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有關楊冪論文AI檢測率從零猛增至百分之九十一的新聞迅速登上熱搜榜單,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
當前正值畢業季,眾多大學生對論文AI檢測率的問題感到困擾。他們普遍反映,盡管論文是自己獨立創作的,但AI檢測結果顯示“AI率”偏高,讓人難以理解。
學生們所面臨的難題與之相仿,演員楊冪于2024年發布的論文《關于影視劇中演員創作方式的探討——以電視劇〈哈爾濱一九四四〉為案例》,其通過AI技術檢測的結果亦出現了顯著的起伏變化。
該論文在發表后不久,便有網民于當年六月借助知網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其AI成分占比為零;然而,不久之后,又有其他網民采用不同的論文查重工具進行測試,結果卻顯示AI成分高達36%。
然而到了2025年5月23日,記者對這篇論文在知網上進行了復測,結果發現其AI率竟然上升至77.8%。如果改用維普平臺進行檢測,AI率則降至44.5%;而在另一個平臺上,AI率更是令人震驚地高達91.48%。
同一篇論文,檢測時間或平臺的微小差異,就足以導致AI檢測率出現顯著差異。這種現象直接揭示了目前AI檢測領域在評判標準和技術成熟度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不一致和不完備問題。
我逐字逐句地敲打,引用部分也是一絲不茍,可怎么就檢測出了70%的AI成分呢?河南某知名高校的文科畢業生小李(化名)向記者訴苦,為了減少那讓人焦慮的AI檢測比例,她幾乎重新撰寫了論文的一半內容,身心疲憊不堪。小李的遭遇,或許正是現在許多畢業生所面臨的困境。
在中國學術界,知網和維普是備受推崇的論文查重工具,它們的檢測結果通常被眾多高校作為論文評審的關鍵參考。盡管它們主要被用作學生自我檢查的工具,但由于其操作簡便,吸引了大量用戶。然而,當這些主流或常用的查重平臺對同一篇論文的AI率給出截然不同的結果時,無疑給學生們和高校帶來了如何準確判斷論文原創性的難題和挑戰。
面對這種“薛定諤的AI率”現象中國知網大學生論文管理系統,各高校在處理方式和應對手段上表現出了多元化的趨勢。據今年5月大河報的報道,諸如四川大學、浙江科技大學等一些院校,已經對畢業論文的AI使用比例制定了具體的最高限制標準。安徽農業大學對本科生提出了明確要求,即采用維普檢測系統中國知網大學生論文管理系統,確保AI率不超過40%;而北京師范大學則選擇了知網作為檢測工具,并設定了嚴格的AI率限制,對于人文社科類論文,AI率不得高于20%,而對于理工醫科類論文網校頭條,AI率則需控制在15%以下。
與此同時,AI檢測結果的模糊性,促使一些高校開始實施更加謹慎的應對措施。
記者調查發現,例如在海南,多所高校已實施“機器初步檢查,人工再次審核”的雙重保障措施,旨在防止對勤奮寫作的學生產生錯誤判斷。中國傳媒大學采取了不同策略,不設定AI使用率的具體上限,而是要求學生明確說明是否使用了AI工具。廣州大學則設立了“人工審核加委員會評估”的機制,旨在最大程度地降低技術誤差可能引起的評分偏差。
張韜略主任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提到,目前AI生成內容檢測技術的成熟度仍有待商榷。他強調,若將此技術直接應用于評估學生的學術誠信,其誤判的可能性不容忽視。
他進一步闡述,目前多數工具在操作上主要依賴文本特征模型進行比對,并依據概率閾值作出判斷。然而,AI的本質在于模仿人類表達方式,隨著人類寫作風格逐漸與AI接近,兩者的文本特征將趨于一致,從而使得二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
因此,同濟大學至今尚未制定關于強制檢測論文AI率的規章制度。張韜略提出,鑒于AIGC檢測技術目前尚不穩定且更新迅速,不宜將檢測結果直接作為判斷學生學術誠信的依據。
他提出,在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之際,我國高校不宜將AIGC檢測作為畢業的硬性要求,而應著重指導學生正確、規范地運用AI工具,讓這些工具融入教學與科研過程,構建與AI相互協作的智慧學習環境,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研究水平。
此前報道
據相關報道,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管、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承辦的學術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擴展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在2024年的第六期中,推出了一篇題為《影視劇中演員創作習慣簡析——以電視劇為研究對象》的論文。該論文由演員楊冪撰寫,并已發表于《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簡稱中廣學刊)2024年第6期的“交流之窗”專欄。
不久之后,“楊冪論文查重率”這一話題迅速成為微博熱門話題,有網友透露,通過將相關文章進行查重操作,結果顯示楊冪的這篇文章查重率僅為0.9%。
據消息,《哈爾濱一九四四》這部作品由張黎擔任導演,并由秦昊、楊冪擔綱主演,是一部以諜戰和懸疑為主題的電視劇。該劇計劃在2024年4月份正式與觀眾見面。
(羊城晚報?羊城派綜合自自大河報、澎湃新聞、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