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抗美援朝》的感想
2021抗美援朝回顧征文
抗美援朝電影《長津湖》評析
第一個渡過鴨綠江的人
10月19日,彭德懷剛抵達安東,金日成的特使樸日宇就到了,他第一個問題就是:“彭總司令,出兵日期確定了嗎?”
彭德懷說:“今天晚上。”
很難形容樸日宇聽到這個答案時的心情。當時朝鮮首都平壤已經淪陷,其黨政要員正在向中朝邊境撤退。政府決定暫時將首都遷往江界。至于下一步的計劃,樸日宇無法回答,或表示:朝鮮領導層現在沒有任何具體計劃。此時的金日成或許只有一個愿望,就是看到彭德懷和他所率領的中國軍隊出現在朝鮮領土上。
彭德懷問:“金總理現在在哪兒?”
樸日宇回答說:“美國人的情報很準確,金總理需要不斷改變立場,我現在無法確切知道他在哪里。”
彭德懷說:“我們去找他吧,現在就走。”
“趕緊給我弄輛吉普車。”他指著鄧華說,“我先過河!”
鄧華轉身吩咐指揮部作戰部準備車輛。
“我昨天晚上同毛主席詳細討論了渡江問題。”彭將軍對圍成一圈的十三兵團領導說:“從今天晚上開始,在安東、吉安兩個渡口,部隊利用夜幕掩護,秘密渡江。現在美、偽軍分成兩路,中間以狼林山和浮戰嶺為界,兩路失去聯系,不能配合作戰。美帝國主義囂張跋扈,太狂妄了!他們分兵而進,魯莽前進,這是軍事戰略上的大忌。我們要乘敵人囂張麻痹之機,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打一場漂亮仗!”
鄧華急忙把渡江計劃報告給彭將軍。鄧華說:“除42軍16日晚渡江外,今晚的計劃是40軍以兩個師開始渡江,分別是118師和120師。明晚,軍部和119師渡江。21日晚,42炮兵團和軍后勤部渡江。”
彭將軍認真地點點頭,說道:“這是安東送的吧?”
鄧華說:“是的,是的。從長甸江河口出發,三十九軍一一七師今晚渡江,明晚全師推進到朔州以南,向泰州方向進發。軍主力先用汽車運往安東,二十二日凌晨一點開始跟隨四十軍從安東渡江。”
彭將軍點點頭,一雙大眼睛盯著鄧華。
鄧華說:“炮兵司令部和炮兵第1師缺少一個團,將于24日晚渡江,沿益州、朔州向文井方向推進。”
“四十二軍前進方向怎么樣?”彭將軍詢問東線渡江情況。
鄧華說:“部隊16日晚開始渡江,中途按照兵團命令停頓,今天晚上繼續渡江,21日晚完成渡江,轉移到指定位置。先頭師渡江后,已與朝鮮人民軍取得聯系。”
彭將軍問:“三十八軍在哪兒?”
