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隨著蘇一鳴奪得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大跳臺男子金牌,首鋼滑雪大跳臺比賽時間任務圓滿完成。首鋼滑雪大跳臺承擔的四項比賽任務也已經結束。中國隊贏得了其中的兩枚金牌,分別屬于谷愛凌和蘇一鳴。這個冬奧會場館,也成為了中國隊“雙金”的福地。
北京首鋼曾經是民族重工業的重要代表,是北京工業的長子,但為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環境治理,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搬遷,只留下了那些高爐、冷卻塔和車間;如今,當冬奧會來到北京時,這個滿是工業遺跡的老公園,在冬奧會的幫助下,已經重生。根據國際奧委會官網發表的一篇文章,北京冬奧會留下的最大遺產之一,就是帶動首鋼工業園區的復興。
建議旋轉屏幕觀看
雪景?王東在首鋼北區
2015年秋天,朱涇設計總監兼總建筑師薄洪濤開始了首鋼改造工程的開工工作,跨入了這場偉大的城市更新時代的帷幕。他希望通過一步步的改造工作,首鋼園區完成由工業向城市的轉變,逐步打通城市西部的封閉廠區,將“城市生活的阻礙”轉變為“城市活力的源泉”,并以此為觸發點,為更廣泛的城市帶來活力。
“首鋼的改造,不僅僅是把工業遺產變成遺址公園,更是通過城市復興,給其中注入更多的城市功能,使城區乃至整個城市主體的功能得到有效提升,這是我們設計的初衷。”“薄洪濤說。
小面積導致大面積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歷了大規模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中國城鎮的快速發展成為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速度是一把雙刃劍,高速城鎮化也帶來了城市宜居性、文化傳承性、特色缺失、土地利用等一系列問題。
薄洪濤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先生,深耕城市更新領域多年,在實踐中,始終試圖從學術角度系統思考城市更新模式,尋求城市激活催化劑,選擇合適的策略,平衡產業賦能,重塑城市價值。
對于中國城市發展的現狀,薄洪濤表示:“從世界城市發展來看,中國現代城市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在追趕西方國家,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城鎮化水平已經逐漸能夠與歐洲城鎮化進程中的一些頂級城市相提并論。在這一輪發展中,傳統的粗放型城市發展模式亟待改變,城市發展走向精細化存量發展的更新軌道已成為歷史必然。“中國城市開始全面面對城市更新問題,這是一個能夠與西方發達國家產生共鳴的城市區域。
2015年12月北京明園大學怎么樣,北京2022年冬奧組委正式成立,隨后宣布落戶首鋼,為京西十利鋼鐵城鳳凰涅槃注入核心品牌,這樣一場國家級盛會,也成為老工業園區煥然一新的重要推動力。
2022年冬奧組委會西10冬奧廣場 ? 陳鶴
有幸參與首鋼園區老工業園改造項目,薄洪濤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一座百年老廠在中國工業史上有著獨特的歷史地位,其深厚的文化積淀,成就了對建筑的一種新思維方式的開端。薄洪濤對于如何轉型有著深思熟慮的想法:“歐美比我們更早進入工業化,比我們更早確立工業遺產的價值,比我們更早更新實踐。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在開發過程中可能經歷的一些過程。”
2022年冬奧組委在西10冬奧廣場鳥?瞰王東
從1970年代到1980年代中后期,在發達國家的城市更新運動中,工業遺跡的保護和更新逐漸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大規模拆遷重建具有效率高等優點,但會徹底改變城市原有的深層結構和肌理網校頭條,可能給城市留下無法彌補的“傷疤”。城市也將繼續失去承載歷史記憶的肌理,這很可能導致個體性和融合性的滅絕。
薄洪濤說:“作為建筑師,我們可以通過針灸形式的小規模干預,激活特定場地的潛力,最大限度地激發該地區的活力,促進整個地區或更遠地區的更新和發展。通過深入挖掘當地居民的生活,還原城市地區固有的氣質,讓傳承的記憶產生最強烈的共鳴,進而激活整個區域,實現復興。”
冬奧會命題論文:
國際化、工業化和中國化
