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教育廳政務新媒體開辟《‘雙減’在行動》專欄,將發布各地區、各學校落實“雙減”的經驗做法,敬請關注。
看得見的幸福——作業少了慶陽市教育網,興趣愛好多了
“雙減”之前,這些現象屢見不鮮:平日里,學生們一出校門,就走進數理化課外輔導班的大門,回到家便坐在書桌前學習到深夜;周末,校車上擠滿了背著書包趕往各類課外培訓班的孩子,本應享受成長快樂的孩子們,卻承受著與年齡不相稱的學習和情感壓力。
市民李偉有個孩子,是慶陽市西峰區北街實驗學校七年級學生。李偉說,“雙減”前,他家孩子每天放學后都要去校外培訓班輔導,回家后還要繼續完成作業。他雖然焦慮、苦惱,卻沒有辦法解決。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后,李偉的焦慮逐漸消失。
“雙減”政策出臺后,慶陽市各級各相關部門扎實推進,制定措施,確保“雙減”政策落到實處。
慶陽市教育局副局長范建國表示,在實施“雙減”過程中,我市瞄準“兩個減免、三個提高”的目標,即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課外培訓負擔、提高學校作業管理水平、提高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全面加強學生作業管理、全力發展學校課后服務、徹底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切實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水平。這四項舉措有序有力推進,使我市“雙減”政策落到實處、成效顯著,逐步構建了良好的教育生態。
“雙減”帶來的變化,孩子們是最先感受到、體會到的。西峰區北街實驗學校6(1)班的王夢芝很高興,自己現在有了更多的放松時間。這學期,她每天放學后都到學校參加課后服務,老師現場講解疑難問題,在學校的書面作業她也基本完成了,回家后,她看課外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為給孩子留出更多時間,全面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慶陽市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努力合理調整作業結構,改進作業管理辦法,減少學生書面作業總量。把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根據各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注重提高作業質量。堅決攻克機械性、無效性作業,確保重復性、懲罰性作業不再出現在孩子們的課外作業中。
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開展了課后服務,課后服務內容嚴格按照國家“雙減”政策要求,一是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補習指導、答疑解惑;二是為課余學生拓展學習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化、藝術、勞動等社團活動。
西峰區教育局教育科科長王俊斌介紹說,西峰區各中小學將把作業納入全程管理,在學期初就規劃學生作業,合理確定各科作業占比,嚴禁直接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變相布置作業、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通過微信群或QQ群布置作業等。作業實行分類控制總量,作業布置體現高質量、高效率、高水平。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學生平均完成書面作業時間不超過60分鐘,初中學生平均完成書面作業時間不超過90分鐘。
采訪中,記者發現,一些學校對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勵教師大膽創新,設計符合新時代育人要求、體現學校特色、適合學生實際的作業,并要求教師對布置的學生作業進行充分審查、批改、精準分析。
“學校要求老師加強作業管理,分層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為學生全面發展、健康體魄創造了前提條件?!蔽鞣鍏^團結小學校長李永恒說,學生的作業負擔減輕了,但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率卻得到了全面提升。
北街實驗學校老師李華在布置作業時會更多考慮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布置的作業也比以前更加科學合理、個性化?,F在,她明顯感覺到,“雙減”以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掌握知識的效率也逐步提高。
“雙減”政策出臺以來,環縣教育局教育科科長毛強全程參與了全縣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工作。他介紹,自2021年9月10日以來,環縣在減輕學生作業量方面做了扎實有效的工作。教育部門根據全縣城鄉差異,要求各學校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作業,教師設計好作業后,年級組進行審核、公示。截至目前,全縣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作業量已減輕約30%。
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方面,課后服務成為最有力的利器。西峰區團結小學開展課后服務以來,學生參與率達94.5%,全員教師參與。在學生完成作業的前提下,積極開展書法、繪畫、泥塑、二胡、琵琶等社團活動。
環縣鄉學校眾多,在課后服務工作中充分考慮學生放學回家路上的安全因素,集中豐富課后服務課程,讓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在完成作業后,鍛煉各項興趣。針對全縣留守兒童2400人,各校還專門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安排教師對寄宿學生進行興趣培養和閱讀指導。
經過一個學期的減負和課后服務,家長們可以專心工作,不再為早接孩子、在家輔導孩子而煩惱。在社會層面,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內容也進一步提升了民眾對學校教育的信任度。在學校,教學方式和手段被激活,對課堂教學質量的要求也達到了新的高度。當然,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學生,在保質保量地完成學習任務后,他們解放了天性,開闊了視野,滿足了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逐步走向質量提升、快樂學習。
轉型之路之痛:校外培訓逐步規范運營
毫無疑問,《意見》發布后,受影響最大的還是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