鄧華說:“三十八軍21日晚間將用汽車運送到吉安。”
彭將軍說:“我命令各部隊嚴格遵守和掌握渡江時間,夜間行軍,早晨駐守,各部隊必須在凌晨5點前隱蔽起來。渡江后,各部隊必須夜間行軍,防止任何部隊發生影響大局的失誤。”
鄧華說:“這個要求已經向各軍隊提出了。”
彭將軍點點頭,對眾位首領說道:“我軍渡江之后,要堅決控制龜城、泰川、京極、德川、寧遠、烏老里一線為基本防御陣地,以少量兵力向南延伸。” 他走到地圖前,指著地圖說:“三十九軍主要控制龜城、大川一線。四十軍主要控制寧邊、京極、寧遠一線。四十二軍主要控制社倉里、烏老里一線。三十八軍集結在江街、集安地區進行機動。炮兵部集結在文井、北鎮、西川地區。這次入朝,是在新的條件下,對付新的敵人。部隊承受的精神壓力比歷次戰爭都要大,情緒也不如以前高昂。各部隊要加強政治教育,認識到這次海外作戰的重大意義,用記賬的方法,使官兵干部了解敵人的實力和我軍取勝的條件,克服對美帝國主義勢力的過高估計。軍委要求我入朝部隊,一定要抗敵于正面,堅守陣地,穩定局勢,邁出堅實的一步。”整備裝備,準備反攻。作戰方針是主動陣地戰和運動戰相結合,通過反攻、進攻、伏擊等手段,殲滅和消耗敵人生命力。”
彭將軍目光凝視著在場的各兵團領導,說道:“從目前敵軍的進展情況看,敵軍尚未發現我軍的行動,還有繼續前進的可能。可能出現的情況有三種:一是敵軍先我到達指定地區;二是我剛到,敵軍也到了;三是我軍在行軍途中與他們遭遇。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有利于給我軍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創造機會。各部隊必須以戰斗姿態前進,隨時準備圍殲敵人。各軍、各師必須針對三種可能的情況制定作戰計劃,力爭首戰告捷!”
譚啟龍和鄧華等人朝他點了點頭。
彭將軍接著說:“朝鮮首戰十分重要,打得好,就能站穩腳跟,穩定朝鮮北部局勢,給友軍以接收和訓練的時間。”彭將軍對鄧華說:“我們要迎接各部隊,他們必須聽從命令,聽從指揮,什么時候去哪里,必須嚴格按照命令,插進任何一個部位,不能拖延!我們的基本戰術,還是大膽圍殲,穿插作戰,斷敵退路,殲滅深入包圍圈的敵人。各部隊都是老部隊,熟悉我軍的戰術。我們要求各部隊按照作戰計劃大膽前進,如果部屬不是很積極,指揮安排再好,又有什么用呢?我正在考慮這個問題。”
鄧華說:“彭將軍說得對,特別是這是我軍第一次出海外作戰,山多林密,道路陌生,這個問題必須強調,非常重要。”
彭將軍走出十三兵團臨時會議室,皺著眉頭望著天色。天氣陰沉,雨中有霧,霧中有雨,很奇怪。平江起義以來,我們打仗遇到過多少次這樣的天氣?但這種天氣從來沒有影響過我軍的士氣,卻影響了敵人的士氣,他們怕苦怕冷……
“我們叫輛出租車過來吧。”他看了看手表,已經快一個半小時了,于是便對進來的作戰參謀楊鳳安說道。
裹著雨滴的風直吹在人臉上,鴨綠江被灰色的霧氣籠罩,河水呈土黃色,噴著白色的泡沫,翻滾著大大小小的浪花,奔騰向前。
彭將軍雙手合十,向送行的軍政領導說:“同志們再見!”隨即轉身跳上車,大喊一聲:“開車!”
