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火把節的賽馬方法是在草坪上搭建一個圓形大跑圈,讓參賽騎手騎著馬,在起跑線處準備,等候哨聲,同時追逐。最先到達終點者獲勝。比賽規則相同:勝者為勝,敗者淘汰。賽馬,從村、鄉、區、縣,層層舉辦,參加全縣范圍比賽的,都是全國各地的優勝者。普格、布拖兩地的火把節火把節的傳說,有上千匹馬參加比賽。9pW 彝族網(彝族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涼山彝族愛馬如命,有“一人值一匹良馬”之說。因此,無論貧富,都有養馬的習慣。在長期的養馬實踐中,他們精心選育了著名的良馬品種——建昌馬。建昌馬體型矮小,體格健壯,機警機警,性情溫順,易于訓練,負重能力強,在崎嶇的山路上行走猶如在平地行走。因此,它成為涼山彝族主要的運馬和騎乘工具。許多彝族人民以擁有一匹優良的建昌馬為榮,經常炫耀自己精心飼養、訓練的良馬,尋找對手較量。9pW 彝族網(彝族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各地都有固定的跑馬賽道,彝語稱“久干”,“久”是“轉彎”或“跑動”的意思,“干”是“路”或“路徑”的意思。
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舅竿”通常不設在平地,而是在每戶人家的屋前屋后,找一個圓形的小山丘,先用鋤頭在山坡上開一條小路,把小路的兩端連起來,圍成一個大圓圈網校頭條,再用繩子牽著馬兒繞著小路走幾圈,等馬兒熟悉了小路,會主動繞著小路走時,就上馬,鞭策著馬兒繞著小山丘疾馳,早晚各一次,久而久之,馬兒就訓練有素,可以在婚禮、葬禮、節慶等大型比賽中獲勝。9pW 彝族網(彝族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涼山彝族人民自幼會騎馬,掌握了良好的騎術。在大型比賽中獲勝,不僅是自己的榮譽,也是整個村落、支脈的榮譽,因此十分受人尊敬。獲勝的馬匹也名揚天下,前來洽談的買家絡繹不絕,馬匹的價格也因此暴漲了好幾倍。這大大鼓舞和促進了養馬、賽馬的熱情。賽馬不僅是馬力、奔跑速度的競賽,更是騎術、姿勢、技巧的綜合競技項目。賽馬一般分若干組進行淘汰賽。賽馬分為兩種:一種是速度的“大跑”,彝語叫“大跑道”;一種是賽跑姿勢的“小跑”,彝語叫“小跑道”。彝族人民傳統上崇尚“小跑”。馬匹在跑道上奔跑時,可見其蹄子頻繁轉動,如行云流水。 有的騎手穩穩地坐在馬背上,手捧酒杯,一滴酒都沒有灑出來。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彝族養馬、賽馬的歷史可能相當悠久。彝族史詩《列奧特依》中記載:古代彝族英雄支格阿龍在滇池北有情人,在滇池南有情人。他經常騎著一匹神馬在南北兩個情人之間奔走(有的傳說說是他的妻子),兩個女人都想留住他。其中一個女人割斷了神馬的翅膀,支格阿龍便掉進了滇池。此外,一些彝族古書和神話傳說中也經常提到馬。9pW 彝族網(彝族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彝族有自己獨特的“選馬”理論和方法,什么樣的馬才是好馬,有一定的標準,好馬對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有很講究的要求。9pW 彝族網(彝族網)- 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馬的頭要大,耳朵要向上,有力,眼睛要大而突出,鼻孔要大,這樣才能呼吸順暢,嘴要大。賽馬時嘴要張得大,奔跑時要把頭和嘴埋起來,最好能迅速著地。馬的下顎要大,這樣才能多吃東西。馬的鬃毛不宜過厚,腰不宜過長火把節的傳說,腹部不宜過大,后腿不宜過直,蹄子不宜過大,脖子或嘴上不能長出螺紋。人們認為,長在脖子上的是懸螺紋,長在嘴上的是食人螺紋。馬毛最好是純黑色或純深紅色。 背部兩側有白斑為好翅,雙前肢或后肢有白斑亦好,額頭有白斑亦好,但從額頭長到嘴角的白斑則不好。