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男孩為何這么難?
智力“高變異性”,性格“低親和性”,
很容易失去動力……
我女兒初中就讀的是一所相對比較輕松的國際學校,那時候她覺得班里男生的數學能力實在是太差了!班里比較難的數學題,經常要靠女生來解決。
后來她上了高中,考上了競爭激烈的名牌大學,但她告訴我,她發現班上的男同學中,有很多高手,在某些學科上造詣很深。
其實,這也是男孩“難養”的第一個原因:男孩的智力“方差大”。
雖然男女的平均智力水平總體上沒有差異,但在分布上卻有差異。統計學術語“高方差”用于描述一組數據中個體值與平均值的差異程度。
女孩的智力水平分布呈“低方差??”,中等智商的人較多,智力極低或極高的人相對較少。男孩的智力水平分布呈“高方差”,中等智商的人相對較少,智力極好或極差的人多于女孩。
也就是說什么母動物最適合男生,那些超級天才里面,男孩稍微多一些,但是,那些特別愚笨的人類里面,男孩卻占絕大多數……夸張一點說,男孩之間的差異可能比男孩和女孩這兩組之間的差異還要大。
而且,在文理科方面,男女生確實存在差異,比如眾所周知的國際學生評估組織(PISA)在75個國家開展的標準化測試發現,不同國家的女孩在閱讀方面具有相當大且極其一致的優勢(平均分數更高),而男孩在數學方面的優勢相對較小且不太一致。
因此,少數表現優異的男孩可能確實在STEM學科上具有優勢,但由于閱讀能力較低的男孩較多,他們的整體學業成績將受到很大影響。
雖然進入大學所要求的智力水平不是很高,但你仍然需要擁有略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力才能通過考試并完成學業。
這意味著,智力水平一般的女孩,只要有足夠的家庭支持和條件,大部分都能考上大學,但至于“兩極分化”的男孩,只有極少數人能輕松考上名牌大學,很大一部分男孩達不到這個門檻。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現,男孩留級的可能性比女孩更大,成績更差,畢業考試的通過率也更低。
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60%的大學畢業生是女性。
在英國,每四名申請上大學的女孩中,只有不到三名男孩申請上大學;
在蘇格蘭和威爾士,申請大學的女性比男性多 40%……
△數據來自《天生麗質》
因此,女孩的父母可以放心,至少他們的女兒有更高的機會達到平均水平。男孩的父母則需要因材施教,因為他們生出非常有天賦的孩子的幾率很小,但生出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孩子的幾率卻比女孩的父母高得多。
就拿我女兒初中十幾個男生來說吧,有的考上了職業高中,有的考上了康奈爾大學。
我還問女兒:你們高中的好女孩和好男孩有什么不同?她的觀察是:
男孩和女孩小時候可能都喜歡玩,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女孩往往因為想取悅老師和父母而努力學習,而且她們有責任心,能夠堅持多年的努力。
男孩子如果想努力學習,很多時候是出于興趣和強烈的競爭意識,在學習時,他們可能顯得有點狂熱,甚至有點“可怕”。
這是男孩難養的第二個原因:男孩的“隨和性”和“責任感”低于女孩。
心理學上有個“大五人格”測試,認為人有五種基本性格特質:內向/外向、責任感、親和性、神經質、開放性。男女的“大五人格”有所不同,女性的“親和性”()得分通常遠高于男性,“責任感”()則略高于男性。
許多研究一致發現,無論什么科目,女孩都比男孩更有可能完成分配給他們的家庭作業。即使是成績最好的男孩,做的家庭作業也比成績相當的女孩少。女孩做家庭作業是因為老師要求她做,她也同意這個要求。
甚至我們的靈長類祖先也是如此!