這位指揮著幾十萬志愿軍的中國名將,就是這樣出發的。世界上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軍事指揮官,在面對強敵的時候,率領士兵深入瞬息萬變的戰場。彭德懷把指揮部全部留下,讓他們步步推進,自己只帶一名參謀、幾名警衛和一臺電臺就進入了朝鮮。他可以說是第一個進入朝鮮的志愿軍士兵。
彭德懷來不及按要求換上朝鮮人民軍一般的軍裝,也沒來得及去取已經給他準備好的貂皮大衣,身上還穿著從西安帶來的黃色粗花呢軍裝,面容憔悴,面頰消瘦,眼睛紅腫,一頭又短又硬的頭發已經完全變白了。
當吉普車在鴨綠江大橋上向朝鮮駛去時,黑暗中只有彭德懷的眼睛睜得大大的,車輪一觸到朝鮮領土,他突然命令車子停下來。
彭德懷沒有下車,只是把頭探出窗外往后看,沒有人知道他在看什么。
過了江,我們到達了朝鮮邊境城市新義州。吉普車在路口停下來問路,這才發現時間太趕,沒帶朝鮮翻譯。這時,一個會說中文、自稱是新義州委員長的人走上前來。這位委員長只有一只胳膊,他解釋說這是參加中國解放戰爭時受的傷。在他的帶動下,彭德懷再次會見了副總理樸憲永。樸憲永說,他不知道金日成現在在哪里。
彭德懷立即查看了朝鮮地圖。
敵人的攻擊速度比他想象的要快得多。
彭德懷在樸憲永的帶領下,又出發前往與金日成會晤的地方。
蘋果的故事
電影《上甘嶺之戰》中8連連長張忠發的原型,就是一級英雄、志愿軍第15軍45師135團7連連長張繼發。老英雄回憶說:當時,一個負責運彈藥的戰士扛著2箱手榴彈,給我一個蘋果,就為了這一粒蘋果,全連轉了好幾圈,根本吃不完。當時因為不能喝水,嘴巴干得說不出話來。對講機操作員急得不行,為了流血潤潤喉嚨,保證能聯系上級,自己打了嘴巴。我讓操作員先吃,他用手掂量了一下,遞給通信員,通信員又遞給號手和醫護人員。大家都覺得不該吃。 幾十年過去了抗美援朝簡短小故事,那個場景依然歷歷在目。王慶珍:當時什么都顧不上
《女兵用嘴幫重傷戰士排尿的故事》講述的是“模范醫務工作者”、電影《上甘嶺保衛戰》中王蘭的原型之一王清珍的故事。上甘嶺保衛戰時,年僅17歲的王清珍在坑道里護理20余名重傷戰士。有的傷員口腔潰爛,無法咀嚼,她就嚼著飯菜,一口一口喂他們;有的戰友腹部受了重傷,無法排尿,她就努力幫重傷戰士排尿……戰后,她榮立二等功。
老人在日前的采訪中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仍十分感慨:“當時根本顧不上其他,救人才是最重要的。”“我想,算了,我又不怕死,何必怕這個!救活兄弟比什么都重要!”隨后,被救出來的傷員眼含熱淚地說:“你比妹妹更親我!”
黃繼光原本是二等英雄
戰斗英雄黃繼光的連長萬福來在上甘嶺戰役中身負重傷,下巴被美軍炮彈碎片炸掉,當場暈倒,被抬下山。部隊領導以為他戰斗犧牲,便給他追授功勛,并給他家屬頒發了烈士證書。
萬福來醒來時,已經躺在哈爾濱阿城醫院,與部隊失去了聯系。1952年12月下旬的一天,同病房一位姓王的軍官拿著12月21日的《人民日報》說:快看!前線又涌現出一位英雄黃繼光。為了戰斗的勝利,他犧牲了生命,堵住了敵人的機槍孔。他一邊說,一邊把萬福來這篇新華社的報道《馬特羅索夫式英雄黃繼光》讀了一遍。報道最后說:授予黃繼光二級英雄榮譽稱號。
“黃繼光的事跡遠比這更感人!”萬福來聽完王書記宣讀的報告后,有些遺憾地說。“我當時是6連連長,黃繼光是我的戰士,我在戰場上臨時任命他為6班班長,我最了解他,親眼目睹了他犧牲的慘烈場面……”終于,一份關于黃繼光事跡的文件,由萬福來口述,王書記記錄抗美援朝簡短小故事,上報到了領導機關。1953年6月1日,志愿軍第三兵團發出命令,重新授予二級英雄黃繼光特別英雄稱號。
聽邱少云報告時我熱淚盈眶
