”專題環節中,四位不同年代的優秀校友代表分享了與母校的溫馨回憶。
首批畢業生、第一批考入清華大學、參與國家“兩彈”研發工作的杜啟勛向母校贈送了第一批畢業生學籍手冊; 20世紀70年代畢業生、山東港口首席科學家,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時代模范等榮譽稱號獲得者張連剛青島育才中學,向母校贈送了一根影響他一生的簽名接力棒青島育才中學,代表著希望的傳承和希望的傳承。弘揚第十七精神; 20世紀80年代畢業生、全國政協委員李建平向母校贈送英語老老師陳榮浩先生。 20世紀90年代畢業生、清華大學教授臧迎春向學校展示了她的設計作品。
從1954年到2024年,70年來,青島十七中積淀了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滋養了無數優秀人才。 2024年,十七中徐佳寧、李雙哲、郝一桐三名學生考入清華美院。七年來,已有17名藝術考生考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120余名考入中央美術學院,50余名考入中國美術學院。 90%以上的學生考入985、211等重點院校,延續“包”上名校的傳奇。
此外,在普通批次中,大批學生考入浙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等985、211名校、四川大學、華東師范大學。
西海岸一中: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成為高中教育的一張靚麗名片
60年輝煌歲月網校頭條,充滿輝煌與繁榮。經過60年的艱苦奮斗,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 10月2日,西海岸一中校園賓朋齊聚,師生歡聚一堂,共同慶祝建校60周年。上午8點55分,校歌《揚帆》響徹會場,校慶拉開了帷幕。
60年來,西海岸一中順應潮流,與時俱進。始終與國家相連、與時代同行,培養適應國家建設需要、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60年來,西海岸一中鑄魂、育德、成才。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學子從這里出發,考入高等院校,走進基層第一線,唱響了善于學習、服務國家和人民的青春之歌。歌曲。 60年來,西海岸一中開拓創新、銳意進取,走出了一條特色辦學、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成為青島高中教育的一張亮麗名片。
校慶慶典上,師生們用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表達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美好祝愿,以及對西海岸一中的深情告白,展現了昂揚的精神風貌和優秀的藝術品質。
近年來,西海岸一中無論是高考成績還是學科競賽成績都非常搶眼。 2024年將有8名學生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其中,高考成績在690分以上的有4人,另外4人通過了清北強基計劃。其中,王澤瑞、梁鴻明憑借比賽銀牌入圍北大厚底。最終,他們分別考入了北京大學物理和化學專業。
青島市第十六中學:
見證時代變遷,書寫輝煌歷史
10月3日上午9點,青島十六中建校70周年慶典活動在預熱視頻《相約》中拉開帷幕,讓大家感受到了十六中過去的風雨歷程和輝煌成就70 年。從當初簡陋的校舍到如今現代化的校園,從幾十名師生到如今數千人的大家庭……青島十六中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書寫了自己的輝煌歷史。
整個校慶活動展現了青島十六中學子的魅力。在歌曲組曲《歡迎來到十六中》中,同學們用嘹亮的歌聲表達了對母校的熱愛和祝福;武術《武韻》表演者動作矯健、優美,展現了十六中學子的朝氣蓬勃。學生們宣言的《青春之聲》表達了學生們對十六中未來的憧憬;歌曲《燈火中的中國》表達了十六中學生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的決心……
70年來,青島十六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畢業生。他們遍布全國和世界各地,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用卓越的成就為母校增光添彩。他們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十六中精神,充分展示了十六中人的風采。
2014年,青島十六中開設了青島市普通高中第一個書法班。其卓越成就在島城聞名。是十六中的一張靚麗名片,現已成為多所頂尖大學的優質生源。未來,青島十六中將繼續走在教育現代化的前列,不斷譜寫新的篇章。
即墨一中:
校史館揭牌,開啟新征程
10月3日,即墨一中迎來建校120周年。即墨一中自1904年建校為翠英書院以來,已走過了120年的風雨歷程。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即墨一中培養了無數優秀的學子。他們遍布世界各地,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為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里,由青島市即墨區教育促進會捐建的即墨一中校史館正式揭牌。校史博物館的建設,既是對即墨一中歷史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的展望。它就像一個時間膠囊,儲存著過去的輝煌與輝煌、奮斗與拼搏,等待著每一個莘莘學子打開和實現。
學校在校園標志性區域設置蓋章、拍照打卡區,制作了“禮堂”、“老學校”等具有即墨一中特色元素的印章圖案和拍照打卡點。門”和“翠影亭”,喚起校友對母校歷史的回憶。 ,對母校文化的熱愛。
除了校園慶祝活動外,學校還推出了校慶周線上互動平臺,讓無法返校的校友可以在線參與校慶活動。校友可以通過“云燈光”、“云校史館”、“云相冊”等模塊與云端母校互動。
120年的文化底蘊已成為推動即墨一中教育教學和學校發展的內在力量。近年來,即墨一中在高考中屢創奇跡。以2024年為例,學校涌現出徐暢704分(全市第二)、張家宇695分等一批高分考生。尤其是重點班,分數線最低610名。全班46名學生中有13名考入全省前1000名。老學校依然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