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簡介
自1911年清華學堂創立以來,歷經九十七載歲月的沉淀,清華大學孕育出獨樹一幟的吸引力與豐厚的文化積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行勝于言”的校風以及“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共同構筑了清華精神的核心理念,并不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清華人,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與飛躍不懈奮斗。
優越的育人環境
清華大學校本部,即清華園,位于北京西北郊的著名風景區。在明朝時期,它曾是私人園林,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它被納入了圓明園的范疇。到了咸豐年間,它又更名為清華園。園中四周,高等學府與著名園林古跡星羅棋布,園內古木參天,綠意盎然,清澈的萬泉河蜿蜒流過,形成了眾多湖泊和小溪,這些自然景觀也孕育了清華學子獨特的情趣與氣質。
清華園中不僅坐落著圖書館、科學館、大禮堂、體育館、工字廳等蘊含歷史底蘊的建筑,還擁有配備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六教、達到國際標準的游泳館以及設施完善的綜合體育中心等高端基礎設施,同時還包括國內規模較大的萬人飲食廣場、紫荊園、桃李園餐廳,以及北方地區最優質的紫荊學生公寓區和便捷快速的校園網絡,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清華大學為學生搭建了一個高質量、高效率的學術支持平臺。該校的圖書館由主圖書館和涵蓋人文、經濟管理、法學、建筑、美術以及醫學等多個專業的專業圖書館構成,藏書量已超過四百萬冊(件);同時,清華大學的實驗室也為學生創造了培養科學素養和科研技能的頂級環境。截至目前,清華大學設有1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5個教育部及科技部共建的重點實驗室,以及4個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
綜合性的學科布局
清華大學擁有建筑、理、信息科技、人文社科、經濟管理、新聞傳播、美術等多個學院,共計13個,下設56個系,是當今中國一所知名的綜合型大學,涵蓋了理、工、文、法、醫、經濟、管理、藝術及醫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工科領域持續展現出顯著優勢,與此同時,理科專業也迅猛發展,特別是在物理、數學、生物學等領域,涌現出一批具有明顯優勢的學科方向。清華大學的文科建設更是成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麗風景”,學校廣納全球最杰出的教師,運用最前沿的教學理念來培育學生。理工科與文科的交叉融合以及文理相互滲透的學科布局,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選擇和更為廣闊的發展路徑。
一流的師資力量
清華大學的前任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言:“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并非僅僅因為其擁有宏偉的建筑,而是因為擁有卓越的師資。”要想打造一所一流的大學,就必須匯聚一支一流的教師團隊。截至目前,學校已擁有諾貝爾獎得主一人,圖靈獎得主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計三十六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十二位,榮獲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的有十位,此外清華2021高考錄取分數線,還有一百一十位學者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特聘教授或講座教授,以及一百一十五位學者獲得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這些數據在國內高校中均位居首位。
學校積極倡導知名教授走進本科課堂,眾多學術造詣深厚、科研實力卓越的教授在本科教學一線活躍,他們不僅向學生們傳授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讓學生們得以近距離聆聽教授們的學術見解,親身領略他們的風采和魅力,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做人和治學的真諦。
先進的人才培養理念
清華大學將育人視為核心使命,致力于為本科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機遇與優越條件,從而為學生一生的成長打下牢固的基礎。學校不僅在本科教育階段實施通識教育,還推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并積極倡導學分制。在此制度下,學生能夠在培養計劃的框架內,自行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且通過提前修滿學分,有機會實現提前畢業。學校在教學領域持續進行改革與革新,力求實現針對不同學生實施個性化教育的目標。