冬奧組委在永定河石景山東麓,福石路南側,選用首鋼市主廠區西北角西10筒倉區建設冬奧組委辦公園區,基地以原西10貨運支線北側地塊命名, 本次場地環境特殊,冬奧廣場基地南側修內西側石景山和永定河生態綠廊,為項目帶來了優良的外部景觀自然環境。可以說,這不僅是一個世紀前首鋼建設的起點,更是一個世紀后首鋼新發展的起點。
作為首鋼公園北區啟動的試點項目,首鋼西10冬奧廣場落地具有里程碑意義,薄洪濤團隊承擔了此次試點項目的主體部分。
薄洪濤對當時的場景印象仍很深:“在設計西十倉創意園項目的過程中,我接到通知,冬奧組委要來了。雖然冬奧組委辦公園區的入駐對項目來說是一大利好,但對建設設計團隊來說卻有些尷尬,因為原“西十倉創意園”和“冬奧組委辦公園區”的定位并不相同,這意味著之前的設計基本需要反轉。極其苛刻的項目和苛刻的設計周期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2022年冬奧會組委會王東在冬奧廣場?西10號
面對基地內密密麻麻布置的筒倉、筒倉、供水走廊、中轉站、給水泵站等10個工業遺跡,冬奧組委規劃設計部提出“國際化、工業風、中國風”的設計要求。Bo 需要迅速對原始設計進行重大更改,并將該地區轉變為一個集辦公室、國際會議、奧林匹克展覽和支持休閑功能于一體的國際綜合體。最終,設計團隊對冬奧組委給出的“命題隨筆”——“國際化、工業風格、中國風格”,在極端的時代,提交了滿意的回答。
聯合泵站對辦公樓的東立面和開放式樓梯系統?進行了翻新
在設計過程中,薄洪濤認為,所有的改建和增加都應該遵循行業的真實性。在精心保留原有建筑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的基礎上,設計保留原有結構空間作為主要功能空間,新建交通核心服務空間外部采用鋼結構框架。通過這種方式,建筑形態忠實地呈現了“保留”和“添加”的不同狀態,表達了對現有工業建筑的尊重。
看著陳赫在員工食堂?里,通過保留起重機橫梁
此外,在建筑物之間和項目屋頂上的室外樓梯和走廊系統在整個建筑群上疊加了景觀特色,同時保持了工業遺產的真實性。整個建筑群是一個立體的工業園林,繼承了中式園林古典空間序列的美感。該設計通過眾多接近人體尺度的插入和添加,將原址中分散的工業結構巧妙地縫合在一起。打造出景色宜人、生機勃勃的庭院,以“四合院”的形式回歸東方最真實的“聚集”生活態度。
王東在西第十冬奧廣場內院 ?
合格的續約建筑師
從實踐到實踐
工業遺產更新區不同于普通的高層建筑工程,項目開工設計的首要條件不是要取得規劃指標和甲方任務書在管控規定的指導下,而是要秉持對工業遺產足夠的敬畏,詳細掌握原圖,全面勘察基礎, 了解工藝流程、精細測繪狀況,準確識別結構,在這些條件的支持下,可以更客觀、更專業地評估和制定遺體拆除和翻新的原則。
“如果你不了解過程,不了解現狀,不了解歷史,胸膛里不知道這些信息,你就沒有資格真正做好你所面臨的更新設計”,薄洪濤深知現場勘察的重要性,他從未忘記泰寧院士“從實踐到實踐”的教誨。
秀內勘察?及施工設計
薄洪濤和他的團隊的設計從閱讀2萬多份高爐的原始設計圖紙開始,同時反復向首鋼設計院的設計師們請教,“一開始我們不了解鋼鐵的工藝,就請首鋼的老工匠們學習和詢問。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干預身體 - 用腳測量。調查、尋求建議和閱讀圖片的循環不斷重復,直到對空間的感知就像一臺計算機構建了一個可以進入大腦的三維數字模型。”
三大高爐項目西接石景山、秀內,北接冬奧廣場,東接首鋼大道及與之呼應的一、二號高爐。在首鋼煉鐵近百年的發展歷史中,三座高爐是“功勛高爐”,是首鋼企業形象的代表,是首鋼一代代人記憶的依托。
三座高爐博物館和世界首秀中心可以鳥瞰?整個王東
薄洪濤在《存量時代工業遺跡更新換代的策略與路徑》一書中提到,3號高爐0~72m11個檢修平臺的建設設計團隊,通過近百次的現場調研,基本厘清了工藝流程與所有工業部件的功能邏輯和空間關系。正是這種努力,讓設計師在后續設計中,對加法、插入法、卡住之間的空間交接關系,取得了清晰的認識。
也正是基于對現場的全面勘察,設計人員才能準確判斷每一道工序、建筑和設備部件的審美價值和改造可能性,并能通過不同地方的電話隨時處理施工現場的各種問題,也為工程高質量、順利推進奠定了技術認知的基礎。
三高爐秀慈改造前的?首鋼新聞中心
三高爐秀馳改造 陳?鶴
三高爐秀池改造?后的王東
除了建筑單體外,薄洪濤認為,通過細致的調查,有必要盡快熟悉廠區基地的各種結構、開放空間和綠色植被。
例如, 燒結廠, 煉鐵廠, 焦化廠, 煉鋼廠, 制氧廠, 等等, 具有非常不同的樹形, 特別是焦化廠的奇怪的樹形, 這是由于廠區污染程度不同, 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與重工業園區相似的休憩地和行道樹必須相互匹配,即與道路、軌道、河流、堆場等空間相對應。這就是地面的紋理,它獨特地屬于每一塊土地的不同紋理。
陳鶴,運動員公寓風雨走廊一側庭院中的一棵預留樹 ?
