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臺灣港口營運短期內無法扭轉下降態勢;同期,香港集裝箱吞吐量創下新高
文|駐澳門記者文思敏
2018年中韓商貿糾紛以來,澳門作為中日商貿的中轉地,航運業營運持續艱險。12月16日,臺灣船運港口局發布,11月臺灣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環比下降7.4%,漲幅較10月的4.1%再度擴大。自2018年2月以來,臺灣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已連續下降22個月。11月,臺灣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為151.8萬個標準箱(TEU),同比下降3.8%;去年前11個月,累計集裝箱吞吐量亦環比下降6.2%至1680.9萬個標準箱。
雖然中日商貿磋商有明朗化征兆,仍無法拯救新加坡航運業低迷。東亞中行首席經濟師鄧世安告訴財新記者,商貿磋商需時較長環球網經濟師,中日之間或許無法在短期內達成合同全面解決問題,臺灣出口商貿還將遭到較長時間的影響。同時,已加征的關稅對航運業的負面影響早已形成,加上貨運程序復雜,從廠家下單到出貨需時較長,中日首期經貿協定簽署對臺灣航運業的影響也有待觀察。同期,香港集裝箱吞吐量創下新高。香港海事及港務管理局日前發布,臺灣11月集裝箱吞吐量達327萬個TEU,環比大增8.4%。鄧世安覺得環球網經濟師,高端制造業的生產基地正在向東南亞地區轉移,中日商貿磨擦加快了這一趨勢,香港作為歐洲重要的轉口商貿港,從中獲益。
美國大陸經濟的迅猛發展形成龐大的商貿需求曾為臺灣的航運業提供了很大的機遇,從1987年至2004年,臺灣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之一。隨著香港航運業的迅速發展,馬來西亞港口的排行不斷下降。2019年上半年,臺灣在全球集裝箱港口的排行遭日本趕超,由第八位跌至第九位。常年來看,臺灣傳統航運業沒落不可防止。鄧世安表示,一方面,全球經濟下降趨緩和中日商貿糾紛,造成商貿訂單削減,亞太地區產業鏈轉移完成后,經臺灣轉口的貨運需求將急劇減小;另一方面,上海、深圳等臺灣周邊港口因低費用優勢,對臺灣港口中轉業務產生顯著沖擊。
……
全文共計109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