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5月,國際學校申請進入尾聲,雖然中產(chǎn)消費有所下滑,但家長對子女教育的熱情并未澆滅。
隨著體制內(nèi)的內(nèi)部競爭越來越早,越來越多的人換著方式考試,每次考試都是人山人海。一個小孩去深圳國際學校考試,我問她拍照了嗎?她回答說:人太多了,我連手機都拿出來都拿不出來。
數(shù)據(jù)顯示,去年招生季,全國共有國際學校970所,在校學生52萬人。
隨著學生數(shù)量的增加,原本小眾的國際高中也面臨更多的質疑。
前段時間,有一篇題為《女兒在國際高中變壞了》的熱帖,說出了許多家長的擔憂,瞬間刷爆整個網(wǎng)絡:
女兒上學后,媽媽一開始很激動,因為孩子變得開朗自信,但漸漸發(fā)現(xiàn)女兒愛打扮、愛化妝,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女兒還執(zhí)著于“瘦到80斤以下”的病態(tài)審美。
帖子爆紅后,有網(wǎng)友抱怨國際高中的不作為,也有網(wǎng)友為孩子們表示支持,稱父母陪伴孩子走過這段路是獨立的一步,“出國會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
這樣的矛盾是每一個轉型國際教育的家庭都會遇到的,不管對錯,歸根結底還是家庭與國際教育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信息鴻溝。
今天我們采訪了吳越,一位每天都和學校打交道的國際教育工作者,換個角度看問題,或許我們看得更清楚。
吳老師浸淫行業(yè)十余年,走訪過上千所學校,是國內(nèi)首家建立國際學校數(shù)據(jù)庫進行研究的機構,主持過多場國際教育從業(yè)者最權威的論壇,為校長和老師提供培訓。
她可以說是最了解國際學校從0到1的人之一。
行業(yè)蓬勃發(fā)展的背后,有資本與教育的角力,有體制內(nèi)體制外競爭的“衡水化”,也有學校不愿意講的擇校內(nèi)幕。
即使我已經(jīng)入行十幾年了,但是每一代家長都在變化,信息也越來越多,導致很多人對國際教育的認識還是存在很多的空白,因不了解而產(chǎn)生無數(shù)的誤解和焦慮。
比如,經(jīng)常有家長問我:雙語學校是國際學校嗎?大量打著“國際課程”旗號的培訓機構是真正的學校嗎?
回頭來看,這與中國國際教育30年的誕生、發(fā)展、變革與洗牌息息相關。
外籍學校占據(jù)主流的時代,是國際教育的1.0時代,1993年,出現(xiàn)了最早的國際學校——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上國際學校是外國學生的專屬權利。
■ 20世紀90年代,外籍人員子弟學校剛剛興起,最初是外交官子弟學校,隨著外資企業(yè)進入中國,外籍人員子弟學校越來越多。
2005年是一個分水嶺,一批私立國際學校出現(xiàn),模仿外國學校的教學和管理模式,開始招收中國學生。
這是2.0時代,中西文化融合的理念被推上歷史舞臺。
一開始,這一新產(chǎn)品就遭遇了不斷的質疑和偏見,很多人覺得中西元素的融合不倫不類,而且學費又那么高。
然而,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民辦國際學校的鼎盛時期卻悄然到來,伴隨而來的是其投資價值的大幅提升。
2015年,國家出臺“公立學校不能再開辦國際班”的政策后,資本開始瞄準民辦國際學校這塊肥肉,瘋狂投資。
我們2016年舉辦的ICE國際學校投融資峰會,吸引了300多位深圳本地的報名者,這是史無前例的盛事。當時我創(chuàng)業(yè)才半年,沒想到第一屆就能吸引到這么多知名投資公司的參與。
資本看的是利潤率,傳言一所國際學校的利潤最高可達60%,因此從2015年到2023年的8年間,國際學校的數(shù)量從500多所增加到近1000所。
最快的時候,2017年和2018年,每年都有80多所新學校涌現(xiàn)。
■2017年,除了北上廣深,國際學校也在二線城市興起。
國際學校早期的創(chuàng)辦者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是由房地產(chǎn)企業(yè)投資設立,如碧桂園投資設立的廣東碧桂園,萬科集團投資設立的萬科梅沙書院;
一種是由教育工作者辦的學校,比如王宏創(chuàng)辦的北京世界青少年國際學校;
還有一類教育培訓機構開辦全日制國際學校,例如新東方昌平國際學校。
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一些地產(chǎn)投資者可能不懂教育,教育人士辦的學校往往硬件設施不盡如人意,培訓機構借用應試教育的理念辦全日制學校,往往能快速出成果,變成培訓學校。
