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隨著互聯網和普惠金融迅速發展,大量非建行機構和平臺依托互聯網日漸滲透到學院生群體,向學院生舉辦按揭業務,這就是所謂的“校園貸”。3月30日,中消協與民盟中央聯合發布消費警示:遠離不良“校園貸”。
在“校園貸”風靡的背后,也存在著嚴重隱患。中消協表示,當前“校園貸”市場存在代辦按揭業務門檻低、經營者資質良莠不齊、身份初審形同虛設、合同信息不透明、風險提示不充分等一系列問題;因為學院生三觀仍未完全成熟,物質需求旺盛,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強,但自身控制能力較差,風險防范意識薄弱,再加上社會經驗欠缺,容易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而不良“校園貸”為討好學院生的消費需求,不斷翻新其騙子和圈套中消協發校園貸警示,“美容貸”“培訓貸”“刷單貸”“多頭貸”“高利貸”“套路貸”“裸條貸”等違規違法按揭層出不窮。
對此,中消協與民盟中央聯合發布消費警示:提醒廣大青年中學生消費者們,樹立正確消費觀念、理性考慮超前消費、學習金融理財知識、增強風險防范意識、選擇正規建行機構房貸,防止深陷不良“校園貸”陷阱。
同時,中消協和民盟中央號召社會各方力量加強對不良“校園貸”的關注,積極建立多方協同共治的格局,建立行業準入、運營監管體系,明晰行業準入門檻,完善行業風險防治機制,排查整治違法機構,針對學院生提供多樣化、規范化、安全放心、真實透明、風險可控的金融產品浴衣務。同時,努力營造崇尚節省、反對浪費的校園文化環境,提倡學院生積極踐行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樹立科學、理性的消費觀中消協發校園貸警示,追求文明、高尚的精神生活,革除落后、低俗的物質攀比,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實現人生價值的事情上。
文/上海青年報記者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