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戰長津湖》可以說是一部佳作,上映以來票房不斷上漲。
影片講述的是抗美援朝金城戰役期間發生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錦江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事圍繞著這條河上的一座橋展開。志愿軍第十工兵團三連在連長的帶領下,修建了一座橫跨錦江的橋梁,作為金城戰役志愿軍的后勤補給通道。這座橋梁遭到美軍轟炸,美機投下了3500枚炸彈,橋梁數次被炸毀。志愿軍將士連續7次修復了這座37米長的橋梁,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障了錦江上的水路和前線的物資供應。
既然《長沙里之戰》改編自真實事件,那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其背后真實的歷史背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后一場戰役——金城戰役。
金城戰役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對堅固防線發起的最大規模的進攻戰役,也是火力支援最為充足的戰役。整個金城戰役,中國人民志愿軍集中火炮1100余門,消耗彈藥約3.6萬噸,其中炮彈1.9萬噸,超過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前五次戰役消耗彈藥的總和。此戰,中國人民志愿軍殲敵5.3萬余人上甘嶺戰役真實傷亡,重創南朝鮮軍隊4個師,收復陣地160多平方公里,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協定》的簽訂。
戰爭起因
1953年6月,朝鮮停戰談判各方已達成完全一致,停戰協定即將簽訂。然而,南朝鮮當局為了阻撓朝鮮停戰的實現,以“就地釋放”的名義強行扣押了2.7萬余名朝鮮人民軍戰俘,嚴重破壞了雙方就戰俘遣返問題達成的協議。為促進朝鮮停戰局勢的穩定,中國人民志愿軍決定發起夏季反攻戰役,對南朝鮮軍隊進行嚴厲打擊。
活動進度
7月13日21時,中國人民志愿軍給予南朝鮮軍隊沉重打擊。第20兵團和第24軍在1100余門火炮的支援下突然發起進攻,經過21個小時的激戰,占領了金城川以北地區,并拉到金城以南一線,完成了戰役的第一步。為貫徹“穩扎穩打”方針,志愿軍第20兵團和第24軍在鞏固現有陣地的同時,各用部分兵力,擴大戰役成果。16日,“聯合國軍”開始瘋狂反攻上甘嶺戰役真實傷亡,志愿軍則根據戰況,向金城川以北地區轉移防守。 18日以后,“聯合國軍”反攻的重點轉移到志愿軍中央集團軍前方的602.2高地巨石北山一線。志愿軍第200師頑強抵抗,除巨石北山陣地失守外,堅守所占陣地。27日,金城戰役結束,雙方簽訂停戰協定。
此戰,中國人民志愿軍陣地向南擴展178平方公里,拉直了戰線,斃、傷、俘“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共7.8萬余人,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
金剛河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金剛川》的故事鮮為人知,它不像長津湖之戰、上甘嶺之戰那樣廣為人知,但它同樣是先輩鋼鐵意志的體現。
1953年7月,杜魯門已下臺,主張盡早結束朝鮮戰爭的艾森豪威爾上臺,停戰協議已成定局,但李承晚政權顯然不想放棄。
最終中朝雙方決定發動金城戰役,而晉江正是位于金城附近的一條河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讓晉江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美軍為了切斷我軍補給,在金城戰役后對錦江大橋進行了毀滅性的轟炸。《錦江之江》中主人公的原型張振志(張譯飾演)當時是三連連長,他接到命令,要在錦江的延里渡口修建一座承重橋,并確保橋面暢通。
作為著名的工程兵英雄,張振志和三連戰士對架橋十分熟悉。但當他帶領三連趕到渡口時,距離我軍要求開通渡口的時間只剩下8天,時間非常緊迫,同時還要面對敵人的空中偵察。
第二天剛架好橋就被敵機發現,敵機對她們進行地毯式轟炸,但經過七天七夜的奮戰,終于架起了一座大橋。
但橋梁架設的第二天,敵人的轟炸便如期而至。由于敵人擁有空中優勢,24架“黑寡婦”戰斗機在短短2小時內就投下了700多枚炸彈。在這場無差別的轟炸中,已經架設好的橋梁損失慘重,7個洞中已有5個被炸毀。但前方戰事危急,急需橋梁來運輸武器彈藥。于是,張振志指揮的三連戰士們毫不猶豫地選擇跳入江中,重新架設橋梁。
就這樣,三個連隊連續七次搶修這條生命線,最終提前一刻鐘完成了任務。物資通道修好之后,金城戰役的戰果不言而喻,我軍在金城戰役中也成功殲敵多達5.3萬人。
坦白說,金剛江戰役規模并不大,但這次戰役卻讓我們看到了志愿軍不怕犧牲、甘愿赴死的大無畏精神,也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志愿軍精神的體現,是一場以小見大的戰役,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支持下,我們才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時光荏苒,一晃70年過去了。歷史的意義在于讓我們以史為鑒。在《金剛河》中,我們可以學習先輩們的愛國精神和赤子之心,讓我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不至于丟掉最美好、最必要的品質。金剛河里矗立的,不僅僅是一座普通的橋梁,更是民族的凝聚力和鐵血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