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詞語暫時(shí)改變其基本語法功能,以服務(wù)于其他詞類,或基本語法功能不變但用法比較特殊的現(xiàn)象。古漢語中,常見的詞類用法現(xiàn)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的用法。
名詞的使用
1.名詞作為動詞
1. 勾踐之女嫁給魏王,大臣之女嫁給大臣,書生之女嫁給書生。《勾踐伐吳》
2.金軍在韓陵,秦軍在番南 “朱之武退秦軍”(駐扎)
3.越國地處偏僻,你可知其艱難。《朱之武退秦軍》(應(yīng)為《卞義》)
4.秦伯說,與鄭人結(jié)盟“朱之武退秦軍”(結(jié)盟)
5、五畝地的房子,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可以穿絲綢衣服。
2. 名詞作狀語
1. 指示位置
(1)相如見秦王無意收復(fù)趙國,便上前朗誦《廉頗藺相如傳》。(上前)
(2)各地百姓來,都要到廟里頂禮膜拜。《勾踐伐吳》(廟中)
(3)蚯蚓沒有爪子和牙齒,也沒有強(qiáng)壯的肌肉和骨骼,但它吃上面的灰塵,喝下面的水。它專注于一件事。《鼓勵學(xué)習(xí)》(向上/向下)
2. 表格工具基礎(chǔ)
(1)意為橫掃天下,囊括宇宙,囊括四海。《過親論》(用席、袋、口袋)
(2)于是就派人把玉佩拿去,偷偷地送到趙國去了。《廉頗藺相如傳》 (出自小道)
3. 表達(dá)隱喻
(1)天下齊集響應(yīng),百姓紛紛效仿,奪食。《秦始皇本紀(jì)》(如云)
(2)雄偉的大陸籠罩在薄霧中,才華橫溢的人才如星辰般閃耀。《滕王閣序》 (如霧/如星辰)
(3)張用身體遮擋沛公(鴻門宴)(像翅膀一樣)
4.表達(dá)對人的態(tài)度
(1)每個(gè)人都可以被當(dāng)作奴隸。“五塊墓碑”(像奴隸一樣)
3.名詞的使役用法
(1)天下人杰地靈,許孺放下陳藩的榻,寫了《滕王閣序》。
(二)就算江東的長老們憐憫我,立我為王,我又如何面對他們呢?《鴻門宴》
4. 意向動詞的用法
(1)他比我先出生,比我先聽到真理。我跟隨他,向他學(xué)習(xí)。
(2)與魚蝦麋鹿為友(赤壁賦)(與魚蝦麋鹿為友)
動詞變位
1. 動詞的使用
(一)為什么要滅鄭以慰鄰?《朱之武退秦軍》
(2)他以長遠(yuǎn)的謀略統(tǒng)治天下,吞并了兩周,消滅了諸侯。(《秦始皇本紀(jì)》)
(3)賈誼被貶長沙,不是因?yàn)闆]有明君;梁鴻被貶海曲,不是因?yàn)闆]有明君?《滕王閣序》
2. 動詞用作名詞
(1)大國難測,恐有埋伏。曹劌論兵(埋伏)
(2)他順應(yīng)了人們的愿望,被封為楚懷王。(《史記·項(xiàng)羽傳》)(輿論)
形容詞的使用
1. 形容詞作為動詞
(1)李子攀,17歲,喜歡古代文學(xué),精通六藝,包括《師說》(喜歡)
(二)那時(shí)我的力量尚足進(jìn)去,火光尚足亮。《寶蟾行記》(啟蒙)
(3)尊敬老年人也尊敬他人的老年人,尊敬年輕人也尊敬他人的年輕人。
2. 形容詞用作名詞
(一)若棄鄭為主人,行李往返運(yùn)送,所缺之物,大家共擔(dān)。
(2)沒有車子和柴火,是不用燈的征兆。《齊桓公與晉文王的故事》(幻象)
(三)是肥美的食物不夠口嗎?是輕薄的衣服不夠身嗎?《齊桓公與晉文王傳》(肥美的食物/輕薄的衣服)
(4)教師是教導(dǎo)、收留學(xué)生和解答疑惑的人。《教師論》(疑難問題)
3. 形容詞的使役用法
(1)使人潔凈美麗鴻門宴詞類活用,飽食豐食,養(yǎng)成正氣,磨練人的仁義。【勾踐伐吳】
(2)諸侯大驚,開會商議,計(jì)劃削弱秦國。他們鑄了十二個(gè)金人,以削弱天下人民。(《秦國滅亡論》)
(3)剿王起兵,危及臣下,激起諸侯的怨恨(《齊桓公、晉文公事》)
4. 形容詞意圖
(1)而且我聽說有些人輕視仲尼的學(xué)識鴻門宴詞類活用,輕視伯益的義行,所以我不相信《秋水經(jīng)》。
(2)現(xiàn)在的人,遠(yuǎn)遠(yuǎn)不如圣人,卻羞于向老師學(xué)習(xí)。他們自己也羞于有老師。這很令人困惑。巫師、醫(yī)生、音樂家和工匠并不羞于有老師。
漢碩加油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