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稿、認真起草教學稿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撰寫教學稿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離子反應》教學稿,歡迎大家閱讀收藏。
高中《離子反應》教學筆記1
1. 關于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離子反應》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課(一)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第二節。“離子反應”是一個重要的化學術語,在中學階段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中學化學教材,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中學化學中,我們需要學習很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可能涉及到離子反應及其反應方程式的寫出。
《新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要通過實驗,了解離子反應及其發生條件,了解常見離子的測試方法。但學生剛進入高一,對單質化合物的知識還不夠豐富,又沒有學過電解的理論,所以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難的。我把這部分知識分成兩節課,第一節課講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第二節課講離子反應及其發生條件。學好這部分知識,可以揭示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不僅鞏固了以前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也為后面單質化合物、電解質溶液等知識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另外,正確熟練地寫出離子方程式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功,也是歷年高考的熱門科目,幾乎每年都會在高考中考到。
二、本課的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要求和學生情況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和技能目標:
1.了解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初步學會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及其發生的反應。
2. 能寫出易溶解且易電離的酸、堿和鹽之間的復分解反應離子方程式。
3.掌握化學離子反應的本質,理解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意義。
過程和方法目標:
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會探索、分析化學反應的本質,培養抽象思維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觀察反應和反應事實,了解研究事物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體驗研究問題尋找規律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動手參與能力,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3、本課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復分解反應的類型及其發生的條件。
2. 了解常見的可溶解且易電離的酸、堿和鹽,并能寫出這些物質之間復分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教學難點:認識哪些物質易溶解、易電離,并在此基礎上學會判斷離子大分子共存問題及常見離子的考察。
2. 講道方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二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基于這一基本原則,我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實驗學習法: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理解和掌握離子反應及其反應方程式的寫法。
2、情境學習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索科學的奧秘。
3、探究歸納法:通過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討論、實驗和歸納,最終掌握離子方程式的寫法。
3.研究方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活動的本質是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因此離子反應方程式,在本次教學中,我積極響應新課改提倡的課堂“師生、生生”互動式教學方式,在學習方式的設計上將實驗探究與交流活動相結合,讓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設計和動手操作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交流習慣。
4. 教學程序
1. 適當回顧并引入主題
由于電解質等概念對于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十分重要,因此可適當復習。并通過復習電解質溶于水后可電離成離子,引出電解質在溶液中的反應本質上是離子間的反應,并引出問題。
2. 精心設置問題,開展實驗研究
【思考1】該反應有離子存在嗎?
【學生實驗探索1】
① 在裝有溶液的試管中加入5毫升稀NaCl溶液。
② 將溶液加入到裝有溶液的試管中。
分別觀察到什么現象?
①無現象 ②出現白色沉淀,溶液仍為藍色
【學生思考與討論】:白色沉淀是什么?它是由哪些離子結合而成的?混合溶液中,哪些離子的數量減少了?哪些離子的數量沒有變化?
【結論】并不是所有反應都能與離子發生,有些離子不參與反應,實驗②實際結果為:Ba2++SO42—===BaSO4↓,引入離子方程
【思考2】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是什么?
