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場參會人員名單由云鑫提供)
會議組委會的初衷是為廣大中學生歷史愛好者提供一個展示和交流學術研究成果的論壇。本次會議共安排了5個分會場、近20場演講。 19名同學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研究方向做了豐富的專題報告。
為了給這19位同學和其他旁聽同學的研究提供寶貴建議,會議組委會特意邀請了三位專家老師來幫忙:首屆歷史會議特邀嘉賓、我院副研究員姜文俊先生。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人文學院歷史系副教授、歷史學博士、著名青年學者趙思源先生、歷史學博士劉哲先生上海平和學校IB歷史老師。
面對專家老師的到場,參賽學生也表現出色,以獨特的視角詮釋了自己心目中的“新老之爭”。
01
(第一分會場名錄)
丁錦良的《教皇》講述了教皇利奧十世在人文思想逐漸成熟的情況下鎮壓教會的經歷。由于文藝復興以來宗教地位受到挑戰,利奧的諸多不守紀律和欺騙行為最終成為教會崩潰的導火索。蔣文軍老師認為,分析宗教改革時,應該把事件放在時代背景下討論,尤其是“保守主義”和“進步主義”的主張。當時代表新興資產階級進行世俗化的利奧,反而是現在所定義的“進步”。
方昌文的《啟蒙運動》介紹了啟蒙運動在法國大革命中的地位以及英法思想熱潮的互動。報告從盧梭和孟德斯鳩兩位思想家開始介紹啟蒙運動的主要思想及其與大革命的聯系。然后分析英國各學派思想家對啟蒙運動的立場和判斷,總結啟蒙運動與革命的關系。蔣文俊老師認為,立場分析應該更深遠,把啟蒙運動的保守主義和古典自由主義聯系起來,一起論證。同時,蔣老師建議要考慮到思想家本身的情況,因為思想家具有民族特性,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黃貴哲的《馬漢》分析了馬漢主義的產生和演變對相關國家戰略的影響。馬漢設想的海權理論在發表時頗具革命性,但同時它也只是歷史總結的一條舊法則。隨著海權理論被接受、運用和修正,各國戰略的碰撞對世界政治產生了深刻影響。姜文俊老師認為,思考馬漢主義時,需要從更廣闊的視野來觀察,包括馬漢所借鑒的大英帝國,以及后來成為主流的邊緣地帶理論。海權理論在美國等國家的戰略中處于不斷轉換的狀態,不能一概而論。
閔惠珍的《就業》介紹了美國大蕭條時期女性就業的困難性和必要性之間的矛盾。報告對當時美國的社會概況、家庭和婦女狀況進行了詳細分析,從而與女性就業這一尖銳的社會問題聯系起來。這一就業問題關系到婦女的社會政治地位,并反映在美國當時的法律政策中。蔣文軍老師建議進一步聯系當時政治的進步時代,重點分析民主黨的政策推動。將對婦女社會地位的分析與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結合起來,可以在更豐富的背景下將婦女就業與相關政策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
02
(第二分會場名錄)
上午第二場的主題是中國歷史。本次演講內容涉及面廣、涉及面廣,體現了同學們對中國歷史不同方面的廣泛興趣。
首先,孫其蛟同學分享了《中國現代經濟形態與國民性》。他從晚清至民國時期的分裂和財政困難入手,簡要論述了晚清衰落的總體過程,并試圖從經濟和社會的本質出發,解讀經濟與社會本質的相互作用。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遷。
宋致遠的《慶歷新政探析》首先介紹了北宋的社會現狀和新十律,然后通過范仲淹的經歷、宋仁宗的選擇和理論解釋了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王安石變法,進而引出慶歷新政,優秀的改革思路和集權策略值得效仿。
趙一甲《近代中國古代史研究的變遷》。又是一次不同的談話,他著眼于歷史研究本身,而不是特定的歷史時期。它從“疑古”的出現開始,用大量的事例來闡述現代學者研究歷史時疑古、考古、闡釋過去的過程。這延伸到研究歷史的兩種方式:雙重證據方法和技術以及跨學科學科,并用現代考古學提供了全面的解釋。
王媛媛同學從葛昭光先生的研究成果和文章中探討了葛昭光先生的中國史研究。她非常仔細地用翔實的文字資料還原了葛兆光先生從“文化史”、“思想史”等研究領域到對“中國”含義的詮釋的轉變。她用扎實的研究讓觀眾了解了葛兆光先生的學術生涯,讓我對其中的觀點有了初步的了解。
