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貢獻 1918年隨張君勱游歷歐洲,在各地講學。他一生在編目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其代表作有《西學目錄》,在分類記載上頗具創新。分學術、政治、教育三類,實際有“西學”和“政學”兩大類。這一分類法突破了當時定為“常設制”的四部分類法,為我國引進現代西書分類法和新分類法的出現鋪平了道路。該目錄記載了西學書籍400種,西方政學書籍168種。成書于1896年。其他有關編目的著作有《西書提要》、《東書月評》、《國學導論書目及其閱讀方法》、《讀書月課》、《東洋原書編纂目錄》、《重要書籍及其閱讀方法》、《佛經目錄在中國編目中的地位》、《漢書藝文志注子略考》等10余部。他學識淵博,對圖書館學有獨到見解,認為應建立“中國圖書館學”,以現代西方圖書館理論改造中國傳統編目,才是編目科學化。他積極倡導圖書館事業,1922年發起創辦“松坡圖書館”,任館長。1925年中國圖書館協會成立,他任理事。他還發表了《在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對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后來,他擔任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館長,想編纂一部相當于中國從古至今的書籍通史的《中國書籍大辭典》,“作古今書籍總藏之書志”,可惜未完成就去世了。
他藏書豐富,其“海棠書屋”和“飲冰室”藏書44470余冊,圖書2830余種,還有未刊手稿、私函、便條等。梁廷燦等編撰了《飲冰室藏書目錄初編》,收錄古籍13000余種。1929年全部轉入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特設“梁啟超紀念室”以紀念他。梁啟超軼聞典故率直誠懇 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學生、信徒、助手,但兩人還是分道揚鑣;梁啟超與孫中山合作,也反對孫中山;他支持袁世凱,也反對袁世凱。對此,梁啟超說:“這絕不是什么意志之爭,權力之爭的問題,而是由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決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就是愛國主義。我的一貫主張是什么?就是救國救民。”“知我者,非我者,讓世人評說,后人評說,我梁啟超就是這樣的人。”在中國古代,史學家不惜犧牲自己的腦袋為后人留下“可靠的歷史”:梁啟超堅決拒絕袁世凱的賄賂,寫下《所謂國制問題,怪不得》揭露復辟封建帝制的賊寇。1925年農歷七月初七,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邀請梁啟超前來見證婚禮,梁啟超反對他們“世鈞有妻”和“羅浮有夫”的愛情故事,也勸告徐志摩;因為徐志摩父親與胡適的關系,梁啟超答應見證這場婚禮。但在婚禮上,梁啟超大罵徐志摩與陸小曼不忠,滔滔不絕,讓在場賓客目瞪口呆。
徐志摩只好哀求:“先生少年強則中國強原文,請給學生留點面子。”梁啟超為人真誠,寬容大度。1926年3月8日,梁啟超因血尿住進協和醫院,經X光檢查發現其右腎上長有黑點,診斷為腫瘤。手術后,雖然解剖后右腎上長有櫻桃大小的腫塊,但并非惡性腫瘤。梁啟超仍尿血,病因又查不出,復診為“不明原因出血性疾病”。一時間輿論嘩然,矛頭直指協和醫院,嘲諷西醫“把病人當做實驗對象或標本對待”。這才有了轟動一時的“梁啟超腎被西醫誤割”案。梁啟超毅然在《晨報》發表《我的疾病與協和醫院》一文,公開為協和醫院辯護,并表示:“望社會不要以我的疾病為借口,興起反動怪論,以礙中醫日后進步。”梁啟超言辭懇切,耐人尋味。黃苗子所作《世說新篇》收錄了《梁啟超所作序》,文中寫道:“蔣百里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軍事家,但對文化也有很大的貢獻。他從德國留學歸來,寫了一部五萬字的《歐洲文藝復興史》,梁啟超讀后大為贊賞,蔣便請梁為該書作序。不料梁啟超文采飛揚,序言也有五萬字,他不好意思,便加了一個短序,將長序改成書出版,請蔣百里代為作序。” (摘自《應用寫作》) 紀念兩次被“打耳光”的章太炎,曾在杭州古井精舍師從經學大師俞樾,專攻樸學(俞樾是后來著名學者俞平伯的祖父)。
1894年甲午戰爭的炮聲,把年輕的章太炎從一堆舊紙堆中喚醒。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春,梁啟超、康有為進京參加科舉考試。恰逢甲午戰爭失敗少年強則中國強原文,簽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同年三月二十八日(4月22日),康、梁鼓動兩廣、湖南百余名舉人上書都察院,請他們上書皇帝,拒絕批準條約。4月初,康、梁又召集十八省一千三百余名舉人開會,決定聯名上書。4月8日(5月2日),清廷批準了《馬關條約》,此事便停辦了。這一篇舉國聞名的《上書》(上書是科舉人的一種別稱)揭開了戊戌維新運動的序幕。光緒二十二年三月,梁啟超南下上海,與黃遵憲、汪康年等創辦《時務報》(周刊),梁啟超為主撰。他發表了《維新總論》、《論中國防詐之弱》、《論由君主轉為民政》、《論團體》等一系列提倡維新、提倡民權的論文,在海內外頗受歡迎。次年,激進派章太炎從杭州寄來十六元錢,加入康有為在上海創辦的強學會。在上海期間,他結識了譚嗣同、唐才常等多位維新派人士,并有幸結識了康有為的首席弟子梁啟超,梁啟超后來與他大吵了一架。章太炎善于寫作,在梁啟超主持的維新派報紙《時務報》中擔任編輯。但不久,章太炎發表了許多反清文章,梁啟超聽從老師的建議,拒絕發表。章太炎對此很不滿意。后來,兩人因對儒家思想的看法不同而發生矛盾。康有為自視甚高網校頭條,把孔子比作蘇王,自稱長蘇,意思是比孔子高明。他的許多弟子都自稱朝暉、智慈、圣慎等,自稱比顏回、曾慎高明。章太炎看不下去了。他一天喝上好幾杯,對大家說:“所謂長素,怎能穿著正裝去拜見所羅門呢?”這話一說完,梁啟超就帶著幾個人來到張家質問。梁啟超的學生先想打章太炎的朋友,而不是被章太炎打耳光的梁啟超。有一次梁啟超跟隨康有為逃到日本避難。當時孫中山也在日本。孫中山認為康、梁二人同樣受清朝壓迫,經過這次慘案,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就讓人去接見他們。但康有為等人卻堅持認為自己是“清朝人”,要以死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