近年來,各類校外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在學校、居民區等人員密集區域涌現。僅西峰城區,“雙減”前就有各類培訓機構304家,其中專題培訓機構77家,從業人員上千人,學員近萬人,規模十分龐大。
“雙減”政策的實施,給民間資本青睞的、正在迅速擴張的課外培訓機構踩下了剎車。如果這個“剎車”踩不緊、政策不落地,很有可能引發新的社會矛盾。
我市成功的做法是,迅速響應、深入調研、談心談話、出臺措施,千方百計幫助機構轉型,使《意見》要求順利落地。經過5個多月的艱苦努力,全市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整改壓減工作成效位居全省第一。全市98所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中,63所轉制為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35所注銷關閉,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壓減率達100%。
在校外培訓機構最集中的西峰區,提前進行規劃、整改,確保機構運營始終處于教育部門的監管之下,規范運作、健康成長。
據西峰區教育局黨組成員、區政府教育督導處處長左廷偉介紹,2021年5月,西峰區委、區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成立專門工作機構,教育、公安、市場監管、民政等部門組成聯合工作組,用兩個月時間對全區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治理,成效明顯。
“雙減”政策出臺當晚,西峰區教育局就召集相關人員學習政策、領會政策精神,在前期整改工作基礎上,對全區304家校外培訓機構重新進行普查、登記、建賬,按照關閉、轉型兩條路徑,以積極引導、全力配合為重點,對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整改。截至目前,304家校外培訓機構已減至255家,學科類77家校外培訓機構已關閉14家,63家實現成功轉型,減量率達100%。
在環縣,如何化解這7家學科專業校外培訓機構網校頭條,也是縣教育部門考慮和落實的重要任務之一。環縣教育局專職督導員黃勝利說,環縣充分發動社會力量,做好宣傳引導工作。學校向每名學生家長下達通知書,從源頭上堵住學生參加校外培訓的可能。同時慶陽市教育網,縣教育局組織工作人員挨家挨戶為培訓機構負責人講政策、解惑,積極為他們想辦法、想思路,實現平穩過渡關閉。
西峰區在化解危機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建力量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培訓機構成立黨支部,取得良好成效。
郭延奇是西峰區教育局職業與成人教育科科長,他所在的部門主要負責校外培訓機構的管理工作。面對數量眾多的校外培訓機構,如何管理、規范,是他和同事們經常探討的問題。他發現,校外培訓機構負責人中,高校畢業生多、黨員多、人員素質高。于是,在局黨總支的領導下,分音樂、書畫、體育、啟蒙等類別成立了4個黨支部。通過自薦、投票、公示、黨總支聘任等方式,選拔優秀黨員擔任黨支部書記,下設若干個組,將全區255家校外培訓機構全部納入黨組織領導。在“雙減”工作中,各培訓機構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響應國家政策,加強行業自律,結合自身特點,積極配合轉型取消工作,維護社會穩定,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確保了“雙減”政策的順利實施。
對于學歷類課外培訓機構的負責人來說,用“飽受折磨”來形容他們當時的狀態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他們看好教育培訓市場的巨大前景,有的斥資數百萬元興建,有的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擴大規模,有的提前收取部分學費。此時,“雙減”政策出臺,他們又陷入了困境。
為減輕培訓機構負擔,合理化解矛盾,全市教育部門都給予了一定的緩沖期,幫助培訓機構平穩過渡轉型,最大限度減少經濟損失,化解各類矛盾。
秦華陽、何潔、王宏祖三人之前都在西峰從事學科培訓,在“雙減”政策出臺后,他們一度迷茫,投入、房租、老師工資、學生課時等都面臨壓力,不知道何去何從。冷靜下來后,他們積極調整思路,調研市場,在教育部門的指導下,成功轉型為藝術培訓機構。
由外而內啟發:讓校內校外的教育回歸初心
“雙減”政策有效緩解了家長的憂慮,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學科教育全面回歸校園。面對社會、家庭對學校教育的更大期待、更高要求,慶陽各級教育部門、學校將如何滿足這一需求?
長期以來,全市教育系統高度重視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出臺舉措,實現教育優質化、教育均衡化。早在2020年,全市教育系統就啟動了“三優+”工程和“優教青陽”工程,以強帶弱、以優育優,資源共享、穩步推進,進一步增加了優質教育資源總量,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了教育公平化、可及性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西峰區東直初級中學校長劉小虎參加“卓越校長+”培訓共同體,與4所農村學校校長定期開展培訓活動,確定培訓主題,走進課堂,注重研討細化,取長補短。
西峰區團結小學深入開展“優質學校+”“優秀教師+”兩項活動,通過開展教研活動、選派教師下鄉、評課比賽等形式,實現了優質學校帶動薄弱學校,實現資源共享、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減輕課業負擔、校外培訓給學校教育教學帶來新挑戰,全市各類學校紛紛深入調研,設計適合自身實際的教研模式,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環縣南關小學始終以改革辦學為抓手,積極與北京人民大學附屬學校開展線上教研活動,拓寬教師視野,提升教師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提高課后服務質量,聘請專業體育教練對學生進行義務指導,力爭讓家長、社會滿意。
環縣五中三年級班主任楊新寧明顯感受到,“雙減”以來,學生上課精力充沛,老師上課效率也提高了。這些變化得益于老師在教學中更加注重梳理重點難點,由淺入深,環環相扣。輔導作業時,層層設置、層層推進,有針對性、有實效性。
因此,范建國認為,“雙減”工作要減負而不是減質,要校外減量、校內提高,全過程的重點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突出學校教育的主體地位,強化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體作用。學生在校內學得夠多、學得好,校外增強體質、實踐訓練,讓家庭和學校共同培養出具有完整人格和人生閱歷的未來主人翁。
(甘肅省教育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