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我所愛,愛我所學”
沒有太多休息時間,我們就到達了大慶油田工程建設培訓中心。 雖然外面下著大雨,但劉永清老師已經穿著大紅色的工作服,笑容滿面地在油田焊接實驗室門口等著我們。
跟我們打招呼后,劉老師首先帶我們參觀了他的實驗室。 除了焊接工藝方面的一些優秀作品外,我們還了解了焊接領域的國內外重大賽事。 在掛滿獎杯和獎牌的墻前,我們不禁感嘆大慶油田的電焊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如此高的水平。
在一片贊揚聲中,我們結束了對實驗室的參觀,開始了正式的采訪。 劉永清老師是大慶人,他的父母在這里的油田系統工作。 他本人是大慶油田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培訓中心技能教師、電焊技能專家、集團公司“金牌教練”。 先后榮獲“大慶石油管理局技術專家”、“大慶石油管理局優秀員工”、“黑龍江省技術專家”等榮譽稱號,可以說是“掌握硬核技術的“大專家”。談到目前的日常工作,劉先生告訴我們,他是一名工程師,負責采油站的前期建設,之后就會交給其他人。工人進行運維,然后進行下一站的建設。
事實上,劉老師一開始并沒有選擇油田焊接。 由于對機械的興趣,他最初想學習如何修理汽車。 但由于報考中專時的種種原因,他被分配到了大慶石油建設技工學校。 但劉老師還是很認真的學習技能。 他父親那一代人相信,掌握一門手藝后,就可以謀生于世。 劉先生懷著“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的決心,不斷提高自己的焊接技術。 “當時更多的是一種愛好。”劉老師說。 “那時我們常說的是,‘學我所愛,愛我所學。’”劉老師至今仍懷念父輩的愛。 一代人樸素的工作理念和風格。 那時候,聽到“鋼鐵俠精神”的宣揚,他還是會感動的。 但他逐漸發現,過去和現在,很多人的求職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過去,人們還是會‘熱愛本職、創業、踏實、敬業’,人們仍然有一種求知若渴的精神。”奉獻精神,但現在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想要錢。”
談起往事和初入職場后的心路歷程,劉老師感到幸運和感慨。 剛參加工作時,他差點錯過了焊接技術崗位。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車間主任問我,你想成為一名鉚工嗎?我在技校的時候,我的焊接技術在班里是很優秀的。剛分配到那里的時候,我還年輕,有活力。” ,所以我感覺不一樣,當他說我還想學焊接時,我就說我感覺我喜歡這個東西。” 導演支持他的選擇,他堅持道:“不然你今天可能不會采訪我。” 劉老師笑了。 告訴我們吧。
帶著愛和動力,劉老師將繼續追求卓越。 27歲那年,劉老師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考試成績。 這是一場技術焊接比賽,劉老師自己都感到“有些意外”。 他工作的工廠里參加比賽的人很少,因為比賽非常困難。 剛接觸時,他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比較初級的人,但經過半年的訓練大慶石油管理局技工學校,劉老師感受到了進步的感覺,“尤其是最后代表石油部參加比賽時,我已選擇。 我當時感覺非常興奮。”
27歲就取得成績,對于當時還很年輕的劉永慶老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勵。 如今,焊接比賽也非常重要。 劉老師現在充分肯定了下一代年輕人的能力。 他接觸到了一個叫王的年輕人,對他印象深刻。 “給人一種很踏實的感覺,可以讓人平靜下來。” 劉老師說,這個年輕人非常喜歡焊接,至今仍堅持在焊接第一線。 去年,他還入圍中國十大工匠30強。 然而,這樣的年輕人數量正在逐年減少,這也是很多國企遇到的共同問題。 “現在這是全國范圍內、國企里的普遍現象,廣州、深圳打工的人招不到人,都是一樣的。”
劉老師除了回顧自己學習、取得成績時的心境外,還回憶了學習、工作期間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細節。 有一次,他到山西一個小縣城打工。 那里的條件非常惡劣,他不得不開著敞篷車長途跋涉去上班。 有時候吃飯的時候,因為我們是在野外,所以直接從車站帶來食物,自己在現場用盆吃。 吃飯的時候需要時刻觀察周圍的環境。 只要有小旋風把沙子吹過來,你就得趕緊把盆子拉過來,不然飯就吃不著了。
“這種工礦企業的建設,有很多話可講,因為我參與了很多重點工程,所以也看到了很多,包括死亡。” 回憶過程中,劉老師平靜的話語讓我們心里一暖。 震驚。 “說實話,因為當時施工現場不規范,大家都在趕工期,為了保證工期,現場也涉及到安全……但很不完善。”
