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在綿陽設立651分校
何德良
說到如今綿陽市最好的大學,綿陽人會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西南科技大學(簡稱西南科技大學)。然而說到曾經在綿陽建立的清華大學651分校,知道的人卻不多。別忘了,現在的西南科技大學是在原清華大學清華分院舊址上建立起來的?!?51”當時是三線建設項目,在四川非常有名,為如今綿陽科技城的教育和人才培養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綿陽的一些老人至今還十分懷念它。清華大學的校史記載中,就有在綿陽建立分校的記載。
20世紀60年代,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極其復雜,美國在我國東南沿海蠢蠢欲動,蘇聯在我國北方部署百萬大軍。在此背景下,1964年,中央提出以戰備為中心的“三線建設”重大戰略決策,決定將沿海大型工業企業、重要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內遷內陸三線地區,以保存國家的經濟科技實力。西南地區成為“三線建設”的重點區域,綿陽區成為“三線建設”的重點區域之一。繼1965年5月中央批準在綿陽建設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研基地后,同年9月,清華大學綿陽分校在綿陽縣青衣鄉第八大隊建成。
當西南地區分?;I建工作開始的時候,時任教育部副部長、高等教育部部長、清華大學校長的蔣南翔親自到四川選址。由于綿陽縣地處西南大后方,不易遭受戰亂破壞,又處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丘陵地帶,屬府河中上游,距省會成都僅100多公里,地勢優越,交通便利,又是我國重要的國防軍工和電子工業生產基地。于是,蔣南翔一行經省領導介紹,想把分校選在綿陽,并親自到綿陽視察。在了解了綿陽的情況后,蔣南翔一行在地、縣領導的陪同下,來到距縣城僅10多公里的青衣公社實地視察。 看到公社八大隊緊靠府河、綿江公路,靠近青衣鎮,一小片山坡兩邊是平整的平原,正是山水相連、兩座塔(青衣的寶船塔和府河對面石馬公社的橫山塔)倒映的好地方,他們很滿意。蔣南翔指著下面的山坡、群山和稻田說:“我們就把分校建在這里吧?!?/p>
分校選址后,1965年作為第一個三線建設項目上報中央批準。在當時絕對保密的情況下,代號為651工程,通訊地址為201信箱,當地人便稱其為“651”或“201”。直到1969年國際形勢稍有好轉,才正式更名為清華大學清華分校。
清華大學在綿陽建設分校,受到綿陽各級黨政部門的歡迎和高度重視。地委副書記張立群的妻子王玉茹,畢業于北京地質學院,能講普通話。為了協助清華大學建設分校四川綿陽大學,地委決定將她調到青衣公社擔任黨委副書記、“校社一體化”負責人,經常與分校師生聯系??h委書記郭振基經常去了解分校建設情況,要求區、鄉重視分校建設,幫助解決建設中的具體困難。青衣區委決定由區長劉明祥負責分校建設。 他多次召開區、鄉供銷社、糧站、食品站等單位負責人會議四川綿陽大學,要求大家在物資尚缺的情況下,盡力保證建設物資和師生生活物資的供應。區委搬到后面的小招待所辦公,把辦公室、會議室騰出來給籌建分校的老師和女學生工作、生活。分校師生利用區委的樓房,建起了食堂,廚師們烹制出適合北方人口味的飯菜。根據學校的要求,青衣公社在蔣南翔校長親自選定的地點,劃撥土地1000余畝,用于建設分校,農房拆遷、農民安置等工作由公社負責。 為了施工和日后的出行方便,清華大學出資公社劃撥土地,組織農民挖穿綿江公路旁的寶塔山,修筑了一條5公里長的直達學校的道路,后來這條路被修成了當時綿陽市唯一的一條柏油馬路。
分校是由來綿陽的清華大學建筑系師生設計修建的。我妻子薛崇碧在青衣鎮工作隊工作時,每次到區委辦開會,都看到師生們設計、繪圖、翻圖紙、開會、打電話……忙碌極了。當時沒有曬圖紙的設備,就都在辦事大廳的院子里翻圖紙。從區委辦所在的鎮街到8大隊的施工現場,大約有5里路程,還要爬一個山坡。住在區委辦的師生們每天都要在這條小路上來回奔波。一下雨,地面全是泥漿,又滑又陷,難以行走。劃定的一千多畝土地,除了少量的農田外,大部分都是山坡,建設難度很大。 除了雇傭當地農民工外,師生們還親自動手搬石、砌磚,修建教學樓、學生宿舍、教職工宿舍、辦公樓和食堂。三棟獨具特色的“干夯式”教學樓——“清華樓”,用石塊和水泥代替鋼筋和磚塊建成,至今仍保留。直到1972年,分校的主體基礎設施建設才完工。當時,三年經濟困難期剛過,物資仍然短缺。國家實行計劃經濟,各種物資由有關單位供應,有的很難買到。盡管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但物資供應和生活仍然比較困難。分校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在師生們的辛勤勞動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的,譜寫了一曲學校和當地政府共同努力、艱苦建校的贊歌。
