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簡稱“廈大”)正慶祝其百年校慶,此時,廈大國際中文教育學院/海外教育學院也迎來了其六十五年的輝煌歷程。歷屆廈大學子始終堅守著校主陳嘉庚先生“弘揚世界文化”的辦學理念,不懈努力,致力于培養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優秀人才,確保海外華文教育的傳承與發展。
范麗,該學院的黨委書記,最近在接受中新社記者的采訪時透露,廈門大學在海外華文教育領域始終堅守初心,已經為全球100多個國家及地區輸送了大約6.5萬名專業人才。同時,該學院已經構建起一個獨特的教育體系,既包括漢語學歷教育,也包括非學歷教育;既開展面對面教學,也實施遠程教育;既注重理論研究,也致力于應用開發。
廈大國際中文教育學院/海外教育學院,作為中國最早投身于對外教育領域的機構之一,自1956年成立以來,不僅致力于遠程教育的推廣,還設立了針對海外留學生的漢語言本科教育項目,涵蓋了經貿、教育與文化三個培養方向。
廈大海外教育學院的前副院長,同時也是廈大首所孔子學院——泰國皇太后大學孔子學院的首位中方院長黃建軍向記者透露,該學院致力于東南亞華文教育的研究,通過遠程教學、外出授課、教材編纂、師資培養等多種方式為東南亞的華文教育提供服務,真正幫助當地解決了師資、教材和教學上的難題,近20年間已出版專著和教材累計超過90部。
尤其是,該學院將致力于國際中文教育以及孔子學院的構建作為核心任務,積極推動以孔子學院為平臺的國際中文教育事業,支持五大洲的14所廈門大學合作共建孔子學院,以及48所附屬孔子課堂的管理和發展工作,這些孔子學院及其關聯的孔子課堂累計注冊的學生人數已經超過了20萬。
尼日利亞納姆迪·阿齊克韋大學的校長查爾斯·埃賽莫奈在向廈門大學百年校慶致以賀信時提到,借助孔子學院這一平臺,中國成功構筑了與全球各國之間的友誼之橋和心靈之橋,而尼日利亞的青年們通過學習漢語,正逐漸改變著自己的未來。
范麗自豪地表示,廈大攜手共建孔子學院,在提升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認知、推動文明間的交流與相互學習、以及促進全球和平與和睦方面,貢獻了切實的力量。
范麗繼續舉例說明,那位因“不見外的老潘”而網絡走紅的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潘維廉廈門大學遠程教育學院,他是在1988年選擇來到該學院學習漢語的。在中國度過了超過三十年的時光,潘維廉走遍了我國的遼闊疆域,深入體驗了各地的風俗民情,并創作了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書籍,向全球推廣廈門、福建乃至整個中國的魅力。
廈門大學憑借漢語國際推廣南方基地的支撐,成功地對中、外雙方的孔子學院院長、外國教育部門官員、外國中小學的校長、本土教師以及海外的大學和中學學生等進行了培訓,累計培訓人數超過18000人。這些培訓不僅為孔子學院持續輸送了具有國際視野和熱衷于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多面手型人才,也為其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廈門大學已陸續派出超過80位中方院長,近260位國際中文教師網校頭條,同時向全球31個國家輸送了超過720名的漢語教學志愿者。
英國卡迪夫大學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林麗芳向記者透露,自2016年起,該學院在威爾士政府的資助下,舉辦了針對本土教師的中文課程培訓。如今廈門大學遠程教育學院,這一培訓已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體系,每年舉辦2至3期,每期設有3個班級,課程時長為六周,參與人數大約在20人左右。此外,一些本土教師在完成培訓后,還會在業余時間繼續參加卡迪夫大學開設的更高層次的中文課程學習。
魯永平,這位波蘭弗羅茨瓦夫大學孔子學院的本土教師,在大學期間選擇了漢語作為輔修課程,從而與漢語結下了不解之緣。2014年,她通過弗羅茨瓦夫大學孔子學院的申請,獲得了前往廈門大學深造的獎學金。在獲得廈大的碩士學位后,她選擇回到弗羅茨瓦夫大學孔子學院,開始了她的教學工作。
魯永平提及,自她踏入廈大校園,人生軌跡便有了重大轉變。她立志于教導學生掌握漢語,這一使命尚未畫上句號,“我與中國的緣分、與中文的淵源將繼續被書寫,我們的故事也將繼續被傳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