或許正是因為焊接行業極其辛苦和危險,劉老師和同事們一起玩樂、玩樂的時光才顯得更加珍貴。 下地干活的時候,沒有電子設備,所以大家晚上都會“放手”,天南地北地聊天。 其他時候,一種重要的娛樂方式就是去村里唱卡拉 OK 唱歌。 晚上吃完晚飯,他們就去唱歌。 “我沒有其他愛好,甚至連電視都沒有(當時)。”
“只有存夠錢才能回家。”
告別了劉老師,我們來到了酒店附近的石油社區。 大慶已經七點多了,天還大亮,小區里還是很熱鬧。 院子里有阿姨和孩子們在玩耍,有三兩個老人坐在樹下納涼,還可以看到一些在廣場上跳舞的人。 我們和旁邊的一位老太太聊天。 我們驚喜地發現,這位老太太的丈夫是一名油田工人。 1993年當兵,來到油田系統工作。 當我們問及大慶的生活條件時,她說其實她覺得大慶的條件不是特別好。 與我們的認知相反,她從來沒有覺得大慶的生活條件比哈爾濱好,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她覺得這樣的宣傳可能是出于吸引人才的考慮。 “(大慶)一直缺乏人才,有人才就有發展。”
老太太說,大慶現在“石油枯竭”,地下已經沒有多少石油了,所以沿途的磕頭機越來越密,不然很難開采石油。 她還對油田工人的待遇和養老金問題表示不滿。 “當時開采石油主要是看大慶人多好,但是工資……”奶奶回答,當時開采石油確實是在做貢獻。 工人的報酬不會因為石油產量的增加而增加太多,而且增幅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她認為,因為石油生產效率比以前差了,領導發現發展前景不太好,所以不太重視。 他們目前的油田工人養老金“每個月只能拿到2200元,工資也不好”。
隨著聊天的進行,老太太給我們講了一些她自己的故事。 其實她的娘家在重慶,只是因為愛人的工作,才跟她定居在這里。 “我的妻子是一名軍人,參軍后轉行來到了這里。”老太太說。 “我們結婚的時候,他不能住在東北大慶石油管理局技工學校,我住在重慶。時間久了,我們就會分居、離婚。所以為了家人,我只好從重慶來到這里。” ”。
剛來的時候,奶奶吃住不習慣,就跑回大慶,后來又回到了大慶。 當我們談到現在要不要回重慶探親時,奶奶說她會回去,哪怕要花很多錢。 “我曾于1998年、2006年、2010年、2012年和2016年回過國。” 奶奶回到重慶很不容易。 由于每月退休工資只有2200元,奶奶和愛人必須“辛苦幾年”才能回家。 她坦言,回家后一定要存錢。 “只有存夠錢了,你才能回去。”
像奶奶一樣從外地過來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大多是參軍轉行后過來的。 奶奶住的“夕陽紅”走廊里住滿了1993年分配房子時搬到這里的老家庭。或許是因為他們都在石油行業工作,又或許是因為和鄰居接觸比較方便。雖然身在異國他鄉,但這條樓道里的居民之間關系卻很融洽。 “現在我們鄰居一年一度聚一次了。”奶奶笑著說。 “這就像你父母那一代。 我們,你的家人和他們的家人,一起出去吃飯。”
“回到家鄉(重慶)我感到很開心。但我的經濟能力還有限,所以我只能每隔四五年回一次。” 老太太最后告訴我們:“所以我建議你們不要離家太遠,我現在感覺不到。” 在重慶家鄉的土地上生活了三十年,老婦人說:“我親吻那片土地。” 然而,在大慶石油小區的這條走廊里,瑣碎生活中體現出來的鄰里情誼,也能成為治愈老太思鄉之情的一劑良藥。
會員意見
顧躍成
大多數東北城市其實給人一種類似的感覺,那就是空虛感。 以哈爾濱、長春為例。 在這些城市中,尤其是大慶。 因此,有人可能會說,大慶不像中國,而像加拿大。 但大慶畢竟有自己的風格。 它更像是中國二線城市新區的組合。 在明顯太寬、兩個方向有六車道甚至八車道的道路上,只能看到寥寥無幾的行人和車輛。 地區和房屋之間有荒地。 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很快在這一天對大慶建立了良好的印象。 這不僅是因為大慶人引以為傲的國家衛生城市,還因為大慶那些平和而溫暖的個體,那些劉永清他們,還有那些老太太。
毛子琪
今天下午,我們在國家焊接大師劉永慶的帶領下參觀了中石油國際焊工培訓中心實驗室。 當我驚訝于滿墻排列的獎杯和證書后,我才真正意識到大國工匠不僅僅是一個口號。 當劉老師向我們介紹他的心路歷程和工作經歷時,我真正體會到了工匠精神的意義。 石油工業這樣一個大行業的競爭,不僅是資源和規模的競爭,更是每一根鋼管、每一個焊件的競爭。 從劉老師那里我們了解到,我們的焊接技術足以與美國、德國競爭,技術出口和援助也快速增長。 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我們的訪問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