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說:只有用心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看不見的。反過來也是一樣:書卷氣這種東西寫起來容易,畫出來皮毛虎骨卻很難。講的是氣韻和氣質(zhì)的本質(zhì),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巴獗碛尚臎Q定”這句話用在書卷氣的解讀上,尤其清晰。
我的意思是,書卷氣,從外表看,或許是古往今來獨具一格的風格,從不與時尚扯上關(guān)系,但也與古板教條無關(guān)。風格代代相傳,默契相傳,始終如一——無非是永遠簡化,永遠有道家風范……但那道家風范,追根溯源,是建立在長久精心“培養(yǎng)”出來的心靈質(zhì)感與純凈之上,絕非衣服本身包裝出來的。是人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人。有秩序,有順序——必須先有這樣的人穿這樣的衣服,這樣的衣服才會被賦予別樣的光彩。
真的,比如最簡單的白襯衫,穿在一個書生氣十足的人身上,全身都會散發(fā)出明亮、優(yōu)雅的氣息,人與衣服相得益彰,相得益彰。而一個沒有書生氣的人穿上白襯衫,隔著電腦屏幕,你哪怕隔著千里之外,都能聞到工作服的味道。
1.那么,書卷氣應(yīng)該是什么樣的呢?
1、書香必須有沃土、有靈性,否則英語作文,無論你讀了多少書,腦袋有多豐富,都只能算是一個復讀機,或者行走的私家搜索引擎。所謂“博學多識”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數(shù)量概念,它的關(guān)鍵詞是“學問”,除了學問的本義,更注重學問、知識,四者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唯有才華和靈性,才能賦予它三魂七魄和鮮活的生命力,最終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才成就一個無以言表的人的精神。這是一個有機自成體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反之,如果肚腹空虛,或者人文素質(zhì)缺乏才華和靈性的滋養(yǎng),從頭到腳,都是空虛、空洞的。 即便地位猶如“書香門第”的繼承人,風度與魅力不到位,難免會捉襟見肘、拆東墻補西墻,更談不上堂堂正正地承受世俗的各種解讀與評判。
2、此外,書卷氣自然會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自有光彩——這樣的人,真的不需要“眾里尋他千百度”,也不需要,哪怕他不說話,哪怕他??呆在角落,他那高清晰的辨識度,總能讓人眼前一亮……換言之,在待人處事上,他柔美從容,倜儻儒雅,非常不凡,渾身散發(fā)著“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的腔調(diào)。眉宇間,一眨眼,常常能看出“跳出三界,不在五行”的風采。他低調(diào)內(nèi)斂,極其理智,甚至有些靦腆,猶如“良商隱財”,卻一次次帶給人們“此生能相逢,何其幸運”的驚喜。
3、書卷氣也有溫情——舉手投足間都洋溢著對世人的憐憫與悲憫。就像一位名聲顯赫、卓絕的武林高手,摘花摘葉能傷人,但他從不費心機地表現(xiàn)勇猛,也不叫有辱文明。正所謂滄海桑田,悲歡離合總是無情的,任由滴水灑在階前,直到天明。《史記》這樣描述堯、舜、禹之一的帝堯:其仁愛如天,其學問如神。近之如日,遠之如云。富貴而不驕矜,高貴而不自在——雖然書卷氣不敢掠奪帝堯的美貌,但精神的本質(zhì)的確是緊緊相連的。
4、書生氣的核心成分是君子氣,君子氣也叫豪氣,包括正氣凜然、剛正不阿、清正廉明。深諳大義,處事無過,從不逾矩,但從不迎合他人,這就叫“精誠報國低回婉轉(zhuǎn)的意思,不避君子之憂”。而且,即使不能飛越大海,也從不妥協(xié),從不停歇地扇動翅膀。這不是那種果斷大方的血脈,而是那種溫柔深情的血脈。觸動我的心弦,在寂靜中總能聽到雷聲。
第二,書氣是裝不出來的。
我的意思是,書香氣息所特有的優(yōu)雅、寧靜、超脫和冷漠,如果沒有經(jīng)過時間的不斷打磨,沒有經(jīng)過世事年復一年的歷練的提煉和升華,是絕對無法達到的。
而唯有當心靈在書籍和文字的芳香中縈繞更久,當人文教育將人的同理心、敏感度、思考能力、審美情趣培養(yǎng)到深層,獨特的風格與宗旨才會自然地凝結(jié)在形態(tài)與色彩之中,進而如行云流水般流淌在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之中,無法割裂、無法斷章取義。
書香氣息真是樸素而干凈,樸素到自然無華,干凈到近乎神秘,從頭到腳都容不下半點矯揉造作,容不下半點渾水摸魚的企圖。
或者說,書卷氣,絕非只是手捧一本書假裝讀書,或是倚在圖書館廣闊的書架上,將自己的氣質(zhì)寄托在擺造型拍照上低回婉轉(zhuǎn)的意思,以為就能實現(xiàn)甚至傳達自己的感受。
3. 學者精神與書卷氣精神的關(guān)系
其實,讀書到一定程度的人,最初都會有一些零星的學問精神,這是經(jīng)過多年校園氛圍的強化和培養(yǎng)而形成的。但學問精神往往是膚淺的,是一層薄薄的、未經(jīng)世事打磨的、毫無根基的。就像鍍金或粉飾,固然有裝飾作用,但與純金和自然美相比,還是相去甚遠。
一旦離開學校,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多,所卷入的人際關(guān)系也愈加多元復雜,生活的需求也逐漸拉開距離與層次。原本那層薄薄的、經(jīng)不起推敲與依賴的書卷氣息,很快就會隨著每個人的經(jīng)歷、境遇、身份的變化,開始被生命主體更強大的氣勢所影響、引誘、掠奪、壓制、吞噬、埋葬等等,以至在時間的長河中徹底消失。
接下來就是涅槃重生。涅槃不只是等同于“得道成仙”,更多的是一種“蛻變”。在這之后,唯利是圖、庸俗、小資、風騷、暴力、霸道、官僚、流氓、土匪等等終于占了上風,逐漸登場,而這些正是大多數(shù)人被“書生氣”所掩蓋已久的本色。
唯有書卷氣,源自學者精神。
如果說,文人精神是被動地為了謀生而培養(yǎng)起來的,輕浮而不識世事,那么文人精神絕對是文人在歷經(jīng)滄桑之后的主動選擇。一路走來,始終不失心智,不偏離正道,直至成長為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樹。換言之,文人精神不是淺薄愚鈍,不識世事,而是看透了人生本色之后,依然堅守的文人品格、文雅情懷。
書氣唯有演變成書香之氣,才會不再是膚淺的、敏感的,而是一天天成長為血脈相連、深入骨髓、如影隨形的。
真正的書香,就像陳釀的酒香,靜靜地散發(fā),不張揚,卻時常在不經(jīng)意間溢出酒瓶,隨風飄散,讓過往行人聞到,驚嘆不已,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