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湖南長沙師范學院2022屆畢業生供需見面會舉行。宋文志/光明攝
2021年11月6日,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校園招聘會在仰恩大學舉行。林勝/光明圖片社供圖
“早批offer一直在等材料審核通知,我同學陸續通過了,我一個都沒收到,今天終于接到審核通過的電話。”一位來自廣東某學校的微博用戶,在看中的公司收到消息后,終于松了一口氣。“雖然我面試的不多,但真的很能體會到??秋招每天面試的身心疲憊。我遇到一個女孩,一天面試三場,中午只能吃滴滴上的面包當午餐,作為秋招同胞,我心疼她。”
線下專場招聘、線上帶崗直播、“全民招聘行動第三季”“宏志導航計劃”……歲末,寒風凜冽,未能阻擋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奔波”秋招的熱情。機遇與挑戰并存,部分企業在疫情后復工復產,新增機遇。但應屆畢業生總量仍在持續增長。教育部數據顯示,2022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教育部、人社部也多次召開會議,部署相關工作。那么,本次秋招,有哪些新特點、新趨勢值得關注?畢業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徘徊與抉擇福建建材工業學校,如何“遇見更好的自己”,獲得新的成長?記者進行了采訪。
“人才爭奪戰”提前打響,線上宣講、雙選會成為常態
“1個崗位空缺,需要9人,面試12人,等待1人。”打開北京高校畢業生求職信息網“招聘會”欄目,動態實時展示的是北京市西城區一家幼兒園相關崗位線上雙選“排隊”場景。記者發現,無論是針對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企業的專場招聘會,還是針對高校的專場雙選會,受疫情影響,大多改為線上進行,但不能親臨現場的限制,并未澆滅畢業生們“拼命一試”的熱情。
“我大概在2021年10月中旬開始投簡歷,感覺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是秋招的高峰期,有大量企業來宣講、發布職位,甚至會出現某天幾家知名企業同時宣講的情況,我都猶豫要去哪家了。”作為秋招大軍中的一員,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碩士生楊琳(化名)感覺2021年秋招的高峰期“有點早”。
相關數據印證了楊琳的“感受”。據梧桐國校園招聘平臺對近兩年校園招聘會的分析,2021年校園招聘會最多的月份為10月和11月,大部分優秀企業都能滿足約80%的需求。中智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聯合育才網校園招聘平臺發布的《2022年高校應屆畢業生秋季校園招聘趨勢報告》也顯示,參與秋招的企業中,近四分之三在2021年9月就開始招聘。與去年同期相比,32%的企業增加了2022年校園招聘的需求網校頭條,其中40%的民營企業擴大了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福建建材工業學校,這一比例高于其他類型企業。
“2021年的‘秋招季’比往年來得早,往年多數企業在‘金九銀十’黃金期開始招聘,但2021年從8月開始,不少企業就已開始面向2022級畢業生進行校園招聘,開啟線上‘人才大戰’。”北京理工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林吉佳分析道,“此外,疫情過后,用人單位招聘方式也變得更加靈活多樣。以北理工為例,自秋季學期開學以來,共舉辦184場線上招聘會,是去年同期的2.1倍。相比線下形式,線上招聘不受時間、城市、場地因素限制,可同時覆蓋大量畢業生,增加單位宣傳效果。”
供需矛盾凸顯,求職自我定位很重要
記者注意到,多方準備、梯度篩選是不少畢業生的求職“策略”。“目前我既應聘了國企,也應聘了民企,還在準備重慶市的選拔考試,但最終要到2022年1、2月份才能確定,所以我會統籌考慮,列個清單,好好管理時間。”楊林說。
據中智國際人才咨詢發布的報告顯示,從行業來看,招聘需求與求職人數存在很大不平衡。醫藥、生物工程、IT、互聯網、汽車、電子(半導體)等行業需求大于求職人數;制造業、交通運輸物流、金融、機電工程、零售批發、建材等行業需求小于求職人數。從崗位類型來看,企業對研發工程師、銷售人員、一線技能型人才需求較大,招聘難度也較大;財務、人力資源、行政等職能崗位簡歷投遞較多,但招聘需求并未明顯增加,崗位競爭將更為激烈。
從單位屬性看,公務員、事業單位等“體制內”崗位報考人數較多,“落地”難度加大是不爭的事實。“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今年學生求職心態有所轉變,更傾向于尋找穩定有保障的工作,比如公務員、事業單位、大型央企國企等就是學生求職的首選。以各省市中選學生為例,截至目前,已有1900人報名,較去年同期增長一倍。”林吉佳介紹。
