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的陳志是一名農(nóng)民工,今年8月,他完成了人生的愿望之一,翻譯了理查德·博爾特的《海德格爾導論》。2021年11月,某新媒體平臺發(fā)表的一篇題??為《農(nóng)民工思考海德格爾很正常》的報道被廣泛轉(zhuǎn)發(fā),讓陳志的故事備受關注,引發(fā)大量討論。有人稱贊他在工作繁重之余,還有純粹的思考精神;也有人認為,思考哲學之前,先把生活安定下來?甚至有人討論他的情況是否“正常”。
三年后,2024年5月,陳志翻譯的《海德格爾導論》中文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原作者、海德格爾研究專家、哲學教授理查德·博爾特為中文版撰寫序言,并根據(jù)海德格爾研究的最新成果補充內(nèi)容、更新參考文獻。 斯洛文尼亞享譽世界的哲學家齊澤克在其新書中也提及了陳志翻譯的海德格爾《導言》,并寫道:“我們應該慶祝像陳志這樣的奇跡——他們證明了哲學不只是一門學科,哲學可以突然打斷我們?nèi)粘I畹倪M程……”陳志翻譯的海德格爾《導言》也得到了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文譯者陳嘉映、哲學家孫周興、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王俊等國內(nèi)哲學界一線學者的積極推崇,并出席本書的新書發(fā)布會,對本書和陳志翻譯作了詳盡的評論。他們都對這個熱愛哲學思考、業(yè)余時間自學哲學的年輕人給予了高度的支持和肯定。
海德格爾概論
業(yè)內(nèi)專家點贊:
“讓哲學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軍在《海德格爾導論》新書發(fā)布會上介紹,理查德·博爾特是英語世界比較重要的海德格爾研究者。“這本《海德格爾導論》是研究界水平很高、內(nèi)容很全面的入門著作。這本導論的重點還是《存在與時間》,最后一章寫的是晚年的海德格爾。”王軍提到,作為英語世界海德格爾研究的名著,《海德格爾導論》無疑值得被譯成中文。而讓這本書在此時出版更有意義的,是它的譯者陳志。2021年,他以“翻譯海德格爾的農(nóng)民工”的身份走紅網(wǎng)絡,甚至得到了齊澤克的關注和好評。就譯文本身而言,翻譯基本是嚴謹可靠的。 更可貴的是,博爾特還對中譯本進行了擴充,增加了一些關于海德格爾與納粹關系的新評論,并專門為中譯本撰寫了序言。“無論是作為研究還是通讀、入門讀物,這本書都相當重要。”王軍也認為,這次翻譯無論在學術(shù)意義還是社會意義,都是這個時代的獨特事件。“它讓哲學有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陳家英讀完陳志的書后說:“我沒有和原文對照著逐一看,但對比了幾段,覺得還不錯,看得出來陳志花了不少功夫,對海德格爾哲學理解很深刻。”
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孫周興認為,“哲學應該屬于每一個人,因為每個人都是哲學家,每個人都用哲學的方式去思考、去論證自己的人生。哲學無非就是這樣一種論證、辯護的活動。有些人有意識地去學習哲學,就是為了發(fā)現(xiàn)你的論證、辯護方法到底對不對。”
陳志、陳嘉映、孫周興(從左至右)出席《海德格爾導論》發(fā)布會
思考生活處境指導英語自學
閱讀原著并開始翻譯哲學著作
“哲學”是一個帶有深遠光環(huán)的詞,常常被認為是大學教授和專業(yè)學者思維的“上層建筑”。而且,哲學常常被稱為“無用的東西”,是人們在溫飽之后,在閑暇時間擺弄的東西。當一個每天在流水線上工作12個小時的工廠工人,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之余,選擇思考哲學問題、翻譯哲學著作,是非常難得和珍貴的。
1990年出生在江西贛州的陳志,2008年考入一所二本院校,主修數(shù)學。大二時,他被勸退,理由是“太沉迷哲學,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專業(yè)”。之后,他開始在廣東、浙江、江蘇、北京等地的制造工廠打工。在狹小的出租屋里網(wǎng)校哪個好,他不忘讀書,尤其是哲學書籍,甚至自學英語,開始翻譯西方哲學著作。
據(jù)陳志介紹,他從2010年開始到工廠打工養(yǎng)活自己。他曾在廈門一家生產(chǎn)手機攝像頭的工廠里打工,修理組裝機,在車間里一干就是一整天。“每天在車間里什么都不想,要修機器我就修,有人跟我說話我就說話,沒人說話我就坐在那里發(fā)呆……噪音太大,很無聊。”在這種狀態(tài)下,陳志“經(jīng)常覺得一切都沒有意義……對自己特別失望。也許正是這些毫無意義的時刻,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存在。”
失望滋生的生存無意義感,讓陳志想起了海德格爾。海德格爾說,人生只有一個問題,就是存在的問題。陳志直覺地覺得,自己能從海德格爾那里得到更多啟發(fā)。雖然很早以前就看過,但理解得并不多,他決定重新深入閱讀海德格爾。2021年,陳志在北京工作,住在通州租住的六七平米地下室里。那里沒有窗戶,非常潮濕昏暗,所有家當就是一張床和一張桌子。他買了一臺帶液晶屏的平板電腦,在地下室看電子書。正是在那段時間,他用英文譯本仔細閱讀了海德格爾的經(jīng)典巨著《存在與時間》。
光看書是不夠的,陳志也希望能根據(jù)自己的思考寫出一些東西,實現(xiàn)自己的一些目標,于是他開始嘗試翻譯。
一次,陳志讀到理查德·博爾特1999年出版的《海德格爾導論》,發(fā)現(xiàn)這本書通俗易懂,內(nèi)容也不乏深度,于是決定在2021年4月開始翻譯這本書。幸好他的語言能力足夠。大約十年前,因為覺得一些中譯本的哲學書籍翻譯得比較生硬,他意識到需要讀原著,于是開始自學英語。學了兩年,他就能讀懂英文原著了。“翻譯的時候,遇到不認識的單詞浙江有哪些二本大學,就查字典,不難,真正難的是沒時間。”當時,他面臨的是這樣的處境:在工廠上班,每天大概要干12個小時的活;而他住在10個人的工廠宿舍里浙江有哪些二本大學,宿舍里沒有桌子,連插座都沒有,只有那種給手機充電的USB插口。 他只能利用每周一天的假期,帶著電腦到附近的圖書館翻譯,翻譯完成后再把翻譯結(jié)果發(fā)到網(wǎng)上。
陳志從2021年4月開始翻譯,2021年8月底完成了《海德格爾導論》的初版譯文,想找出版社出版。陳志在豆瓣上給一些出版社發(fā)私信,詢問編輯們能否出版,但沒有得到任何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