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四川建設大學充分利用國家專業教學資源庫等優質資源,加快教學信息化建設與改革,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方式,實現多種形式課程的應用與共享。
以胡興富教授主持的職業教育建筑工程技術國家級教學資源庫為例,目前注冊用戶54492人,專業精品資料17351部,測試題11355道,智慧職教課程17門,在線開放課程(MOOC課程)6門,職業教育云課程(SPOC課程)376門。用戶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內蒙古、江蘇、山西、浙江、陜西、河南等地,包括高職、中職、本科院校師生、企業技術人員等。54492名注冊用戶中,99%以上為活躍用戶,近三年訪問量達1346.6萬次。
在傳統教學上,四川建筑大學不斷探索改革,土木工程系形成了“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課外活動”的基本模式:第一課堂——將實踐作為教學內容的組成部分,組織與專業發展相關的校內培訓;第二課堂——搭建與學生職業發展相關的創新創業、學科競賽、社會訓練平臺,作為大學生從學校順利過渡到職場的橋梁;課外活動——開展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等與學生成長發展相關的活動,提升大學生社會化水平。
測繪工程系一直將技能競賽作為教育教學改革和學分建設的重要手段,通過國家賽、省賽、校賽三級技能競賽體系,實現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目的。“產業管理論壇”是工程管理系學生質量提升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兩周舉辦一次,定期邀請校內外專業教師、優秀校友、成功企業家、優秀學生等不同群體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暢談產業動態、學術前沿等資訊,分享讀書計劃、創業心得、求職歷程等經驗。
校內有教室,校外也有教室。為更多利用國際優質資源,四川建筑大學創立了“行走課堂”品牌學習項目。學校共與德國、澳大利亞、美國、丹麥、英國等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展了11個交流合作項目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與13所國外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與阿曼蘇哈爾大學合作共建“魯班工坊”。2015年啟動的中丹“中外高校+世界500強企業”三方合作,開創了合作辦學新模式。開展中英合作辦學項目,2017年起部分課程獲得英國City&認證,同年中澳合作辦學項目獲得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認證。如今,四川建筑大學已有3000余名畢業生活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建設項目中。
以實踐為本的教育與工科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今年暑假,川建院學生冒著酷暑,發揮專業特長,到德陽中江縣實地考察、測量。作為中江縣農村住房建設項目的支持單位,川建院已派出兩批共189名學生參加中江扶貧住房建設。參加的同學們感慨道:“我們體會到了扶貧工作的艱辛,能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脫貧攻堅出一份力,我們感到很自豪。”
在實踐中學習、成長一直是四川大學的辦學特色,近年來,學校把融合作為教學改革的根本,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創新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走進四川建筑大學校園,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技術體驗基地裝配式實訓基地正在建設中。學校認真貫徹國家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決策部署,與上海菱業科技公司聯合研發了4種裝配式工法建筑,供學生實訓使用。該工法建筑在四川乃至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加強內涵建設,夯實人才培養基本能力。四川建筑學院加強內涵建設,夯實教育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等七大項目。牽頭單位建成53個實驗實訓室,BIM技術中心、盾構技術中心處于國內同類院校領先水平。成立了“學校+行業+企業”參與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專業建設發展。學院通過調研省內外高校、企事業單位、校友走訪等多種形式,堅持“123”人才培養模式(1個目標定位、2套教學體系、3種教學組織形式),編制了具有建筑院校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工程機械、焊接等國家級和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為抓手,以路橋工程、城市軌道交通、建筑工程等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平臺,深度融入工匠精神,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以行業企業需求為導向,創新校企協同育人。四川建院不斷鞏固與中建集團、中鐵集團、中鐵建、中交建、中電建、上海建工、北京建工等以央企為主的大型骨干企業的校企合作,建立企業主動參與教學、聯合培養學生的多種“訂單培養”模式,開設了中建一局鋼筋重塑工程師班、中鐵五局卓越工長班、北京建工產業化班等數十個“訂單班”。近年來,畢業生在以央企為主的大型骨干企業就業比例提升至51.47%。工程機械應用技術專業成功申報教育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試點,焊接專業學徒制試點班教學計劃編制、評審已完成。與中鐵科工合作開展地下與隧道工程技術現代學徒制項目網校哪個好,得到多家企業的認可和效仿。
站在新起點、踏上新征程,四川建筑學院將深度融入工匠精神,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培養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專業實踐能力過硬、職業道德高尚、職業資格能力持續提升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本文僅供分享、參考,圖片、文字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本次分享侵犯了原版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特別說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