“我最關注的是公司和崗位的發展前景,第二大概就是工作強度,第三就是薪資福利了。”楊林向記者透露了自己的求職定位。“崗位方面,同專業的同學既選擇商科,也選擇管理和行政,基本是一半一半。我自己可能不太傾向于選擇科研相關的崗位,更傾向于管理。至于專業匹配度,我還是傾向于選擇跟專業有點相關的崗位,但并不局限于生物領域,比如我有時候也會去應聘咨詢公司。”
“我認為供需失衡既有經濟發展的原因,也有高校專業結構的原因,可能每個學校、每個專業都不一樣。”林吉佳說,學生找工作要了解行業需求,但沒必要因為機構的調查結論就嚇唬自己。“根據我們的經驗和觀察,畢業生在找工作時,只要充分了解自身情況和崗位要求,求職時不‘隨大流’,不‘高期望低技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長處,還是可以實現充分就業的。”
你愿意當一天“職場新青年”嗎?天津創新學生就業指導形式,錄制了一檔真人秀式的就業主題節目《職場新青年》,邀請名校大學生到企業“角色體驗”一天,企業人力資源經理會根據學生的表現,為其“量身定制”未來職業發展規劃和建議。
“我們選取的既有民營制造、文化企業,也有知名的傳統大型國企。針對目前學生不同程度存在的‘懶就業’‘慢就業’現象,這樣的活動可以引導學生真正了解企業情況和職場環境,提升學生就業主動性和積極性,把握好自己的求職目標。現在節目正在制作中,很快就會發布。”天津市教委學生思想教育管理處副處長滿榮說。
新興產業和城市機會不斷涌現,必須認真認識、慎重選擇
茶藝、烹飪、營養師、美發……在天津,只要是應屆畢業生,不用花錢就能學一門小技能。滿榮介紹,2021年秋季招聘,天津市將繼續開展“愛津城、促就業、強技能”職業提升就業指導培訓。學校將依托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根據學生需求、興趣和未來發展,對接承擔職業技能培訓的培訓機構,免費到相應機構學習。學習方式包括“線上+線下”、理論學習和計算機化學習,以及名企參觀等。“‘小技能’可能和專業有關,也可能只是‘福氣項目’,但都能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競爭力。”
為拓展學生就業渠道,天津還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優勢,與“云賬戶”“豬八戒”等平臺合作,為高校畢業生開店、加盟提供免年費優惠,還安排專家幫助指導畢業生如何開網店、如何經營好網店,幫助學生提升創業能力。此外,還為畢業生個體工商戶進駐網絡平臺開展經營提供牌照登記、資金補貼、賬戶管理等服務,為其創業提供流程上的便利和風險保障。
多種形式的靈活就業打破了傳統就業形態的限制,新興行業和城市機會的涌現也為畢業生提供了新的選擇。據中智國際數據顯示,新一線城市應屆畢業生招聘熱潮最為明顯;據前程無憂平臺統計,2022年畢業生需求量最大的10個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平均每條招聘信息收到簡歷40.3份、36.2份、26.9份,而武漢、杭州、成都平均每條招聘信息收到簡歷僅10.4份、17.8份、24.7份。從行業類型來看,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深入,與數字化、研發創新相關的崗位不斷涌現且招聘需求量較大,如大數據分析師、自動化控制工程師、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芯片工程師、反欺詐算法工程師、云計算工程師等,“供大于求”趨勢明顯。
“我和大部分同學對于工作地點的考慮,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我們學校所在的上海,畢竟一線城市機會更多,資源也更豐富。另一個就是我們家鄉所在省份或地區的城市,比如我是四川人,可能會考慮成都或者重慶。我自己可能更看重上海,但也不會排斥成都、重慶的機會。”楊林告訴記者,“至于新興行業和崗位,一些同專業的同學會選擇投資快速消費品企業。很多同學并沒有‘北上廣執念’,如果新一線城市有好的機會,還是比較開放的。”
“新興城市、新職業的背后是新的發展機遇,給畢業生帶來更多的選擇。但對于畢業生,特別是‘熱門’專業的學生來說,更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適合’什么,而不是一頭扎進新興城市和新職業的競爭中,以免被那些眼花繚亂的人才政策迷惑。”林吉佳建議,畢業生在選擇城市前要充分分析,了解該城市產業集群優勢,以及所申請職位與自身專業的結合情況。通過實習、參觀等形式,真正了解該城市的人文、環境、生活、人才政策等因素,排除更多的不確定性,從而選擇更合理的就業區域。
“我個人覺得學生要勇于嘗試。我們目前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研究生、本科生、中專生三個群體中,本科生就業推進難度相對較大。希望同學們在秋招中能夠多嘗試,前期努力準備,后期把握機遇,放下“執念”,先找工作再擇業,在社會磨練中一步步發現自己,實現自我成長,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天津市教委學生思想教育管理處處長楊明說。
(記者 周世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