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浙江省探索普通高中“雙新”的先行者,去年杭州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范區,杭州高級中學、浙江大學附屬中學、杭州綠城裕華學校三所學校被認定為全國示范學校。
昨日,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教學展示活動在杭州舉行,活動由省教育廳教研室、杭州市教育局主辦杭州浙大附中,15所學校(校區)各展示一門學科,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向全國展示杭州“雙新”教育教學新實踐。
學校樣本——
透徹理解新教材重構課程體系讓課程改革服務于學生個性發展
“基礎教育改革的本質,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改革。”浙江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申屠永清這樣表達對“雙新”改革的理解。去年,浙江大學附屬中學被認定為“雙新”全國示范學校,一年來,學校在改革落地落實上下足了功夫。
“剛拿到新教材,我們立即在教研組進行集體討論,分析新舊教材在教學上的差異、如何在課堂上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等,以便更好地把握‘雙新’的精髓。”申屠永清說,新課改的重要之處在于,帶來了一系列教育理念、教學方式的革新。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歷史課。過去教材多以歷史時間軸為載體進行教學。使用新教材后,老師會選取兩個不同時代的相似歷史事件進行對比杭州浙大附中,讓學生解讀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歷史“活學活用”。
除了吃透新教材,原有課程也需要重構。目前,浙大附中將課程分為三類:基礎課滿足學生基本學科素養的要求,選修必修課滿足學生進入高校的專業基礎需求,選修課滿足學生特長進一步發展的需求,讓不同的學生在不同類型的課程中“吃得好”。
“重構課程體系也是為了給學生更多選擇,為學生的職業規劃提供參考。”申屠永清介紹,在高一時,學校會要求學生和家長填寫一份關于學科興趣和能力的問卷。填完問卷后,系統會分析學生的學科優勢,讓學生對自己有更清晰的認識。同時,學校還引導學生上網搜索自己打算選的科目、未來高考可以選擇哪些專業、大學哪些專業在全國領先等,為未來“7選3”選課提供參考。
“以學分制辦學”現象在當前教育圈普遍存在。浙江大學附中始終堅持把“教育”放在首位,學校開設百余門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并納入自然科學、國學人文、體育健康、藝術智力、國際經濟等“五大學院”,實行學院制管理。同時為學生建設了學科教室、人工智能創新實驗中心、3D打印教室、植物組培實驗室等創新實驗室,讓不同類型的學生在“雙新”背景下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和實踐場所。
城市體驗——
該市多措并舉,把“雙新”理念推進到區、校層面,深入到教師心中。
當天,15所學校(校區)各展示一門課程。“當天的示范課也體現了杭州市教育改革的新范式和各學科的重點研究方向。”省教研室相關負責人說。
例如,英語課開展了以聽促說教學模式研究;歷史課開展了整體性教學設計研究;思政課提出了“問題式活動教學”新范式;生物課開展了以科學探究素養為目標的高中生物整體性教學研究與實踐;化學課開展了化學必修課程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匹配研究;信息學課開展了基于學科大概念的教學設計研究等等。
這些新范式的出現,也源于杭州市一年來積極推進國家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范區和示范校建設。一是在頂層設計上提供良好的組織和制度保障。
一年來網校頭條,杭州市成立了“雙新”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雙新”示范區建設專業指導委員會、“雙新”課題研究組,負責示范區日常建設工作,研究各職能小組的工作機制和管理辦法,探索推進區域高中課程改革的有效工作機制,將“雙新”工作布局從市級推進到區域、學校兩級。
為更好引導廣大教師深刻領會“雙新”理念。一年來,市教育局組織開展市級以上新課程標準、新教材培訓活動40余場,培訓教師8000余人次,開展以問題解決為主的專題教研活動50余場,及時發現、探討新教材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積極組織開展普通高中“雙新”實施全員線上培訓,全市1萬余名普通高中教師研修學習70余萬小時,人均約70小時。
此外,市教育局還在優化課程建設、提升學校管理效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入開展項目研究、創新改革評估、加大示范幫扶等方面加大力度。
“在‘??雙新’引領下,杭州市普通高中各學科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為誰培養’這個根本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堅持立德樹人辦學方向,結合教學實踐中的新問題,積極探索培養學科核心能力的教學策略。”市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陳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