【學生實驗探索2】
現象發生器的特征
①+白色沉淀
②+酚酞+適量HCl先變紅后褪色
③+ 有氣泡冒出
【討論后總結】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生成沉淀或水或氣體
3. 逐步解釋,并說明細節和遺漏之處
【詳情】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步驟:
①寫出:寫出化學反應式:例:CuSO4+BaCl2═CuCl2+BaSO4↓
②分解:易溶于水且容易電離的物質分解成離子形式,而溶解性較差或難電離的物質以及氣體仍用化學式表示。
Cu2++SO42—+Ba2++2Cl—==Cu2++2Cl—+BaSO4↓
③刪除:刪除方程兩邊相同形式的離子。
Cu2++SO42—+Ba2++2Cl—==Cu2++2Cl—+BaSO4↓
④ 檢查:整理方程,檢查兩邊各元素的原子數和總電荷是否相等。
Ba2++SO42—===BaSO4↓
【省略】 ①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如上所述)
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小組練習:完成以下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HCl+NaOH:H++OH-===H2O
H2SO4+KOH:H++OH-===H2O
討論后得出結論:離子方程的意義:它不僅能表示具體的化學反應,而且可以表示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并揭示該類化學反應的本質。
4. 解釋示例和標準要求
例 1:CuO + H2SO4 = CuSO4 + H2O
例2:CaCO3+2HCl=CaCl2+H2O+CO2↑
在講解例題的過程中,除了復習編寫離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驟外,還應講解編寫離子方程式的一般規則和要求,教會學生正確、規范地使用化學語言。例題不宜過多,兩個為宜,難度不宜過大,但在教材中的例題和所選的兩個例題之間應有適當的梯度。
5. 學生一起排練和修改
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1)CuSO4+2NaOH=Cu(OH)2↓+
(2)Ba(OH)2+H2SO4=BaSO4↓+2H2O
(3)Zn+H2SO4=ZnSO4+H2↑
集體批改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同時,反例法的運用可以加深學生對離子方程式書寫常見錯誤的印象,讓學生學會如何發現錯誤、改正錯誤,減少錯誤的發生。
6. 學生做作業鞏固技能
(1)CuSO4+Ba(OH)2=BaSO4↓+Cu(OH)2↓
(2)BaCO3+2HCl=BaCl2+H2O+CO2↑
(3)Fe2O3+6HCl=+3H2O
(4)Cu + 8HNO3 = 3Cu(NO3)2 + 2NO↑ + 4H2O
由于學生是第一次學習寫離子方程式,所以作業不宜太難,最好用類似的例子,所選物質也是學生熟悉的,但難度也不宜太容易,讓學生“一躍而上”。
5. 課堂教學反思
高一學生正處于個性張揚但理性不足的時期,對于這個時期的學生來說,需要加強過程和方法的培養,讓他們養成良好的思維方法,并內化為終身受益的方法。
新課標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學生剛進入高一,對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還不夠豐富,對離子符號的書寫也不是很擅長。因此,這部分知識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有些難度的。所以我們不能在課本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加太多知識,更不能加太難的知識,特別是對于我校基礎知識還不扎實的學生來說。因此,只要學生掌握了沉淀、氣體、水、氧化物、單質等知識,這節課就算是成功的。
高中《離子反應》教學筆記2
1. 關于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離子反應》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課《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第二章第二節。
本部分是學生學習離子反應、離子方程的起點,從教材體系上看,是初中階段所學溶液電導率實驗、酸堿鹽電離等知識的延續和深化,也是學習離子反應理論知識的基礎,因此從體系上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從研究方法上看,是化學反應分類方法學習的補充,是從本質分析化學反應的必備技能,是現在及今后中學生學習化學、從事化學專業工作所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的重點。學好這部分內容,可以揭示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不僅鞏固了初中階段所學的電離等初步知識,而且為離子方程式的引入和四門選修電解質溶液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知道酸、堿和鹽在水溶液中可以電離;
(2)了解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
(3)能區分哪些物質是強電解質,哪些物質是弱電解質;
(4)理解電離的概念,能寫出電離方程式。
2. 流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電離的角度推導出酸、堿、鹽的定義;
(2)通過獨立思考探索堿和鹽的定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愿意探索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
(2)體驗科學探索的艱辛與快樂,感受化學世界的神奇與和諧。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電解質(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及其電離
2)教學困難
電解質的概念;確定哪些物質是電解質,哪些物質是非電解質,哪些物質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探索堿和鹽的定義。
2. 講道方法
這部分內容在全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它概念繁多,抽象難懂。為避免枯燥,我們從實驗入手,通過對實驗現象和微觀粒子的分析,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理解相關概念。
本課程主要采用的教學方式為:
1、情境學習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索科學的奧秘。