科學家發現,幼年雌性黑猩猩比幼年雄性黑猩猩早兩年掌握“撈白蟻”的本領。幼年雌性黑猩猩會觀察成年黑猩猩(通常是它的母親)如何做,然后再做一遍。它會折斷一根樹枝,修剪到理想的長度,拔掉樹葉,小心翼翼地放進白蟻巢里。
然而,年輕的雄性黑猩猩會無視成年黑猩猩的教誨,它們會跑出去玩耍、與其他黑猩猩打架、在樹上蕩秋千……
有些男孩的家長認為,男孩子“大器晚成”,等他們聰明懂事了就沒事了。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因為不管男孩女孩,到了青春期,都會逐漸對未來有想法、有目標。
然而,如果一個女孩一直認真對待學業,在這個階段,她可能會發現她有能力實現未來的目標。
而對于那些長期沒有刻苦學習的男生來說,在如今的學業競爭中,即便他們“得償所愿”,有了目標,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呢?實在令人懷疑。
而如果發現自己無法達成目標,他們往往就會陷入社會帶給男孩們的第三個陷阱:對現實世界失去“動力”,其典型表現就是游戲成癮。
最近最魔性的黑馬,莫過于粗制濫造的直男戀愛模擬游戲《完了!我被美女包圍了!》個人覺得,如果家長看到自己的兒子特別喜歡這種游戲,應該會很擔心。
“
男主顧毅被設計成了一個對大多數男人來說毫無門檻的純血普通男人:做生意失敗,欠債三百萬,匆匆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除了會畫畫,再沒有其他閃光點,不是打零工就是端碗。
然而,六個美麗的女人卻??義無反顧地愛上了他、為他花錢、迷戀他、嫉妒他。”
有游戲用戶覺得這很劃算:30-40元的游戲價格,在現實生活中跟女孩出去玩,不夠付停車費,最多也夠喝上一兩杯奶茶。但在虛擬世界,卻能買到6個女孩不合邏輯的愛情。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福爾摩斯的小說《歪嘴人》,書中講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年輕紳士,他發現在街頭乞討就能輕松賺到很多錢,所以他再也不想出去工作了。
“
當我知道只要在臉上化點妝,把帽子放在地上,靜靜地坐在那里,每天就能掙到兩英鎊后,我就很難再安定下來,每周為了兩英鎊而努力工作了。”
電子游戲,乃至整個電腦文化,很大程度上都是男性大腦的產物,它們采用視覺交流,包含大量運動圖像和視覺空間中移動的物體,含有大量戰斗和競技元素,可謂正中男性“獵人”大腦的下懷,因此這種文化尤其令男生難以抗拒。
正如心理學大師津巴多在《男性的沒落》中分析的那樣:
“
我們采訪的那些有“刺激成癮”癥狀的年輕男性……無法與浪漫關系建立聯系,因為浪漫關系是漸進的、難以捉摸的,需要大量的互動、分享和信任。他們的整個思維模式必須從將女孩或女人視為需要征服的“狩獵目標”轉變為將對方視為具有潛在價值和長期利益的“活生生的人”。
因此,如果電子游戲和色情內容可以滿足你的需求,而又沒有真正的親密關系所帶來的‘負擔’和‘戲劇性’,那么年輕男性可能對建立真正的關系就沒那么感興趣了。”
《留下的男孩》還提到,美國曾經發起過“男孩子怎么了”的社會討論,當時“錢德勒”馬修·麥康納主演了一部電影《單身漢》,講述的是一個年過30,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對建立親密關系毫無興趣的男人。
當時,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22-34歲的年輕男性中,有三分之一仍與父母同住,這一數字在過去20年中增長了約100%。而年輕女性并沒有發生這種變化。
雖然許多年輕女性也住在家里,但她們往往有明確的計劃,要么努力獲得大學學位,要么存錢創業。
3、4年后回首往事,很多年輕女孩都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但男孩們卻并非如此。“女孩們有動力,但男孩們沒有方向。”
△《賴家有才子》劇照
02
把男孩當女孩養可以嗎?
自然的結論是女孩更適合現代社會,那么如果根據女孩上述的優點,比如責任心強、隨和性強,來培養男孩,豈不也很好?
