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富忠教授又一次令人震驚的言論:“窮人沒有道德,沒有信用,兄弟姐妹之間常常為了錢而反目成仇。”古人說權不能屈,財不能淫,貧不能移。然而,王富忠教授對窮人的輕蔑之語,讓人瞠目結舌。
中國有句古話叫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王教授的這些話有些嚴厲,有些粗魯,有些粗俗,但必須承認,有些話確實難以讓人接受和反駁。
王崇福:首次亮相經濟類電視節目的“明星”學者
王富忠是誰?他是中國著名經濟學家,經濟學博士(中央財經大學,1998年),博士后(1999-2001年家庭條件一般的不要學經濟學,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學、金融學基本理論,撰寫有《人人都愛經濟學》、《中國人的經濟學》等經濟學科普著作。
這類書主要是向大眾普及經濟知識,學術性不強,王教授還曾擔任鳳凰衛視、第一財經等經濟頻道節目特邀嘉賓。
從2010年開始,他參加王牧笛主持的廣東衛視節目《郎咸平財經眼》,與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對話。這檔節目口碑很差,節目組經常找一些讓人震驚的話題來提高收視率。
王教授為了節目效果,也經常放出驚人言論家庭條件一般的不要學經濟學,為節目增加流量和曝光度,比如去年就揚言要“消滅農民”。
他還肆無忌憚地說:“只有消滅農民,國家才能富強”、“農民有蠻力,對國家沒有用處”,毫不掩飾對農民的蔑視,一點學者風范都沒有,引發網友的謾罵,網絡口碑一落千丈。
貧困人口是一個龐大的群體
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11月,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可以說,中國在消除貧困的道路上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國家級貧困縣的標準是人均年純收入低于1300元,而一般貧困人口年均純收入低于4000元,如果以此為標準,中國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可能確實很低。
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雖然已經實現了小康生活,但是卻并不覺得自己富裕。
因為生活水平在提高,社會總財富在爆發式增長,雖然人均財富也在增加,但是人均財富占社會總財富的比重卻在不斷縮小,也就是說貧富差距在迅速擴大,老百姓感覺自己越來越窮了。
換個角度去想窮人,也就是中產階級,財務自由的群體,或者所謂的富人,一般定義為家庭年收入60萬元以上,或個人凈資產300萬元以上。
按照這個標準,據瑞信評估,中國大約有1億中產階級,不到總人口的10%,但他們所擁有的資產已經占到社會總資產的40%以上,而且隨著市場化的進程,這個比例還在擴大。
這意味著,即使一個人現在生活富裕,將來也很有可能貧困。雖然這很令人絕望,但我們必須承認,中國近90%的人口處于初級小康狀態,還有相當一部分家庭處于脆弱小康狀態,比如農村人口、城鎮低收入人群。
所以,“貧困人口”始終是大多數,中國雖然初步消除了絕對貧困人口,但更多的人還在為脫貧致富而奮斗。
人們懼怕貧窮,因為它離自己并不遙遠。總之,現階段的中國人幾乎都經歷過貧窮,依然不敢說自己富裕,對窮人都保持著高度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向窮人開槍,就是揭開全體平民的傷疤,就是向群眾吐口水,必將激起民憤,引發大范圍攻擊。對此,王福忠教授的用詞不當,應該向公眾道歉。
討論道德時不能區分富人和窮人
中國其實遵循的是儒家文化下的傳統社會倫理,道德在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也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而聲譽則是中國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是全體公民應遵循的社會行為準則。無論地位高低、貧富貴賤,人人都必須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無論社會底層還是大富大貴,人們幾乎都踐行尊師重教、孝順父母、自力更生等基本道德準則;而更高層次的道德則因人而異,例如信守承諾。
確實,我們從小就聽人說要信守承諾,不能說謊,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我們說話做事也越來越謹慎,不會隨便做出承諾,以免食言。
因此,對于普通人來說,雖然他們不會因為出色的信譽而受到贊揚,但他們很少會違背對別人的承諾。一個不守信用的人,名聲確實不好。
客觀來說,邊遠貧困地區教育落后,民眾整體素質較低,未必能達到一些高層次的道德要求;但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廣,足以讓邊遠貧困地區的民眾具備羞恥心、忠孝心,說窮人沒有道德,未免有失偏頗。
所以,王教授說窮人沒有道德、沒有信譽,是明顯帶有歧視性的,不僅是對中國傳統道德的歧視、文化不自信,也是對窮人的污蔑,是勢利的表現。
其實,王教授說窮人沒有道德,其實是在暗示富人有道德、重名聲,是在給富人擠眉弄眼。
一般而言,有錢人要么是官員,要么是商人,他們往往很看重自己的信譽,尤其對于商人來說,誠信是金,信譽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利益。
現代社會中,企業信譽、個人信用與銀行貸款額度有直接關系,尤其是企業股東還要考慮到,當商譽受損時,公司的債券、股票在證券市場上就會受到打擊,降低公司的融資能力,因此資本家會更加注重自身的信譽。
必要的時候,資本家會通過媒體炒作,向社會傳遞股東個人道德高尚、企業信譽良好的信息。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很多企業債券違約,股市表現不佳。此時,王教授的話正合資本家的心意,令人欣慰。
從這個角度看,王崇福說窮人沒道德、沒信用,其實就是在暗示富人的信用比窮人高,這簡直就是在奉承資本家啊!
