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院士學術報告生動有趣
本網訊:10月17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副校長王超教授在興源樓輔樓報告廳以獨特的視角為河海大學師生講解了水利生態河道綜合治理技術。王超強調,我們既要抓“建設水利”這條魚,也不能放棄“保護生態環境”這條熊掌。出席活動的有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高會旺院長、郭秀軍副院長、賈永剛教授、白潔教授、陳友元副教授等。
王超介紹了當代中國水利與生態的有機聯系,重點從研究背景、主要成果、典型專利發明、需要加強的科研四個方面進行闡述。王超首先講了研究背景,談到了我國在傳統河道治理中奉行的“防洪安全、供水保障、灌溉增效”的理念,以及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形成的四大工程體系和六大治理辦法。他重點分析了為保護太原水源地而建立太湖水源凈化空間的失敗案例,闡述了當前水生態修復工程與洪澇災害輸水之間的矛盾。隨后,他通過治理前后對比圖,指出了傳統河道治理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他強調:“要深刻轉變河道治理工程和生態建設的理念。”
隨后王超老師河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王超院士與在場師生分享了其團隊的主要成果。以黃河治理為主要案例,王超院士在原有的“彎道變直、斷面均等化”工程理念基礎上,首創了河道縱橫形式網校頭條,結合生態護岸工程、溝渠及河道水質提升技術,形成多功能、復合型的生態河道技術體系。為了讓講解生動、通俗易懂,王超院士利用桌上的杯子和親手構建了三維示意圖,將復雜的工作原理簡單化。
此外,王超結合各種案例介紹了典型發明專利,并展示了每項專利最精華的部分——示意圖。這些技術主要用于在筑壩時平衡水利工程與生態工程的關系,例如:景觀型階梯式工人濕地護坡與污染凈化技術、兼具水位控制與水質凈化功能的透水溢流壩、大中型河道復合平臺面源截留凈化系統等。在講到“生態滲濾式水質凈化丁壩系統”時,興致勃勃的王院士在講臺上進行了演示,“人在高速公路上開車需要休息站,怎么能不設計魚兒的休息站呢?”風趣幽默的講解讓在場聽眾會心一笑,加深了對水利與生態協調理念的理解。 王超指出:“該發明專利的核心很簡單,就是在江河中構建一個載體,為微生物提供附著空間。但在設計過程中王超老師河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要注意可裝配性和工廠預制性。”
最后他帶領大家暢想未來,并列舉了未來想要解決的問題。“我國有402個大型灌區,這是一個區域性問題。”王超說:“把灌區建設成生態灌區,是我下一步的目標。”大家還就水利體制、設計過程中的運行、地下水與地表水的關系等問題提出了問題,王超院士一一耐心解答。講座在掌聲中圓滿結束。
文字(實習):白雪玉 毛旭 插圖(實習):陳曦霞 李
將抽象轉化為具體,用手勢演示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