實事求是地說,至少在小學里,學習好的男生似乎都“和女生一樣聽話”。甚至可以說,在比較好的應試中學,男生是一群經過智力和性格雙重選擇的孩子,他們不僅聰明,而且具有認同老師、愿意配合老師的性格。
但是很多有男孩的家長會發現,男孩和女孩天生性格就不一樣,無論怎么努力訓練,也無法讓男孩變得像女孩一樣。
畢竟,“從小在室內安靜學習”的現代學校制度只有幾百年的歷史,而雄性靈長類動物的頑皮傾向卻已經存在了數千萬年!
美國學者大衛·丹比曾寫過一本有關著名“哥倫比亞核心課程”的書,名為《偉大的書》,書中提到他和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女權主義話題。一位女孩說,女孩小時候玩芭比娃娃什么母動物最適合男生,長大后往往會成為賢妻良母;而男孩小時候玩玩具槍、玩具車,長大后就會成為武裝分子、足球迷等等。
大衛·丹比忍不住說出了許多父母(包括一些女權主義媽媽)都知道的事情:小男孩和小女孩之間天生的性格差異可能非常不同。
他見過很多獨立工作的母親,沒有引導女兒玩洋娃娃或討好大人,但孩子很溫柔,第一眼看到洋娃娃就打心底喜歡。他和妻子絕對沒有“引導兩個兒子打人、喜歡打仗游戲”的意思。事實上,他們花了不少功夫引導兒子往相反的方向走,但到了4歲,他們卻“整天在家里跑來跑去,用抓到的東西打人、戳人”。
此外,如果要求男孩“乖”、“聽話”,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媽寶男”。
東亞女性當然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成為“媽寶男”,但同時她們又傾向于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媽寶男”,這可能與東亞對“學業優秀”的要求較高有關。
我舉個例子:眾所周知,男孩子到了中學就會有胡子,那要不要刮胡子呢?有些家長比較糾結,很多媽媽擔心孩子的胡子越長越大,會給孩子留下難看的小胡子。
但是十幾歲的男孩刮胡子有什么不對嗎?這不是成年的標志嗎?
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中曾說過,美國華裔青少年到了二十幾歲,看上去就像“無性別”的青少年,而拉丁裔青少年到了十幾歲,看上去就像充滿性欲的成年人。看到這里,我不禁想:即便如此,中國人的閱讀能力還是比拉丁裔強。
其實,東亞媽媽“不讓孩子刮胡子”的直覺或許是正確的。放慢孩子的成熟速度,確實適合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學習。因為這樣的學校要求孩子極度服從,對課堂內容高度集中。
延伸一下,人類童年之所以這么長,是一種“新時性”,因為兒童的學習能力更強。而由于人類需要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中國家長推遲孩子性成熟的本能反應可能真的會讓孩子更加注重學習。而在許多國家,孩子們從高中就開始約會,這似乎會影響他們的學業。
但如果讓孩子們一直處于“未成年狀態”,他們什么時候才能長大成熟,懂得愛情和婚姻?難道真的要像老笑話說的那樣,大學畢業前不準談戀愛,一畢業就催婚?
更大的可能性是,由于學業競爭激烈,且男孩智力天生“差異性大”,即便停留在童年狀態,90%的優秀男孩也未必學業優秀。
即使你提高了男孩的服從性,他也不一定能成為人才,只是變得更聽話、更不固執己見了。如果他長大后還是個“媽寶男”,那就太糟糕了。
03
如何養育男孩?