趙思遠老師對上述同學的發言進行了長期反饋,并首先對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專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還提出了慶歷新政中許多有趣且值得反思的社會政治現實,豐富了演講的主題。對于最后兩篇總結文章網校哪個好,趙老師根據所見所聞分享了考古學的最新成果,并表達了他對葛兆光先生學術成就的理解,為與會者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視角。
03
(第三分會場名錄)
李恒輝運用多種地緣政治研究方法審視從柏林會議到冷戰體系的大陸對抗格局,以翔實的內容、簡潔的言辭、扎實的跨學科理論高度還原了大陸上百年的激烈爭端。技能。蔣文軍老師指出,過去100年的時間跨度有點長,建議更有針對性,融入更多“二元論”以外的地緣政治理論。
戴波榮同學結合英國的社會現實,分析了英國海軍學院為何改革固有的軍事訓練制度,并對塞爾伯恩制度的建立進行了具體而深入的分析。蔣文軍老師建議多聯系時代背景平和學校,比如英國的“紳士”文化、對工科的歧視,以及在“下層人民”被迫參軍的前提下的時代特征。英德海軍競賽。
劉天浩運用弗雷的修正主義理論介紹了對法國大革命的各種解讀。他從哲學和歷史意義上探討了法國大革命的根本性質、研究方法、社會環境等問題,并對修改進行了批評。學說的觀點。姜文俊老師高度肯定了論證的全面性,但建議可以選擇更具體的研究課題進行深入討論。
趙嘉辰同學從恢復中世紀入手,結合時代背景,嚴謹、清晰、具體地呈現了英國普通法的起源,并圍繞普通法的當代意義進行了充分論證。蔣文君老師建議趙從第一手史料、二手史料、外國史料、國內史料等多個方面進行辯證,以獲得更加客觀全面的信息、文本和結論。
04
(第四分會場名錄)
下午,中國歷史分會的主題涵蓋了中國歷史的不同方面。陳狼在《朝鮮戰爭中揭示的中蘇差異》報告中,分兩部分對兩國的差異進行了分析和分析:兩國的因素以及戰前、戰中、戰后的影響。戰爭。觀點。他所作的報告根據歷史事實對事件進行了全面分析。
吳鎮利用近代簽訂的一些專門條約,對袁世凱這個重要的歷史人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吳鎮在描述《從二十一條看袁世凱》所取得的成果時,提供了詳細的歷史事件細節來支持他的論點。與其他演講者相比,他專注于描述具體事件。
孫思源與前面兩位學習近代史的學生不同。他在更長的歷史跨度上論述了古代絲綢之路陸上和海上的歷史變遷。同時,他也契合“新舊之爭”的主題,聯系新時代的“一帶一路”,運用歷史知識進行個人反思,分析未來發展。
本場最后一位發言者陳陽討論了“詩歌的標準”。在這次獨特的討論中,他以不同歷史時期的詩歌作為有力的證據,提出了他對“標準”的看法。他將歷史與文學交織在一起,給會議帶來了文學氣質。
在點評上述同學的發言時,趙思源老師一一指出了學術上需要提高的地方,并根據眾多同學的研究和興趣領域推薦了一些參考書。同時,他還對具體的研究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為一名專業的中國歷史學者,他的觀點對演講者和聽眾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05
(第五分會場目錄)
本次歷史會議下午分會場第三場共有三個發言,分別是云鑫的《無產階級的自我異化與歷史中的具體化幽靈》、陳老師的《思想的轉變帶領人們走向和平文明》西岳、劉宜春的《美國珍珠港失敗的戰略原因》。
云馨的講話很有感染力。他從《共產黨宣言》開始,然后談到歐洲各國無產階級的發展,最后落到了自我異化和物化上。他的講座將歷史與哲學完美結合,是一次成功的跨學科嘗試。
陳曦月同學的發言規定很明確。她從四個角度闡述了意識形態的變化如何幫助二戰后人類社會變得更加平靜,并學會通過談判解決外交爭端。她在演講中穿插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例子,使她的觀點更有說服力。
最后是劉一春同學。他結合自己對二十世紀戰爭史的興趣,選取了二戰中的重要事件日本偷襲珍珠港,并根據歷史學家的觀點,簡要分析了幫助日本獲勝的三個因素。他在講話中還提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本次點評嘉賓是蔣文軍老師。他根據每個同學的演講主題,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包括同學們自己演講中的不足以及可以深入探討的部分。每個學生都做了詳細的筆記,學到了很多東西。