為什么兄弟姐妹之間總是因為錢財而反目成仇?
世間人來人往,皆為利害。古往今來,親朋好友為了錢財而反目成仇的現象屢見不鮮。中國人雖然重視家庭倫理,但兄弟姐妹之間,最親近的親人,難免會有利益沖突。古人說得好,兄弟要算清楚賬,算不清賬就不是兄弟。
對于窮人來說,由于經濟困難,金錢更是敏感,甚至可以說,金錢是底層民眾家庭關系中的火藥桶,比如當前亟待解決的老年人養老問題,就需要年輕人投入大量的家庭財富。
生活在農村的老年人因年老體弱,加上居住環境、營養條件較差,罹患各種疾病:心腦血管病、癌癥、風濕骨痛、糖尿病等。這些疾病往往是需要長期護理和休養的慢性病,??每次發作都需要較大的醫療費用。
以比較常見的冠心病為例:一位老人若患有冠心病,每日需口服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藥物,每月費用因地區、因人而異,約在每人每月140至2000元左右。
另外,當病情惡化時,需住院進行血管支架治療,每個支架的費用為4萬至8萬元,支架的使用壽命為7-10年。
粗略計算,老人年滿60歲后,每十年因冠心病造成的費用就高達15萬元以上,這還不包括因照顧子女而損失的工作時間。
對于一個農村或低收入家庭來說,住房和子女教育已經是件令人頭疼的事。據統計,子女教育費用占中國家庭收入的40%以上,住房費用約占20%,剩下的錢用于維持日常開支。如何才能照顧父母的醫療?在醫院,我經常看到兄弟姐妹為了父母的住院費而爭吵,甚至反目成仇。
此外,兄弟之間爭奪遺產的情況也并不罕見,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傳統上,父母的遺產由兒子們均等分割。
但近年來,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獨生子女家庭增多,不少“外來者”也參與到遺產分配中,導致不少兄弟姐妹為了父母留下的一本存折(里面有三兩萬塊錢)鬧矛盾,甚至打架斗毆。
可以說,兄弟姐妹之間因為金錢而反目成仇是我國廣大農村的普遍現象,王福忠教授說得一點兒沒錯。
最后我們再回顧一下王福中教授的一句話,“窮人沒有道德,沒有信譽,兄弟姐妹之間常常為了錢而反目成仇”,這是對窮人的犀利諷刺。
雖然在低收入群體中,兄弟姐妹之間為了金錢而反目成仇的情況很常見,但并不代表窮人沒有道德、沒有信譽網校頭條,公司股東之間為了金錢而反目成仇的情況更為常見。
正是因為窮人有道德、自力更生、勤勞,才給企業主提供了大量優質勞動力,讓富人賺到了錢。
正是因為窮人有信譽,銀行和金融機構才有信心發放信用消費貸款。
王富忠諷刺窮人,除了想增加個人流量,也是為了討好富人,明里暗里夸贊富人的道德和信譽,稱他們是比窮人優越的超級公民,太不要臉了,該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