項守志是志愿軍第十五軍四十四師師長,邱少云是在項守志指揮的一次伏擊戰中脫穎而出的戰斗英雄。 老將軍曾回憶說:“那是一場我與敵爭奪391高地的戰斗……我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師所屬的29師87團3營……邱少云當天下午被敵軍燃燒彈擊中,危急時刻,邱少云嚴格遵守戰場紀律,紋絲不動,最后壯烈犧牲。我伏擊部隊在邱少云精神的感召下,18分鐘就解決了戰斗,創造了伏擊戰的奇跡。”戰后,師決定組織工作組對邱少云的事跡進行調查整理。他們調查回來后,我和師里其他領導同志集體聽取了工作組的匯報。我眼含熱淚地說:“天下哪里有這么好的戰士!”師黨委一致同意將邱少云的并向上級請示報告,給予表彰和授予榮譽稱號。
隨后,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追授邱少云一等功,授予他“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稱號。
魚與水
朝鮮地形狹長,東西兩面環海,北部與我國吉林省接壤,中部多山,森林茂密。我抗美援朝時參加的志愿軍部隊負責修建一條貫穿中線(避開沿海線)的新鐵路運輸線。
1953年上半年朝鮮戰爭停火前,我部隊為躲避敵人轟炸,常住在山里的帳篷、窯洞里。1953年7月停火后,我部隊便搬出了帳篷、窯洞,更多的是住在朝鮮村民家里。我在朝鮮期間,曾住在施工部隊施工現場附近的兩戶村民家里。兩戶人家都是老少婦,沒有一個年輕人,據說都是參軍抗擊美帝國主義和南朝鮮李承晚偽軍的。我住在一戶人家網校頭條,有四口人:父親、母親、兒子、母親和小孫子;另一戶人家是一對老夫婦和兩個女兒,也是四口人。休息時,他們主動和我們打招呼,聊天、講笑話。我們語言不通,交流很困難,就用手勢和寫字(我父親識漢字)解決了雙方許多交流問題。 只要有時間,我們就會趕緊幫村民挑水、掃地、做些家務。阿瑪尼和阿齊馬尼用頭挑水和東西,他們喜歡戴白色的頭巾。我們給他們送禮物。冬天天寒地凍,他們穿的衣服又單薄。出門時,他們總是把要穿的衣服拿到外面降溫后再穿。我當時不明白為什么,但現在我想,可能是為了預防感冒。
有一天,我住的阿巴吉家發生火災,我軍剛從國內買來發給連級以上干部的牛皮文件袋,很多都被燒毀了。我感覺一言難盡,看到村民家的屋頂都被燒穿,心里更是焦急。幸好我們營參謀馮家是家里的瓦匠,當天就組織大家把屋頂修好了。阿瑪尼非常高興,不停地說著:科斯米達(謝謝你們)。
在朝鮮期間,零花錢沒地方花,就經常向老鄉買蘋果等當地特產。我那時學會了抽煙(老刀牌),回國后心臟病住院,就戒煙了。
兒子的百歲老照片被送到了獨立通信信號工程營營部,我還沒來得及看清楚長相,阿齊瑪尼就已經給他拍了一張照片。她很羨慕我們幸福的生活,告訴我,一個來自莫希里(村名)的女孩愛上了指揮局后勤部司機桐木(志),兩人結婚后去了中國。我耐心地解釋說,我們上級有規定,志愿軍在朝鮮期間,不許和當地女孩談戀愛、結婚。由此可見,朝鮮人民是多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我們的寄宿家庭父親吉阿瑪尼經常來我們家問安,他們認為中國志愿軍比他們的人民軍隊優秀,我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朝夕相處,生死與共,不斷建立起魚水情深的友誼,這份深厚的友誼是用戰斗英雄黃繼光、邱少云和千萬烈士的鮮血凝結而成的,中朝人民友誼長存!
5篇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短篇小說相關文章: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三個感人故事
★ 抗美援朝短篇小說-男女戰士相擁入眠
★ 抗美援朝英雄烈士故事全集
★ 5位中國近代革命烈士的故事
★ 抗美援朝五英雄故事
★ 10篇抗美援朝英雄故事及紅寶書閱讀心得體會
★ 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五次講話
★ 五位愛國名人經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