而測量是理解這片土地秘密語言的唯一途徑。基于對場地的真實認知,薄洪濤為首鋼園提出了9字改造政策:封存舊、拆余留、織新。
“封老”,以謙遜的態度對待工業遺跡,保留屬于土地的城市集體記憶;“拆遷盈余”,小心翼翼地拆除不必要的結構,打通產業、自然、城市之間的對話走廊;“編織新”,塑造公共空間疊加不同場所,插入功能激發活力,成長為城市生活的新部分。
首鋼市城市更新實踐
自2015年接到首鋼改造任務以來,竹靖全面參與首鋼公園改造工作,先后參與了西10冬奧廣場、星巴克冬奧園店、國家體育總局冬訓中心、網球館、運動員公寓(俗稱洲際冠軍酒店)、 洲際假日快捷酒店秀慈店、三高爐世界首發中心、柳工匯、香格里拉大酒店、制氧廠、壹高爐超空間、金安橋交通樞紐、文物公園、滑雪大跳臺等一體化等一系列作品,為冬奧會做出了極好的支持。
西10冬奧廣場 ? 王東
星巴克咖啡冬奧公園門店?景觀設計
國家體育總局冬訓中心陳鶴(冰壺館正門)。 ?
陳鶴,國際體育總局冬訓中心(網球館、運動員公寓)。 ?
冬訓中心壽鋼秀慈智選假日酒店 - 保護樹木與建筑之間的對話 ?
三高爐展示池俯瞰@王東
從群明湖俯瞰鐵獅門柳工匯購物中心?黃建志
香格里拉大酒店? Gento Hall的建筑攝影與 和LCR合作完成
首鋼制氧廠南側根廳大樓鳥瞰圖 ?
首鋼滑雪大跳臺 ? 首鋼新聞中心 袁德祥
其中,近期風靡一時的“出圈”滑雪大跳臺,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張力先生領銜,清華大學、諸京、葛建、首鋼學院等協力完成。作為運動員起飛的獨特背景,首鋼工業園區退役的煙囪和冷卻塔在奧運會轉播中得到了顯著的展示,濃縮了北京冬奧組委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美國《紐約時報》2月8日刊文稱,首鋼大跳臺是北京城市改造項目的一部分,被冬奧組委官員稱為世界上第一個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臺。
關于首鋼的城市更新實踐,薄洪濤選擇了“城市針灸”的方法。
首鋼北區西區選取4個核心錨點開展“城市針灸”,圍繞錨點周邊搭建的關聯建筑稱為對應城市編織區。薄洪濤說:“四座主樓猶如四根銀針刺落,生機四射。
主力建筑聯動后,形成核心規劃結構,明確了既有傳承肌理下空間再生的規劃邏輯。基于此,規劃填補缺失的紋理區域,從點到面進行城市編織,從而呈現出新舊肌理融合的清晰狀態。園區也從第一階段的“壓縮適應性更新”邁向“穩步加速有機更新”的新階段。
北區的一系列項目將重要的針灸式主力建筑相結合,實現空間和功能編織。圍繞單板滑雪大跳臺,由制氧廠北座主廠房改造的錄播廳、由冷卻泵站改造的比賽時間報到中心、香格里拉酒店與大跳臺配套的冷卻塔和動力廠改造、騰訊視頻全球演播室在制氧廠南區、 并編織了體育研發創新中心。圍繞冬訓中心,織造假日智軒秀池酒店、五邑劇場、制粉車間區整體整修為柳工匯(含武夷劇場黑匣子劇場、由第14總降水+自來水廠改造增建的辦公研發大樓、由澄清池改建的商業街、 由五磨坊改造增設的兒童運動體驗中心、由7000風扇房+第二泵站+共九家后代改造增設的商業中心及配套辦公區、由臨清明湖北岸北岸備品備件倉庫改造增設的商業街、由軟化水車間改造增設的寫字樓);周邊三座高爐博物館和世界第一中心、織繡秀池地下車庫、由水廠車間改建的網球館、紅樓國賓館、假日快捷網球館公寓酒店;冬奧廣場周邊,星巴克冬奧公園店、假日快捷酒店、北七缸店等均進行了臨時使用和翻新。
薄洪濤認為,針灸更新作為一種成本相對較低的更新干預手段,在城市更新的實踐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北京明園大學怎么樣,從公共空間到重要建筑的針灸錨點,都率先介入該領域,引導空間轉化,支持產業引進, 喚起集體記憶,重塑社區的榮耀,激活場所的活力。隨之而來的城市鏈接和城市編織,將針灸的動能連接起來,放大和融合,最終形成了區域振興和發展的強大動力。
