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北京、南京等46個城市也正在加快推行垃圾分類。
在新浪微博上,話題“垃圾分類挑戰”的閱讀量已超過11億。垃圾該怎么分類?網友們通過說唱歌曲和抖音視頻分享自己的智慧。
“我們分手吧!”
“我們來分類吧!不分類要罰款!”這是新華網的一篇題為《我們來分類吧!》的文章,幽默的語氣引得網友們哈哈大笑,笑完之后,網友們還想知道垃圾該怎么分類。
“干的還是濕的,讓豬試試,吃了就知道了。”在新浪微博上,話題《朱廣權用說唱教你垃圾分類》的閱讀量已達8000萬次。視頻中,央視主持人朱廣權借用網友的段子,這樣對干濕垃圾進行分類:“廚余垃圾可以給豬吃,有害垃圾會害死豬,其他垃圾連豬都不吃,可回收垃圾可以賣錢買豬。”
網友“湯圓”留言稱,“昨天第一天回家,花了一上午跟著Rap學習垃圾分類。”網友“寒不興鹿兒”轉發該文章并留言稱,“打算好好學習,把課文全部背下來。”
根據《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濕垃圾”四大類,個人若混合垃圾,最高可被處以200元罰款。
上海一位老太太的垃圾分類秘訣在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爆紅:邊吃飯邊分類,大雞骨頭放干垃圾,小雞骨頭放濕垃圾,不再吃的“豬尾巴”拆開扔掉。網友“遼寧共青團”點贊稱,“這位優雅阿姨分類很清晰。”
上海在全國推行垃圾分類方面邁出了第一步。據報道,住建部消息稱,全國46個重點城市將實施垃圾分類。其中,北京、上海、太原、長春、杭州、寧波、廣州、宜春、銀川等城市均出臺了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長春四大垃圾大學,明確將垃圾分類納入法律框架。各個城市的垃圾分類方式因地制宜,比如北京就將垃圾分為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因此,網絡媒體想出了各種辦法,幫助網友了解各地的分類標準。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推出垃圾分類自測題系列,分為“上海卷”“成都卷”“西安卷”等,還設置了單選題和多選題,提出了非常貼近生活的題目。比如“媽媽做了一碗羊肉湯包子,但我沒吃完包子和湯,怎么扔掉?”有網友回答完問題后評論說“我剛過關。但我會繼續關注。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玩笑是好笑,法律是嚴肅的。長遠來看,垃圾分類要從新奇走向實干,從時尚走向日常。關鍵是要持之以恒。前端動起來了,后端也要跟上。這是治理和理念的賽跑。讓分類成為習慣,減輕發展負擔。”這是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評論。
“能吃垃圾,吐錢”
垃圾分類開始流行,各種輔助分類的黑科技也開始流行。
北京日報官方微博介紹了北京朝陽區垃圾分類閉環中的一個環節:“互聯網+垃圾分類”積分模式。目前,朝陽區已在雙井、潘家園等7個街道辦事處引入第三方公司,通過“一分通”APP探索社區垃圾分類產業新模式,采取前端分類、巡游引導、積分獎勵、付費兌換等方式,引導居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
上海電力學院學生設計了一款外形類似快遞柜的環保回收箱“飛蟻環保回收”,放置在校園和部分景區。該環保回收箱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實現生活垃圾現金返還。用戶可通過微信小程序查找附近的回收機,掃碼打開接收口,一個塑料空瓶妥善投放后可獎勵0.04元“環保錢”。
網友“幻覺彩云”評論道:“環保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垃圾分類可以讓閑置的東西得到有效的利用,希望大家能把這個好事做得更好,加油!”
網友“笑嘻嘻”評論道:“這個神奇的盒子,不僅能吃垃圾,還能吐錢,垃圾分類真是個偉大的事情!”