清華大學651分校獨特的“干夯”教學樓——“清華樓”
分校師生十分感激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幫助,學校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十分融洽?!?51”修建時,土木系女生王玉明每周日早上七八點鐘都要到公社大禮堂,教長鎮工人唱電影《地道戰》的間奏曲等革命歌曲。1966年春,區長劉明祥進京參加全國多業經營工作會議,住在前門富峰橋公寓。校長蔣南翔得知后,派主任到公寓接劉明祥開完會后去清華大學,陪同參觀了清華園、聞一多館和用進口意大利瓷磚修建的大禮堂,并邀請他在學校招待所吃飯。 學校建成后,附近的農民、居民、知青可以自由進出,不用付費使用分校的自來水和燒水,還可以到澡堂洗澡、到衛生所看病。為了使山下的清義中學師生能用上自來水,分校免費安裝了一條通向清義中學的自來水管。分校每周末都會放電影,附近的農民、居民都可以觀看。1976年秋天唐山大地震時,為了防震,分校通宵在戶外放電影,附近的居民和分校師生一起觀看。1978年夏天,縣文教局在清義中學舉辦“數學集合概念培訓班”,組織全縣中學數學教師學習,并邀請曾留學蘇聯、在清華分校數學教研室工作的王博士連續三天來授課。 他不索要講課費,還自帶茶水,當地干部群眾十分感激網校哪個好,說“是651給我們帶來了進步、帶來了文明”。
分校師生主要來自清華大學無線電系,1969年至1971年分兩批遷入綿陽,賀龍元帥兒子和李景泉兒子是一起遷入的學生。1970年該校開始招生,招生對象為當地政府和軍隊推薦的工農兵。劉伯承元帥兒子和部分綿陽知青也被推薦到分校,部分學生畢業后留在學校工作。
分校教師基本為清華大學上世紀五十年代畢業生,是電子科學領域的一批名師和領軍人物,包括吳友壽院士、周秉昆院士、常滌院士等我國著名科學家。分校師生在艱苦的環境下,創建了電子真空、通信、半導體、雷達、激光五個前沿專業和機電兩個生產實習基地,培育了數字技術、集成電路、激光技術三個新興學科,為回京后微電子研究所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1978年初,隨著國際形勢的逐漸好轉,教育部經中央批準,發出了《關于同意清華大學綿陽分校遷回北京的通知》,1978年開始分批學生回京,1979年3月遷回北京。
1978年9月1日,教育部批準清華大學綿陽校區遷回北京。
1969年至1979年分校在綿陽的10年間,盡管辦學條件簡陋,辦學環境艱苦,但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承擔并完成了一大批國家戰略急需的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還為國家培養了包括原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在內的1000余名優秀人才,為我國電子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國第一臺激光測距儀、第一個數字通信系統等許多一流的科研成果都誕生在這里,分校成為我國數字微波通信技術發展的搖籃。
分校遷回北京主校區后,也給綿陽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經國務院批準,在四川建筑材料工業學?;A上成立了四川建筑材料工業學院。分校的全部校舍及附屬設施、部分教學設備、附屬工廠及有關物資等全部整體移交給四川建筑材料學院,留下173名教職工支援學院。分校還向青衣中學捐贈了電燈、日光燈等電器設備。
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的西南科技大學是在建筑材料學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清華大學一直默默支持西南科技大學的發展,在學科建設、師資培養、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給予無私的幫助。西南科技大學作為四川省唯一一所與國家國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國家西部地區十四所重點高校之一,正在為建設現代化強國作出貢獻。
西南科技大學為在這里任教、學習、生活的清華師生修建了紀念園,園內有紀念墻和紀念碑,水泥砌成的紀念碑上鐫刻著“府河勵志自強不息,蜀地厚德載萬物”幾個字。
西南科技大學校園里的大樹樁紀念碑
分校師生十分懷念綿陽。2015年10月,無線電系雷達系1970級部分學生專程到綿陽尋根。2018年10月25日,分校電子真空系1975級學生齊聚綿陽,重溫學校對富水的情懷??吹疆斈晟险n的教學樓、宿舍、運動場、食堂,尤其是老師們工作的那棟用石頭砌成、建筑風格古樸凝重、別具一格的“清華樓”,大家心里十分親切,十分感動。
特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