2、探究歸納法:通過學生的探索、討論、實驗、問題歸納,最終掌握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3.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幫助學生掌握離子反應。
3.研究方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活動的本質是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因此,在這一節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用實驗解決問題。實驗是引入新課、鞏固知識、升華知識的手段,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注重培養自己的觀察、分析、設計、動手操作等能力。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作用,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上。
2、注重教學方法對學習方法的引導,在雙向教學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走向理性認識,由未知走向已知,由個別走向一般,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總結、概括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知識與能力遷移的目的。
4.談教學設計
1.課題介紹:
本課以實驗的方式引入新課,實驗的主要內容是探究NaCl固體、純水、NaCl溶液的電導率。讓學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體會化學的神奇與奧秘,提高學習興趣,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和將初中學到的化學知識遷移的能力。實驗結束后,自然引入電解質的概念。
2.新課程教學:
講座部分主要分為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電解質的種類、電離、電離方程式、酸、堿和鹽的定義、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六個部分。
(1)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① 詳細講解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并強調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定義上的“或”和“和”的區別,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研究范圍都是化合物等等,避免學生陷入理解誤區。
②通過判斷物質是否是電解質的例子,進一步加深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例子要有典型性,包括能導電的混合物,如鹽酸溶液,能導電的金屬單質,在水溶液中能導電而在物質中不導電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在熔融狀態下不溶于水溶液也能導電的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鈉,以及常見的有機非電解質,如酒精、蔗糖等。先讓學生自己判斷,再配合細致透徹的講解,讓學生獨立判斷電解質和非電解質。讓學生明白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而必須首先滿足化合物的基礎。
③通過實例,進一步對判斷的兩個概念做系統的總結:
1. 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研究化合物。單一物質和混合物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
2、電解質的電導率是有條件的,只有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態下才可以導電。
3、能導電的物質不一定是電解質。
4、大多數非金屬氧化物和有機物質都是非電解質。
5. 酸、堿、鹽水和一些金屬氧化物是電解質
(2)電解質類型
通過總結的最后一點,很自然的會介紹一下電解質的種類,并列舉一些常見的例子。
(3)電離
分析課前做過的實驗,讓學生探究NaCl固體和純水不能導電的原因。引導學生從初中學到的知識出發,總結物質導電的原理(1、有自由運動的電子,即金屬導體導電的原理;2、有自由運動的離子,即電解質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態下導電的原因),進而推出NaCl固體和純水不能導電的原因。這樣網校哪個好,進一步了解NaCl溶液能導電的原因,引入電離的概念,并利用多媒體動畫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微觀粒子的電離過程。
(4) 電離方程
通過NaCl固體在水溶液中的電離,介紹了電離方程的概念及其書寫規則。
(5)酸、堿、鹽的定義
讓學生到黑板上寫出三種常見強酸HCl、HCl的電離方程式,觀察三種酸電離后的共同點,并利用這個共同點重新定義酸,學生獨立思考,用同樣的方法重新定義堿和鹽。
(6)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
利用多媒體播放溶液電導率實驗短片,讓學生觀察同一濃度不同溶液電導率的差異。讓學生主動探究影響溶液電導率的因素,同時了解有的電解質可以完全電離,有的不能完全電離。由此給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給出常見的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并給出簡單的記憶方法。
5. 課程總結
以上就是我對《離子反應》課程的理解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復習所學過的溶液電導率的知識,并運用到對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認識中,使學生的理解活動逐漸加深,不僅掌握了知識,還學會了方法。
總之離子反應方程式,在課堂設計中我始終力圖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和方法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并從各種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高中《離子反應》教學筆記】相關文章:
高中繪畫課筆記 11-02
高中地理《大氣的運動》課堂筆記范例 02-04
高中物理精彩講義:靜電現象的應用01-24
高中歷史教學腳本模板《蒸汽的力量》12-03
實用高中音樂教學筆記3篇07-07
實用高中地理教學筆記3篇07-06
三篇實用的高中體育課教案 06-25
高中英語面試課11-16
高中《經濟生活》教學筆記示例12-23
湖南版高中音樂教學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