自1998年起,學校陸續設立了“數學與物理基礎科學班”以及“化學與生物基礎科學班”,本科教育主要依托理學院網校頭條,實施獨立的教育計劃,著重加強基礎科學知識和獨立研究技能的培養。在研究生階段,學生將面向高等研究中心、理學院、信息學院、經管學院等校內外的多個學科領域。同時,人文社科學院在“中外文化綜合班”和“文科試驗班”的基礎上,自2005年起,按照“人文科學實驗班”和“社會科學實驗班”的分類進行招生,前兩年重點進行基礎教育,強調經典文獻的閱讀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后兩年則進行專業分流,重視學術研究能力的提升。2006年,計算機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的姚期智教授提議創建“軟件科學實驗班”,并與微軟亞洲研究院攜手合作,以強化基礎科學、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和加強實踐操作為特色,致力于探索培養全球頂尖計算機科學人才的新模式。到了2007年,經管學院增設了經濟與金融國際班,采用全英語授課,并與海外知名大學進行了本科生的交流項目。
“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即SRT計劃,主要針對一至三年級的本科生,旨在讓這些學生在本科期間便能夠踏入科研領域,提升科研技能;自2003年起設立,由院士或知名教授主持的“新生研討課”,旨在通過師生互動、小組討論和探索研究等方式,為大一新生提供一個與專家、教授面對面交流科研問題及方法的平臺;特別為大一新生策劃的“英語夏令營”活動,營造了外語實踐的氛圍和條件;“名師上本科講臺”也是清華大學人才培養的一大亮點。眾多知名教授在本科教學領域活躍授課清華2021高考錄取分數線,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親自為大一新生講解普通物理學知識;校長顧秉林等眾多院士、教學名師獎得主、特聘教授以及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知名學者,紛紛開設針對新生的研討課程;同時,還有“百門精品課程建設工程”以及“實驗室科研探究”等課程。
完善的獎勵和資助體系
清華大學鄭重作出承諾,堅決杜絕任何勤奮且有才華的學生因家庭經濟原因而被迫中斷學業!
清華大學長期將構建經濟資助體系視為學校在培養人才和辦學過程中的重要任務。目前,學校已經構建了一個較為完善的“助學金、勤工儉學、獎學金、助學貸款、補助金”的綜合體系。2006年,在主要領導的親自領導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與校友會、基金會、財務處等相關部門攜手合作,在各院系的大力協助下,共同推出了針對家庭經濟困難本科生的全新資助體系。新經濟資助體系確立了“兩個全面、兩個提升”的方針,“兩個全面”包括:首先,確保經濟困難家庭的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幫助,同時也要惠及那些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但收入較低的學生;其次,針對家庭經濟極端困難的學生,提供全面的資助,包括支付全部學費、住宿費以及基本生活費。“兩個增加”具體包括:首先,學校通過強化在校友及社會各界中募捐資金的力度,并提升學校的直接資金投入,以增強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其次,大幅提升校內勤工助學崗位的數量,確保每位經濟困難的本專科學生都有機會獲得穩定的勤工助學崗位,使他們通過辛勤勞動獲得收入,同時也在勞動過程中得到鍛煉,實現培養人才的目的。在過去兩年間,該新資助體系已經對2006年和2007級的新生進行了全面實施,并且成功達成了“全面覆蓋、數量提升”的預期目標。
廣闊的發展前景
清華大學長期堅持著培養具有“為國家社會服務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宗旨,為我國輸送了眾多科學家、學術巨擘、文學巨匠、實業家和治國英才。一代又一代校友在國內外取得的卓越成就,使得清華大學這所知名學府享有極高的聲譽。
近期,清華大學校友憑借其深厚的學術功底、穩固的數學物理基礎以及卓越的計算機技能、外語溝通技巧、自主學習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贊譽。展望未來,他們擁有眾多選擇:繼續深造、步入職場、赴海外留學、自主創業……清華學子的未來道路寬廣無垠。
根據不完全的統計,到2007年9月1日為止,我們學校當年共有3110名應屆本科畢業生,其中大約有一半的學生通過免試推薦或者自行報考的方式選擇了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而剩余的學生則選擇了出國深造、就業或者創業的道路。具體到就業地區,這些畢業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條件較為優越的地區;對于清華大學畢業生的招聘單位來說,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其層次也相當高。涵蓋了中央眾多部委等黨政機構,諸如中組部、中宣部、國資委、財政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等;位列世界500強的知名企業,如微軟、IBM、斯倫貝謝、殼牌、通用電氣等;代表國內高科技企業的領軍企業,例如聯想、華為等;以銀行和證券機構為標志的國內外金融機構,包括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匯豐銀行、高盛投資銀行等;國有的大型骨干企業,比如中石油、中石化、航天科技、東風汽車等;以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廣州報業集團等為代表的全國主流媒體;涵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眾多畢業生投身國防和軍工企業等我國最需要發展的領域,為實現國家目標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