圓桌會議
會議的演講議程結束后,我們像第一屆歷史會議一樣,設置了圓桌會議,讓專家老師和學生進行直接的交流和互動。三位老師根據學生的提問發表了許多關于歷史的看法。
面對“研究歷史的意義是什么?”的靈魂拷問,趙思源老師提出了歷史的四大意義:還原歷史記錄、提供加工歷史記錄的技術、提供對人性和美學的反思、協助研究其他學科的。這四種意義賦予歷史傳承人類記憶、弘揚人文精神、鼓勵反思批判的特征。
(圖為趙老師在圓桌會議上發言)
對此,蔣文軍老師補充道,歷史對于記憶的保存有著明顯的現實意義。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歷史是塑造集體意識和集體認同的重要工具。從個人角度來看,歷史可以繼續探討“我從哪里來”和“我到哪里去”這兩個深刻的命題。幫助每一個獨立的“人”詮釋他所看到的世界。
除了有關歷史和演講內容的問題外,還有同學詢問了考古與歷史的關系。趙思源老師通過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直觀地闡釋了考古從業者和歷史研究者職責的區別。
趙思遠老師對于中學生的歷史寫作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學生的歷史寫作不必局限于論文的形式,而是可以在遵循三大原則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創造力。這三個原則是:主題化(聚焦于特定問題)、廣泛挖掘信息、清晰的討論結構。趙思源老師指出,會議上的一些發言中,第三條原則仍有改進的空間平和學校,而與會者對前兩條原則的處理則比較令人滿意。
劉哲老師對趙思源老師的觀點持積極態度。作為會議組委會的學術主任和指導老師,劉哲老師再次強調了成立“中學生歷史會議”的意義。他認為,中學生可以把學習歷史作為一種長期的愛好,花更多的時間自發地、基于自己的興趣學習歷史,培養自己對歷史的解讀,而不是僅僅接受課本知識。并掌握復習和備考的技巧。
同時,劉哲老師還指出,學習歷史除了趙思遠老師提到的意義外,還有了解歷史中的人、了解人性的意義。歷史故事其實就是人的故事。學習這些內容有助于了解我們。為什么會這樣呢?同時,當我們關心歷史問題時,它也反映了我們所關心的事情。研究歷史本身其實就是一個探索自己內心的過程,這會加深我們對自己的認識。
三位老師在肯定參會人員努力的同時,也對他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進行了點評。大會組委會在此祝愿所有參會人員都能從專家老師的啟蒙中獲益!
結論
會議的成功舉辦得益于多方的支持。首先,大會組委會特別感謝平和學校高中部對大會的全力支持,幫助大會在宣傳方面克服了因疫情暫停的困難和規劃。
其次,會議組委會感謝各位專家和老師的幫助。專家老師們利用寶貴的周末時間對中學生的歷史寫作和演講進行點評,為中學生歷史會議提供了學術支持,有效提高了歷史會議作為一項學術活動的專業性,為此,組委會非常感謝。
當然,大會組委會也向每一位參會成員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謝。你們的積極參與是會議組委會積極籌備會議的動力,也是你們的精彩表現讓一場線上會議充滿了學術氛圍。無論是嚴謹思考、精心準備演講的演講者,還是聆聽并積極思考問題的旁聽者,都保證了會議的互動性和學術性。
最后,大會組委會還要感謝自己,銘記每一位組委會成員的積極配合。組委會成員高效有序的現場分工保證了會議的順利進行,大家的不懈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
(現場組委會與專家老師“合影”)
會議秘書長孫其蛟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會議之所以命名為‘新舊之爭’,是因為我們希望大家跳出某種理論的框架。并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歷史和史學的發展,并從‘新’與‘舊’的沖突、融合和轉變中得出更具啟發性的結論。”
時間線上,第二屆中學生歷史大會已經敲定。但中學歷史會始終保持著對“新”的無盡渴望和對“舊”的樸實初心,竭誠幫助廣大中學歷史愛好者徜徉在歷史的敘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