每當面對家里頑皮的兒子,我就會感到心煩意亂。
所以我覺得,要讓男孩子保持天性,同時又有足夠的動力,需要兩個條件,一是父親的深度參與,二是老派的運動。
父親的深度參與
我兒子讀幼兒園最后一年的時候,來了一位斯洛伐克男老師,班里的男孩們一下子高興了起來,因為老師能理解他們喜歡打架、喜歡搗蛋的性格,只是經常提醒他們,只要他們不要搗蛋太多,他就給他們畫個忍者。
然后我突然想到一個非常政治不正確的觀點:
“也許只有男人才能理解男孩。”
父親或者哥哥的形象可以為男孩樹立良好的榜樣,引導他們的興趣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即便是非常糟糕的父親也有他獨特的用處。《伊隆·馬斯克傳》出版后,大家都知道他有一個非常糟糕的父親,對他的性格產生了負面影響,但這個父親其實對他的成長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
10歲那年,埃隆·馬斯克做出了一個后來令他后悔的決定:他決定搬去和父親同住。與梅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埃羅爾走路總是昂首闊步,看上去很有男人味。他??的職業生涯有起有落,但那時的他感覺很充實。他有一輛金色敞篷勞斯萊斯探險車、兩套百科全書、各種工程工具……
小時候,埃隆·馬斯克在父親的辦公室里發現了一本描述未來偉大發明的書。“放學后,我會去他父親辦公室的側室,反復閱讀這本書,”他說。“書中的一個想法是用離子推進器為火箭提供動力,離子推進器使用粒子而不是氣體燃料作為推力。”“這本書讓我第一次想到了人類去其他星球。”
當然,一個正常的父親應該比馬斯克這個壞父親做得更好。比如上文提到的大衛·丹比,面對兩個兒子愛玩的傾向,他試圖引導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
“
我采用了父母常用的把塑料劍折成犁頭的辦法。我們想把他們對玩具士兵和戰爭的興趣轉變為對歷史、漢尼拔和他的大象、凱撒渡過盧比孔河的興趣……這樣幾年后,當他們厭倦了在家里跑來跑去打人時,至少他們還會對亞歷山大大帝和拿破侖有一些了解。”
利用體育增加摩擦力讓男孩面對現實
運動對于男孩和女孩來說當然都是有好處的,但是我認為運動對于男孩來說還有一個特殊的好處,那就是它可以不斷提醒他們現實世界的“摩擦”。
什么是摩擦力?這是克勞塞維茨的軍??事術語,意為“區分真實戰爭與紙上戰爭的概念”。在戰斗中,摩擦力使“最簡單的事情變得困難”。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策劃的“施里芬計劃”在紙面上看似完美無缺,但參謀人員沒有想到,在那個前機械化時代,大范圍右翼迂回的德軍步兵經過長途行軍就會疲憊不堪,到達巴黎附近時戰斗力大打折扣。法軍趁此機會發動了成功的反攻。
在電子游戲中,如果你按照某種方式操縱事物,就很容易獲勝,這相當于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無摩擦”的空間。《漂浮的男孩》的作者說:
“
你向敵人射擊,感受到勝利的興奮和自豪,也感受到失敗的沮喪。但失敗的沮喪很快就會過去,因為你知道你可以點擊“重啟”按鈕,重新開始……
當你的兒子花了兩個小時帶領他的朋友們在槍林彈雨中襲擊恐怖分子總部并炸毀敵人的發電廠時,你讓他學習西班牙語語法。難怪他覺得學習很無聊。”
這樣的孩子不是沒有動力,而是他們的動力不在現實世界中。
如何讓男孩回歸現實世界?最好的辦法就是運動。只有在現實世界中才會有的東西,比如體力的要求、失敗的可能性,都是一種“摩擦”。
橄欖球教練格雷·沙利文曾告訴《浮萍男孩》的作者,很多孩子在玩了電子游戲《瘋狂橄欖球》后,就以為自己知道了真正的美式橄欖球比賽是什么樣的。但實際上,他們的體力只有5分鐘,上場跑幾分鐘,就堅持不住了。
順便說一句,傳統應試教育下的學校其實是一個“無摩擦”的環境,因為只要你練習了足夠多的題目,你就能通過考試。這本質上是“按照某種方式操作很容易贏”。小鎮考生在社會上處處碰壁,可能是因為缺乏“真正的摩擦”。
現實世界就像現實體育運動一樣,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控的,需要克服無法預見、無法避免的“摩擦”。如果男孩從小就習慣這種“摩擦”,他們就會有動力在現實世界中獨立前行。
如果不想面對這些摩擦,沉迷于虛擬世界、“躺”下去就是自然的選擇。
今日推薦
青少年心理新聞
8-15歲兒童心理成長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