進入3.0時代,國際學校的投資主體更加復雜,金融機構、海外本土教育品牌開始入局,催生出一個升級概念——高端雙語學校。
■2022年8月,重點研究培訓型國際高中資質問題,對培訓型國際高中轉型提出明確要求。
所謂“高端”,比如有的學校語文、數(shù)學專業(yè)基礎扎實,聘請國內(nèi)頂尖的語文、數(shù)學教師;有的學校有國外品牌,凸顯國際化。
但說實話,從質量上來說,相比2.0時代并沒有太大的提升,相反,最早模仿國外學校的那些民辦學校,從國際化角度來說可能做得最好,這些學校也是如今最受歡迎的一批學校之一。
近年來情況有所不同。
經(jīng)歷疫情、國家推進民辦學歷教育改革等,國際學校已步入3.0時代的深水區(qū)。
這幾年我能明顯感覺到,瘋狂的市場開始趨于平靜,學校數(shù)量由瘋狂擴張轉為小幅增加,增量市場逐漸變成存量市場。
緊縮政策之下,一些入市初期追逐利潤、沒有用心辦教育的資本品牌,最終走向破產(chǎn),存量市場的競爭是學校質量的競爭,“虹吸效應”凸顯。
這一方面讓一大批學校成為全國知名學校,但另一方面也導致國際高中日益制度化,學習成績成為唯一指標,進而喪失了國際教育的部分初衷。
作為業(yè)內(nèi)人士,我知道國際教育擇校中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潛規(guī)則,以下是信息差距的總結:
- 哲學:會講故事,不一定能做實事
做教育的人都是講理念,理念和實踐是兩碼事,天天說教的人不一定有時間在校園里做實際工作。
一位家長曾經(jīng)帶著孩子在8年級前轉過4次學校,每次都被校長的思想洗腦,后來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不想再跟著她了,只想在這所學校里呆下去。
在這個市場里,每天都有很多新的想法出現(xiàn),光聽這些口頭故事是不夠的,還要看學校有沒有做實事,有沒有把知識和行動結合起來。
作為父母,我們要對孩子負責。如果你被某種觀念蒙蔽了雙眼,受害最深的還是孩子。
-品牌:并不是所有大品牌的學校都是好的
有些家長迷信大品牌,認為有名氣的學校就是好的學校,上不了母校,就去讀附屬學校或分校。
但這就像一個開了幾十年的老店,后來開成連鎖店之后,顧客們發(fā)現(xiàn)分店的味道不如老店正宗,這是為什么呢?
這跟選學校是一樣的,品牌有精品和連鎖,家長首先要選精品,有些家長看不起自創(chuàng)品牌,只想進口海外品牌,其實精品的自創(chuàng)品牌不一定比海外品牌好,連鎖品牌做得不好。
因為精品品牌的打造意味著數(shù)十年的時間和資源投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也需要投資者和校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打造出一所具有自己“風味”的學校。
■ 路透社去年報道稱,由于監(jiān)管趨嚴、經(jīng)濟放緩以及外國學生數(shù)量下降,中國有數(shù)十所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正在關閉或合并,其中包括幾所在中國享有盛譽的國際學校品牌。
-課程:并非所有的 IB 學校都很好
吳老師經(jīng)常會碰到這樣一類家長,覺得IB課程最好,一定要送孩子去IB學校,看不到其他學校,IB課程太強,主觀上就優(yōu)先考慮這樣的學校。
但是,中國有100多所IB學校,都很好嗎?課程的好壞,不在于課程本身網(wǎng)校哪個好,而在于學校的實施水平。
誰來實施、教學團隊是否專業(yè)、有無資金和物質支持等都存在差異。
課程只是學校運營的一部分,有很多IB學校運營很差國內(nèi)的國際高中怎么樣,也有無數(shù)開設A-Level/AP/BC課程的學校,雖然課程沒有IB那么受歡迎,但運營質量卻非常好。
如果將路線分成單獨的部分,您將無法看到整個森林。
■2023年十大 IB 學校排名()
- 管理:辦學10年內(nèi)可以閉著眼睛選出來的校長只有兩位。
家長們經(jīng)常會看到“某校更換校長,某校投資人撤資”的新聞,但可能并沒有仔細調查,我給很多學校做過管理咨詢,事實是學校管理層內(nèi)斗不斷,矛盾重重。
比如說投資方和校長之間的各種矛盾,或者投資方派來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和校長之間的矛盾,或者中小學校長和校長之間的矛盾等等,我自己的感覺是很多學校成立5年了,近一年來,管理問題已經(jīng)比較嚴重了。
因此,如果你觀察到一所學校建校十年內(nèi)只換過兩位校長,你基本上閉著眼睛就可以選擇。