冬奧會開幕前,首鋼公園就已經成為真正的網紅打卡地:中芬冬季運動年開幕式、平昌冬奧會總結會、冬奧會吉祥物新聞發布會、奧林匹克博覽會、外國駐華使節等240多項重要活動在這里舉行, 以及“一帶一路”全球青年領袖齊聚盛會,總參與人數超過30萬人次。
黃建志在服貿會首鋼園區展區?展出,該展區由北京學院、首鋼國際與建筑設計共同完成
2021中國科幻大會 ? 首鋼新聞中心
園區內,三座高爐的干式除塵控制室改造成星巴克,精煤車間改造成“四冰”冬練中心,7000級風機房改造成柳工匯購物廣場,首鋼電廠改造成首鋼園區香格里拉大酒店, 北京。借助三座高爐、一座高爐等特色工業遺跡,人工智能場景應用、科幻產業等新業態交匯,構成可持續發展的獨特潛力。
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在新首鋼區蝴蝶變遷的過程中,活力指數不斷提高。
冬奧會期間,薄洪濤每天都全天關注賽事進展。對于大跳臺“出圈”的爆爆,他并不感到意外——“對于滑雪大跳臺、整個園區呈現的神奇景象,大家一定有兩個'感同身受'——一個是對數字時代賽博朋克場景的感同身受;二是存量時代,工業遺跡重煥城市更新的光彩,喚醒城市權力時代的共情。首鋼園區正在向全人類傳遞可持續發展的明確口號,全人類也是命運共同體。”
對于后冬奧時代的首鋼公園,薄洪濤在設計之初也做了長期規劃——他認為,曾經的工業遺產終將在奧運會后回歸城市,承擔起城市功能,所以應該更加都市化。“我們設置的建筑后退區、地下通道、地面路徑、空中走廊等都是開放的、可以連接的,既連接城市道路,又連接軌道交通。這就把我們傳統的二維城市步行系統變成了多維的三維系統,使人們可以與城市公共空間有更多的接觸、交流和對話,使人們可以更干凈、更便捷地到達它。”
人們在三個高爐表演池旁為王東拍照留?念
“2001年,當我還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我和每一個中國人一樣,在電視機前見證了申奧成功的歷史性時刻。激動人心的一幕至今仍歷歷在目。后來,我從首鋼工程的第一線做起,看著它一點一點地成長起來。這種情緒就像父親看著自己的女兒一樣。這座城市的夢想在這片土地上成為現實。作為參與首鋼改造工程的建筑師,作為勾勒出線條,全心全意投入到這張藍圖中的人,我覺得我是最幸福的人。“薄洪濤說。
公園里有一個大鳥瞰?西邊的王東
薄洪濤,工學博士
景觀設計總監、總建筑師,景觀設計城市更新研究中心首席建筑師
中國一級注冊建筑師、教授級高級建筑師、英國皇家學會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RIBA)特許建筑師
他曾
獲中國建筑學會青年建筑師獎、上海市優秀中青年建筑師獎、西澳中國建筑獎
現任中國建筑學會理事、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更新與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建筑文化委員會委員、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筑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建筑學會理事、上海市建筑學會建筑創作學術部委員。東南大學、重慶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安徽建筑大學校外碩士生導師。
本文基于國內外工業遺產更新的相關理論,結合該領域工業遺產更新實踐的演變和現狀,分析了國內外工業遺產更新在不同法律環境、城市能能水平、轉型勢頭下呈現的差異化更新實踐。本文從多維度研究的角度出發,整合國內外工業遺產更新領域的主要策略,梳理和構建了中國工業遺產更新實踐的實施路徑。通過更新戰略整合和技術實施路徑兩條橫向和縱向線索,構建了中國工業遺產更新所需的“道”和“技術”的全景認知。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