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嘆”是漢語詞,拼音為gǎn kǎi,意為感情上的憤慨,第二義為感覺到或嘆息,主要強調內心的感受和情感,拼音也是“感得”。
2.感嘆句又稱“詠嘆”,是一種用呼喚或類似于呼喚的詞或句子來表達深刻的思想或強烈的感情的修辭手法。
附加信息
引文詳細信息
情懷
亦寫作“感的”。
1.一代表情緒憤怒。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云:“宮女、妾、賤婦,悲痛而自殺,雖不勇敢,但謀略無望。”
《送董紹南序》:“燕、趙兩國,古以多哀歌之人而著稱。”
2.它代表感覺、嘆息和靈感。
《古今小說·吳保安舍家贖友》:“所以陶淵明要斷交感觸是什么意思,季叔夜要斷交,劉孝標作《斷交播論》感觸是什么意思,皆發人間深情,故不過是氣話而已。”
寧調元《燕京雜詩》第四首:“山河氣韻入深秋,感慨時艱暗自流淚。”
老舍《駱駝祥子》第三部:“老人頻頻點頭,仿佛有無限的感慨和牢騷。”
《新唐書·崔賢傳》載:“賢素有遠大志向,深厚造詣,偶游終南山,月下吟嘯,感慨落淚。”
嘆
1.感慨地嘆息。
《魏書·劉長傳》載:“自陳家國亡,得朝廷恩寵,言辭懇切網校頭條,聲情激昂,淚流不止,三軍無不感動。”
宋曾鞏《替人祭李白文》寫道:舉杯對墓,嘆余香猶存。
《家子英雄傳》第十三回:“安先生提起前任譚先生,便嘆了一口氣。
清田蘭芳《明河南議政袁公(袁克禮之子袁樞)墓志銘》云:“本老夫幼時親眼所見,遂嘆其德,而為人所傳。”
冰心《給小讀者的信》第25號:“回家的路上,樹葉沙沙作響,我感嘆不已,突然寫下了這篇文章。”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八回《賈文和預知敵勝,夏侯惇拔箭吃目》:曹親自捧香,流淚叩頭,將士們無不嘆息。
2. 表達強烈[抗議、呼吁或投訴]的語言。
但看到她那干練、堅毅、不屈的精神,我卻多次被她折服。——《悼念劉和珍女士》
感嘆句是一種修辭手法,句子的語氣除了表述一??定的含義外,還明確地表露出內心的喜、怒、哀、樂、愛、恨、欲等強烈的情感。
強調各種感情反應(如欽佩、驚訝、悲傷、憤怒、嘲笑、蔑視、恐懼或希望)的修辭手段稱為感嘆。一般感嘆詞和助詞與感嘆號一起使用,以表達強烈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