一般校長在學校成立前一年入職,簽訂兩年合同,如果續(xù)約一次,合同期是兩輪,也就是五年,所以十年換兩個校長,說明投資方和校長有很好的合作關系,或者理念比較一致。
另一方面,如果每兩年換一次校長,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學校執(zhí)行力不強,老板思路飄忽不定,校長和老板理念不一樣,最后只能一個走人,這樣的學校還不少。
-規(guī)模:每年級最低學生人數(shù)為50人
說實話,學校的規(guī)模決定了老板愿意投入多少。
比如開辦一門課程的成本非常高,需要學科教師、必要的教學設施等等,如果學生數(shù)量太少,投資者可能就要考慮是否投入那么多。
比如一個學校,如果每年花2萬元購買國外的軟件,不管學生人數(shù)有多少,100人的學校和2000人的學校,哪個學校更愿意購買這個軟件?社團活動也是一樣,如果學生人數(shù)太少,根本沒法組織。
學生人數(shù)少,投入就少;投入少,學生體驗就差。所以每個年級不應該少于50人,比如高三三個年級總學生人數(shù)應該在200到300人以上。我覺得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國際學校家長最看重的因素(來源)
-教師:20%左右的輪換率是正常的
家長要牢記一個標準:老師和學校一般簽的是兩年合同,或者一年合同,一般來說,一個老師在一所學校最多可以呆五年,也就是五年之內(nèi)可以跳槽。
所以如果換算成教師的年度輪換率的話,就是20%。
以此標準為基礎,我們可以觀察一些國際學校的教師輪換率,比如有些學校,很多老師都待了6年以上,這種情況下,這類學校的教師留任率就很高,說明教學質量穩(wěn)定,老師也認可學校。
相反,如果一些學校每兩年更換一批教師,而且流動率很高,這可能不是一個好兆頭。
每次公布成績時,業(yè)內(nèi)的錄取競爭總是異常激烈。
校長們總是對我說他們太累了,每天都在互相競爭。我說,你們應該發(fā)好消息國內(nèi)的國際高中怎么樣,招收學生。一旦這種趨勢開始,受影響的只有學校本身。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校為了生存只能招生,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業(yè)進步。
為了招收更多學生,促進升學,各校互相模仿、競爭,既不能被別人超越,也不能落后,最后只能停留在學生的升學上,學校成了招生機器,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有些學校為了滿足這種排名的虛榮心,不惜花錢“買”排名,用獎學金招收可以考進常春藤盟校的尖子生,并將學校資源全部壓在個別學生身上,讓其他學生自生自滅。
對學歷提升的重視,使得中國市場成為了國際教育的一線市場,追求學歷提升的趨勢也日趨過度。
我參加過很多學校的招生說明會,家長最關心的就是成績和升學,招生辦的老師總是圍在他們身邊,校長講到名校錄取,總是花上幾句話,留給家長們拍照留念。
然而海外大學的排名種類繁多,你可能會認為只要排名都在海外前50名之內(nèi),就能證明該學校的教育成就了。
但正如一位招生老師所說,“這都是數(shù)字的藝術。”許多排名前 50 的大學可能在國際上不太受認可,而且錄取并不困難。你只需要 25 分的 IB 成績就可以入學。
當學校入學門檻不高的時候,你可以想象自己會遇到什么樣的同學,如果遇到只注重成績不注重成長的學校團隊,如何能給孩子提供寶貴的教育經(jīng)歷?
我一直在想,當國際高中只為升學而存在、只為分數(shù)而辦學時,它們不就是體制外的衡水中學嗎?
■中國大陸高中生考入常春藤盟校的概率僅為0.51%。
在越來越注重升學教育的市場中,只有類似的內(nèi)容才能吸引眼球,因此街頭巷尾都充斥著優(yōu)秀生考上名校的故事。
讀得少的人,寫得少的人,導致家長根本無法了解國際教育的真諦,只能被錄取和排名所迷惑,成為“國際學校=升學”的擁護者。
我看到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繼續(xù)學業(yè),逼著孩子全日制轉入培訓機構。
這背后的邏輯很簡單:我們每年交20萬學費讀雙語學校,學習成績又不太好,還不如把孩子送到培訓機構,那里成功案例多,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成長都要讓位于進一步的學習。
從業(yè)十幾年,這或許是我最難過的事——
除去熱門榜單,全人教育、多元視角、獨立靈魂等國際學校的初衷卻很少被提及。
但我發(fā)現(xiàn),只有突破信息認知壁壘的家庭,才不會在國際教育的道路上掙扎、不會掉入陷阱,成為真正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