各類APP也紛紛參與垃圾分類。家住上海市寶山區高涇鎮盈高路21號的朱慧玲向網友展示了一款名為“垃圾分類助手”的微信小程序。這款小程序可以查詢常見垃圾的種類。比如輸入“面膜”,會顯示為干垃圾;輸入“奶茶”,會顯示“珍珠為濕垃圾,奶茶杯、塑料蓋為干垃圾”。
手機淘寶推出AI智能垃圾識別功能,只需點擊屏幕識別,再通過AI智能圖像識別功能,識別出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垃圾或有害垃圾。搜狗輸入法開發了垃圾分類功能,在輸入框輸入“垃圾分類”或直接輸入“×××是什么垃圾”即可查詢結果。
科技在監管中也發揮著大作用。中國科技網一篇題為《垃圾分類從監管到處理,高科技全程“護航”》的文章寫道:上海市閔行區普樂路425號普樂二村社區對垃圾箱房進行了改造,新改造的智能垃圾出入口,只有在指定時間刷指定智能卡才會打開。每張智能卡都“綁定”到一戶,刷卡扔垃圾時,住戶信息會傳輸到居委會后臺,誰扔的垃圾一目了然。
“垃圾分類是新時尚”
網友普遍認為,垃圾分類需要生活習慣逐漸養成。
新京報官方微博“微視頻”記錄了上海某小區垃圾分類區的生活場景:早晚,不少居民聚在一起討論玉米芯是干垃圾還是濕垃圾,龍蝦殼該如何分類等問題。垃圾分類志愿者也在現場指導市民進行垃圾分類。“微視頻”微博評論道:“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上海一項新的社會活動。”網友“小蝸牛兮兮”留言說:“感覺挺有意思的,能增進鄰里感情。”
垃圾分類是一項新的社會活動,也是一種新的時尚。截至目前,“垃圾分類是一種新時尚”在新浪微博上的話題閱讀量已達6.3億次。
科普創作者“VU百科”在抖音發布原創歌曲《上海灘》,這首配上垃圾分類標語的歌曲收獲了近50萬點贊和1.7萬條評論。有網友“已重置”評論道:“我每次去扔垃圾的時候都會聽這首歌。”
垃圾分類迅速引發消費新需求。在電商平臺上,各類分類垃圾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上海居民購買分類垃圾桶的人數越來越多。某網購平臺的數據顯示,6月最后一周垃圾桶銷量同比增長50%。
垃圾分類還催生了一個新職業——“網絡垃圾收工”。央視財經微信公眾號文章稱,“網絡垃圾收工”顧名思義就是顧客在網上預約,收垃圾的人員上門收垃圾,只要勤快,月收入甚至可以達到萬元以上。文章指出,“網絡垃圾收工”的出現,對推進“垃圾分類”顯然是件好事。新的社會規則催生新的社會需求,新的社會需求孵化新的業態。“網絡垃圾收工”的供需旺盛,也意味著垃圾分類的前景會更好。
垃圾分類看似一件小事網校頭條,實則關乎民生的大事,垃圾分類給人們帶來了生活方式的改變。
央視新聞客戶端發表題為《垃圾強制分類首周分類垃圾桶、垃圾袋銷量大幅增長》的文章稱:吃完飯直接扔垃圾的舊習慣已成為歷史,餐具現在必須單獨處理。
某點餐平臺數據顯示,7月1日至7月4日,“無需餐具”的訂單量較6月同期增長149%。從7月份開始,在上海地區長春四大垃圾大學,某點餐平臺將“餐具數量”選項設為必選,點“無需餐具”的訂單量較之前大幅增加。
上海居民毛女士在網上舉報稱:現在奶茶喝不完,她會先把珍珠、布丁、紅豆等倒進濕垃圾桶,有時間的話,她還會把杯子、吸管洗干凈扔進可回收垃圾桶。
網友“自閉魚丸仔”留言稱,自己辦公室的同事也養成了同樣的習慣。網友“豬年小寶貝快來”感慨:“雖然對個人來說麻煩了一點,但對環境確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