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涼山彝族各地流傳著古今中外各種名貴馬匹的故事,這些馬匹都有著雅致的名字,如涼山喜德地區傳說中的“都都拉加”馬,據說它奔跑時連草坪上休息的云雀都踩死,它們才飛走,可見它的速度有多快。 彝族對騎手的要求也很高,尤其是在比賽時,人們通常會非常仔細地考慮選擇誰作為騎手,才會做出最終決定。騎手一般要求身輕如燕,騎姿端正,膽大心細。如果馬匹獲勝,騎手會得到豐厚的禮物。 9pW 彝族網(彝族網)- 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很多騎手從小就擅長騎馬,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死,也就是不怕出意外。同時,很多騎手也是馴馬師。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彝族把賽馬分為“駿馬”、“賽馬”、“騎乘馬”和“馱馬”等幾種。9pW 彝族網(彝族網)- 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涼山彝族賽馬獨具特色,不僅考馬力、奔跑速度,還考騎術、坐姿、智慧,因此競爭相當激烈。比賽時,一般兩匹馬為一組,兩隊比賽,若馬匹較多,則分成幾組進行淘汰賽。賽馬有兩種方式:一是比拼奔跑速度,先到達終點者獲勝。這種賽馬叫“大跑道”賽馬。賽前,兩匹馬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聽到號令,便揚蹄如箭般沖出。騎手俯身在馬背上,手握韁繩,輕輕搖動,不斷給馬打氣。馬得到主人的鼓勵后,便揚蹄直奔終點。比賽方式沒有特殊規定,無論采用何種騎術,先到達終點者獲勝。 第二種是小道賽馬,這是涼山彝族最傳統的賽馬方式,被稱為真正的彝族賽馬。它主要比拼的是騎術、姿勢和基本功,難度相當大,騎手如果騎術達不到一定水平,就無法獲勝。比賽要求馬匹起跑時不能急速奔跑,而是小步緩慢有節奏地向前移動。觀眾只看到馬蹄頻繁飛舞,看不到馬身大幅度擺動,使騎手穩穩地坐在馬背上,不被撞到,奔跑速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它被認為是一種高水平、高水平的比賽方式,因此這項賽事的獲勝者備受尊敬。9pW 彝族網(彝族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同樣,彝族人民歷來也喜歡體型中型、善于跑“小道”的馬。
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這種馬在史籍中被記載為“建昌馬”。在多山多谷的彝區,當然不同于遼闊的草原,彝山中的小路狹窄,相當危險,一不小心就會墜入深淵。“建昌馬”可謂小巧玲瓏,身手敏捷,在山路上奔跑又快又穩。如果讓高大的蒙古馬在彝區山路上奔跑,那肯定是危險的。因此地方志和游記中都對“建昌馬”大加贊揚。《小方虎與狄從朝》記載:“南地民俗以畜牧為主,所以多馬。”“貴州馬體型小,習于險,行止拘謹,不敢松蹄,故能急奔險,穩而不失。以水西、烏蒙馬為佳。” 《典形紀程》記載:“云南多良馬,體形雖小,蹄力健壯,能攀險地如履平地,故云貴以水西馬為最貴。”《貴州書》記載:“水西馬甚美,形如前雞鳴,后蹲犬,腹闊臂粗,腰平背圓,謙卑而有力,體形雖小,德行齊全,能攀山越嶺,能追雷電,此等馬,不可謂不劣。”9pW 彝族網(彝族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
9pW 彝族網(彝族網)-彝族文化網上博物館
“建昌馬”在漢代又稱“扎馬”。《史記》云:“巴蜀人,時有偷出商賈,取其扎馬,焚帛帛,巴蜀遂富。”“扎”即指當時涼山東北的甘洛、漢源一帶。唐代《蠻書》云:“烏蠻,……村落相遠,野處牛馬。”“地多牛馬,無布,男女皆披牛羊皮。”可見,彝族養馬、賽馬的歷史悠久。9pW 彝族網(彝族網)- 彝族文化網絡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