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今天是教師節。
每年這個時候,
家長和老師又開始擔心了:
父母:我應該送禮物嗎?我應該怎么送禮物?
老師:我怎樣拒絕才不失禮貌呢?
實際上,
老師想要的很簡單。
這既不是金錢,也不是禮物。
但有一句話是發自內心的——
“謝謝老師,您辛苦了。”
01
寫在前面
生活中,有一句簡單又溫暖的話,就是“謝謝”。這不僅是對陌生人的禮貌和問候,更是對我們親近的人的感激和關懷。可以說,說得越多,愛就越多。
但很多家長痛心地說,自己的孩子不懂得感恩。在這樣的家庭里,孩子大多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習慣了這種優越感,只知道索取,不愿意付出。久而久之,就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只知道接受和付出,卻不懂得感謝和回饋。
02
家庭影院
小艾和小戴的家人約好一起去逛街,父母給每個孩子訂了三根香腸。
小艾接過香腸說:“爸爸媽媽,我們一人吃一根吧~”
在小艾父母說了聲“謝謝”之后,一家三口吃得很開心。
小戴爸爸又說:“你看,小艾跟爸爸媽媽一起分享香腸了。”
獨自吃飯的小呆抬起頭,看了爸爸一眼,拿起一根棍子,面無表情地遞給了爸爸。
小戴爸爸頓時受寵若驚:“天吶,你真的要送給我嗎?”
小舞依然面無表情地點點頭。
小艾爸爸說:“其實你只要真心的說一聲‘謝謝’,然后吃掉就可以了。”
但最后小呆的爸爸還是把香腸遞了回去,說自己不舍得吃,想讓孩子多吃點。
相信很多家長在不知不覺中都和小代的爸爸做過同樣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上省吃儉用,把好吃的都留給孩子,視孩子如寶,一切物質上的事情都優先考慮孩子。
但這樣的教育方式卻潛移默化地忽視了心靈層面的教育,讓孩子帶著一種自以為是的心態接受一切優待,自然不懂理解、分享的理念。
03
兒童情商訓練—感恩教育:
謝謝你并給予
“嘴上綁個草環”、“烏鴉報答父母,羔羊跪地吃奶”、“滴水報恩一泉”、“喝水不要忘記挖井人”……這些感人的故事向人間傳遞了一個道理——要心存感恩。
感恩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不僅要教育孩子感恩別人的付出,更要讓他們學會回報這份愛,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04
兒童情商發展:
如何讓孩子常懷感恩之心?
以中華文化滋養心靈
中國古典文學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觀念和先進的倫理思想,通過認真學習中國古典文學,可以滋養孩子的心智,使他們成為有文化修養的人。
例如《弟子規》作為兒童啟蒙讀物,內容涵蓋“孝、悌、慎、信、親、仁、學文”七大主題,既包含道德教育,也包含智識教育。
總是說謝謝
媽媽煮了小艾愛吃的紅燒肉,她說:“謝謝媽媽,這簡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了。”
奶奶給小艾夾了點吃的,說:“謝謝奶奶,你也多吃點。”
阿姨送給小艾的生日禮物是一本書,她說:“謝謝阿姨,這本書正是我想要的。”
…
美國一所小學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人員要求孩子們每天寫下五個讓他們感恩的人或事,兩周后,這些孩子對學校生活的滿意度更高,生活也更幸福。
這是因為經常表達感激的人心中有愛老師最想要的16種禮物,對幸福更敏感。
感恩之心
西方有感恩節老師最想要的16種禮物,我們國家也有很多傳統節日,其實本質上都是一種表達感恩的文化。
父親節、母親節,謝謝父母;
教師節,謝謝老師;
重陽節,我們感恩老人,尊敬長輩;
清明節,感恩、懷念已經去世的先輩……
生活中,我們在主動表達感恩的同時,也要注意感恩的儀式感,儀式感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以身作則
感恩教育不只是某一天、某一時間段的,而應該融入日常生活,成為一種習慣。
很多孩子并不是自私、不懂感恩,而是沒有這樣的觀念,所以不會主動表達感恩,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引導他們,做好榜樣。
05
結論
教師節即將來臨,你的孩子會主動向老師表達感恩嗎?
如果他/她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么最好現在就開始:讓孩子知道老師的努力,讓孩子感恩老師。
對于老師來說,孩子一句發自內心的“謝謝老師”,比任何禮物都珍貴。
孩子的感恩離不開您的引導;
孩子情商的提升之路,離不開您的諄諄教導。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