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陳福秋
[摘要]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教研活動是支撐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教研活動應緊密圍繞課堂教學改進,凸顯教師主體性、學生中心性、學習導向性。合肥市包河區以教學為中心,構建以學生為基礎、教師為基礎、課堂為主體、評價為導向、創新為關鍵的“一核五翼”教研機制,讓教研成果真正支撐起一線教學改進。
【關鍵詞】 聚焦教學;一核五翼;教研成果;融入課堂
包河區委、區政府提出建設全國一流的現代化教育區,進一步對接高質量均衡、內涵發展、人民滿意的要求,樹立“學生本位、課堂第一”的明確定位。區教研室在區教文局堅強領導下,貫徹“四個服務”指導思想,落實區委、區政府要求,認真踐行“學生本位、智慧教學、科學育人”理念,以課堂教學為抓手,優化區域教研機制,構建“以教學為中心、一個核心、五個翅膀”的教研工作體系,有效發揮教研支撐作用,把教研成果寫進課堂、寫在學生身上。
1. 以教學為中心:教學與研究以核心目標為導向
在課程改革迭代推進的背景下,課程教學是教育活動的中心,課程教學的研究與改進是寶核教研的中心工作。
大力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智慧課堂”。包河區教研室以課堂教學研究為切入點,打造“以學生為中心、智慧教學、科學育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智慧課堂”課堂教學文化。每年舉辦“以學生為中心的智慧課堂”教學競賽,以“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思政教育”、“全單位教學”等為年度主題,以賽促研、以訓促評,組織全員參與研、訓、評、賽,更新觀念,促進實踐,助力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提升。
聚焦熱點難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包河區教研室結合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和區域教研熱點難點,對日常教學管理、教學質量提升、作業設計與實施、“綠色評比”、校本課程設置與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勞動教育課程開放、幼兒語言學習等進行專題調研,積極參與中小學、幼兒園教研活動,對各教研室及中小學、幼兒園的教研工作進行有效指導,及時了解、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
深入基層,介入師生教研一線。包河區教研室積極深入教育教學一線聽課評課,指導教師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近年來,形成了深入基層六大模式:巡視調研模式、現場教研模式、兼職教學模式、跟蹤指導模式、專題培訓模式、巡視指導模式。在深入基層學校過程中,教研室和學科教研員注重“五個關注”:關注課堂、關注教研組、關注薄弱學科、關注畢業班、關注熱點問題;采取“五種形式”:公開聽課、座談交流、問卷調查、個別跟進、現場視察; 進行“五檢”:檢查課程表、檢查教研組、檢查備課筆記、檢查學生作業、檢查教學計劃;召開“四會”:學生座談會、教師座談會、校長及主任座談會、家長座談會。
二、強化“五翼”:教學與科研發揮支撐作用
1.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與研究助力學生成長
深入開展作業研究,助力“雙減”。在“五個管理”大局中,教研活動以作業管理為突破口,制定《包河區進一步提升作業研究質量的指導意見(試行)》,以作業管理質量提升帶動教學質量提升。在區域教研和校本教研中,通過開展“四個聚焦”教研——以學期作業單為重點的滾動教研、以單元作業總體設計為重點的專題教研、以作業實施與評價為重點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教研、以彈性作業和作業彈性要求落實為重點的綜合教研包河區教育信息網,提升作業管理質量,回暖課堂教學改善,服務學生成長。
深入分析學習狀況,助力個性化學習。在學科教研活動中,包河區學科教研組運用案例研究模式,加強學習狀況研究,對學生教學參與、課堂行為、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等多個維度進行記錄和分析,通過研究學生學習、分析教師教學,探索基于觀察證據和數據分析的學科研究。在教學質量檢測中,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答題情況,繪制學生知識技能地圖,編寫個性化教學設計,匯聚個性化學習資源,推送個性化作業練習等,建立發展量表,調節學生學習進度,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2.教師是基礎,教學研究支撐教師發展
包河區教研室深入探索構建區域教師“研修評”一體化專業發展機制,形成了閱讀推廣、競賽培養、項目牽引、名師指導、協同協同、學術引領、混合培養等多種教師培訓模式,促進教師發展。
閱讀推廣。全區堅持開展“書香校園”、“書香教師”系列閱讀活動,營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成功探索出包河區“三級聯動、教師五讀”教師閱讀機制。區教體局、學校向校長和教師推薦共同閱讀的圖書,提供閱讀書目,定期舉辦教師閱讀表演、讀書與“道”研討、論壇交流等活動。堅持開展中小學教師“美文朗誦會”和“書香包河經典朗誦會”比賽,引導教師關注經典、靜心閱讀。教師閱讀涵蓋紙質、電子、音像等多種載體,靈活采用教師自讀、教研組共讀、網絡閱讀、教研影視欣賞、全員美讀展示“五讀”形式。 初中語文“經典誦讀”、小學英語“繪本閱讀”、美術“教師一起讀”等學科項目成為學科閱讀活動品牌,增強了教師文化底蘊,培養了教師終身閱讀習慣,提升了廣大教師的教育智慧,促進教師“閱讀與教學”共同成長。
以賽代練。區教研室采取“以賽代練,賽前、賽中、賽后全面推進”的策略,堅持每年組織一次全員參與、全員參與的課堂教學評課活動。賽前,提倡并堅持把課文評課作為各校、各學科教研組全體骨干教師學習教材、閱讀課程標準、研究教法、學法的深入教研活動和培訓教師課堂教學技能的培訓會;賽中,各教師競賽課在全校或全區展示,校級、區級競賽課作為案例,開展現場觀摩研討培訓;賽后,各參賽教師、觀摩教師及時總結反思,撰寫反思性教學設計和教學小結。 “課前、課中、課后全面推進”,不僅錘煉了參與教師的能力,提高了學科教研組教師解讀教材、設計教學的水平,而且營造了合作、互助、和諧的濃厚教研氛圍。
項目驅動。區教研室在項目研究中,經常運用行動研究,緊密聯系教育教學實際,認真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使教師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積極營造“每校一項目、人人參與”的氛圍,不斷提高研究質量,促進教師發展。良好的教育研究機制和運行管理,使全區涌現出一大批熱愛研究、專家型、研究型教師,認真落實“把教研成果寫進課堂、寫在學生身上”的工作要求。
協作共進。為促進區域內師資隊伍均衡發展、共同進步,區教研室利用教育集團與校區聯盟、幼兒教育輔導網、鄰校教研和教研協作組等平臺,加強中小學教學管理、教學研究、教師培訓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成功探索出包河區立體化、多層次、跨階段、跨學科的“協作教研”模式。通過不同層次的協作教研,加強了學校、學科、教師之間的學習、研討和交流,實現了教育理念、資源、方法、成果的共享。
學術引領。區教研室積極支持、協助各級學術團體開展學術研究活動,充分發揮學術團體職能作用。積極承辦全國中小學優質學習現場會、全國兒童哲學與學校改革論壇,主動承辦省市教科院、各學科專業委員會的學科教學研討會,經常舉辦包河區學科學術節、學術論壇等,通過學術研究活動有效引導教師專業發展向更高層次發展。
3.課堂為重,教學研究支撐教學實踐
面向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包河區主動調整教研工作指導思想,由指導性轉向引領性,由以安排、檢查、評估為主轉向以調查、指導、協調為主,通過教研機制轉變支撐教學實踐。
駐校負責、課題跟班。包河區把民主對話、分享交流、教師參與、深度互動的機制引入教研室,在教研室率先建立“駐校負責、課題跟班”工作機制,立足學校具體教學場景,立足學校真實教學場景,教研活動扎根、服務校本教研工作。駐校教研人員深入校內調研,與教研組跟蹤座談,在課堂上聽課評課,與駐校學校領導、師生一起探討解決教育教學困難和問題的方法,探索教學規律,總結推廣教育教學經驗。
檢查調研,反思改進。為重視和落實教學常規管理工作,區教研室堅持定期深入學校教學常規管理檢查調研。教學檢查調研結合不同主題,分類施策,有的放矢:“全員問診”檢查重在全員全覆蓋、全員診斷,“加強管理、提升質量”檢查強調各項教學常規落實情況,檢查學校精細化管理措施,“九年級畢業班”檢查調研重在備課管理和持續指導,“小學教學常規”檢查重點關注學校辦學規范化、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專題調研”專項檢查形式靈活,強調對某一或若干個學科開展情況的分析和助力。檢查調研組堅持發現問題、探索經驗兩個基本工作思路,召開管理人員座談會、學科教研組座談會、學生代表座談會等“三次座談會”。 通過座談會、講座、跟進等渠道,收集可能影響學校教學管理、學科教學發展、教學質量提升的實際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形成問題清單和改進提醒單,并及時進行“回頭看”,督促問題整改落實,引導學校教學管理可持續發展。
形式豐富、先進深入。順應教育改革發展趨勢,區教研室不斷創新教研形式,堅持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區域教研、網絡教研、綜合教研、專題教研。區域教研為區域內學校和學科整體發展指明了方向。網絡教研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障礙,實現隨時隨地、人人教研。綜合教研突破學科界限,探索學科教學融合、專題研究項目、階段性研究融合。專題教研著眼于解決教師教學中的小問題,小而精,針對性強。在學科教研中,區教研室堅持“三個關注”,關注教材教法研究、關注學生學習研究、關注實際教學問題研究。 例如:結合教育部三部編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問題,深入研究教材解讀與教學方法,深入研究教材編寫理念、教材脈絡與體系、教學要求、教學評價等,深入研究單元教學、班級教學,在案例分析過程中,運用課堂觀察工具量表對教師教學過程進行分析,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4.以評價為導向,教學與研究支撐科學教育
教學評估直接影響學校教育教學實施的方向,直接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指向素質教育和科學教育的實施。
診斷現狀,強化成果應用。包河區主動首輪加入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根據反饋結果,全面實施質量提升工程。區教研室在合肥市推行綠色指標評價改革,基于區域大數據對學校教學質量現狀進行診斷分析,綜合考慮學業負擔、師生關系、發展潛力、管理行為等影響質量提升的因素,指導各校根據反饋結果進行針對性整改,落實“科學育人”各項舉措。
科學探索包河區教育信息網,建立區域常態。為指導全區義務教育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全面推進“五育人”融合,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和質量觀,推動全區中小學優質均衡、特色鮮明、可持續發展,包河區教研室于2021年底牽頭制定了《包河區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評估方案》,引導和鼓勵學校立足辦學條件,走多元化辦學道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方案強調“三個堅持”,即:堅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網校頭條,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強調過程與結果相統一、分類評價與總體評價相適應; 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尊重評估對象自主發展權利,對全區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后,設立專項獎、綜合獎,發掘和培育優秀學校管理經驗。
五、創新是關鍵,教學科研支撐素質發展
教研工作要與時俱進,堅持問題導向,服務教育教學改革發展。近年來,包河區教研室在區域課程與校本課程建設、跨年級銜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命題與考試研究、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研究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
我們重視課程建設與課程實施創新,結合學校和區域發展需求,形成了森林課堂、國學經典、學前過渡、快樂午餐閱讀、STEAM+、國際理解、生涯教育、“美學生”等多種區域課程模式,結合國家課程校本實施,實現“課程育人”校本化、多元化、個性化。
以“森林課堂”項目為例,全區聚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難點,挖掘區域自然和社會教育資源,引導中小學師生走進自然、走進社會,在自主、合作、體驗、探索中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存、共生共發展。實施過程中成立研發共同體,出版精品教材,形成行政推動、學科引領、項目推進、專家指導的實施策略。多學科融合、多元化實施,構建了“四位一體”的森林課堂實踐模式,形成了推動綜合實踐課程有效實施的具體策略。項目不僅取得了豐碩的教育科研成果,產生了廣泛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深遠的社會影響,榮獲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各學科(項目)校本課程建設成果豐碩,學校“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教育實踐活動、初中地理“開放課堂、活動教育、綠色發展”校本課程、小學語文“有聲素養教學”等校本課程分別榮獲國家級二等獎、省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重視經驗提煉和成果創新。各學科教研人員善于發現典型經驗,采取針對性、實效性措施,引導學校和教師提煉、整合、提升零散經驗,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教學模式和成果。包河“和美云課堂”已成為全區線上教育教學資源中心,20余名教研人員、30余名特聘教師、近500名骨干教師組成研發共同體,開發鞏固拓展、中考復習、日常練習、心理健康等課程2400余門,為線上教學質量保駕護航。全區各學校也在積極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研新路徑。如合肥一中包河分校依托本部優質資源,創新探索“雙師課堂”,教學活動同步互動、教學資源同步共享、教學管理同步溝通,探索出集團化辦學下的教研新模式。 如小學語文形成了“五階段六研究”的案例研究模式,初中生物形成了“數字化實驗建模教學”模式,指導青年路小學形成了“網絡化教研備課模式”。
3.寫作進課堂:教學與研究確立明確導向
2021年秋季,包河區為高中各學科聘任了專職教研人員,2022年末新聘任學前教育教研人員12名,全區基礎教育四個階段各學科人員配備齊全,教研人員隊伍建設有力支撐了教研工作穩步開展。2022年秋季,包河區中小學書記、校長全部回到課堂教學第一線,校長帶頭教學,當上首席教師,樹立“課堂第一、學生第一”的鮮明定位。2023年秋季,全區將舉辦四項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系列專題展覽、專項推介活動,加強成果在各校的應用和輻射……
在包河區,教研工作最美生態,就是讓教研成果真正改善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質量,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本文刊登于《教育文匯》雜志2023年第9期,版權所有,詳情請見雜志社。投稿郵箱:(本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費用,亦不委托任何組織、個人、機構代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