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內容包括最終設計的構思,以及設計過程的探索。我的學校加州藝術學院鼓勵我們探索不同的設計方法,因此分享的內容更側重于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另外,我做過的很多項目與食品設計類似,所以我也想與大家分享我對食品設計的理解。
1. 什么是食品設計?
1. 概念
有位美食大師曾說過:“你應該用設計來體現食物的特質,而不是烹飪。”設計是人與環境、人與科技的互動,當你把物象聚焦在食物上,把環境場景聚焦在文化上,這就是美食設計要研究的方向。
2.工業設計與食品設計
食品設計這個概念很廣泛網校頭條,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應該說是不同學科的設計師利用食品去研究解決方案,并進行不同的設計。就拿工業設計來說,設計師在工業設計中的方法、功能、技術、人機工程、美學等加點韻味,這就是食品設計。
工業設計和食品設計
3.人性化設計、食品設計、思辨設計……
我們討論設計思維的時候,會假設是以人為本的設計。但我覺得在設計領域,并不是所有的設計都是以人為本的,也并不是所有以人為本的設計都是最好的。以人為本的設計是為了解決一些商業問題,比如用人為本設計出來的外賣系統、外賣盒,雖然很方便,但代價就是我們的健康和環境污染。這些都是以人為本設計的負面效應,所以我想探索一下,關注食物而不是解決問題,到底能實現什么樣的設計。
2.我的畢業設計
1. 研究
在設計之前,首先要明白存在什么樣的問題。這也是我在做畢業設計和在加州藝術學院學習時體會到的一個很重要的點。我過去做的很多設計項目,都有非常明確的目標要實現或者問題要解決,針對這些你就可以做用戶研究。
加州藝術學院非常鼓勵你找到自己的研究方法,通過你的研究發現那些還沒有被提出或被認真對待的問題。通過研究,我鎖定了我想研究的問題——現代工業食品生產體系是什么樣的,它的優點和缺點是什么。
工業化農業系統的影響和整個系統的循環
丨工業化農業體系引發的問題丨
首先,工業化農業體系和高消費主義以及資本運作息息相關,它的出現是為了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式生產大量的食物。一方面它確實養活了更多的人,但另一方面也帶來很多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工業化農業體系不可持續的養殖方式,比如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另一個問題就是畜牧業,很多動物都是在工廠里飼養的,這種養殖方式可能不人道,還會使用抗生素。最后食物被人吃掉,我們很難判斷這些食物是否對我們的身體有影響。
其次加州藝術學院,從人類的角度來說,我們越來越習慣工業加工食品,忘記了什么是天然健康食品。暴飲暴食、肥胖和疾病也是工業加工食品帶來的最主要問題。過度生產和過度包裝也導致了大量資源的浪費。
最后,從食物本身的角度來說,將食物做成立方體的形狀,比如將液體放在不同的盒子里,顯得單調無趣。食物造型設計也有很多值得探討的空間。
不同的解決方案
很多人在尋找不同的方法來改善這些問題,或通過材料創新,或通過生產和分配方式,或以食物為媒介講述文化和歷史故事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食物,或重新設計飲食體驗,為人們重新認識食物提供不同的視角,減少食品工業生產中產生的浪費。
1. 原材料創新
01.未來的香腸
有位設計師設計了一個未來的香腸項目,以蛋白質和肉類為主。香腸在我們的認知里是高度加工的食品,代表著不健康。這位設計師用未來的食材和大量的蔬菜,和廚師們一起設計了一個未來的香腸項目。未來我們吃香腸的飲食結構會不一樣,香腸也可以代表健康。
02. 未來的肉丸
另外一個項目是肉丸的設計,設計師選取了一些未來我們可能會吃的食物作為食材,比如昆蟲、海藻、3D打印食材等等,將這些食材做成肉丸。
b. 生產過程及分銷方式
01. 種植食物
生產過程和分配方式決定了食物的不同形態和食物的影響。此例是一個概念性的3D打印項目。設計師設想打印一種生長食物,類似小面包或餅干,里面有一些微生物和菌類種子。打印之后會長出一些新鮮的蔬菜和蘑菇。設計師倡導一種與自然結合、更健康的飲食方式。
02. 城市農業
配送方式是食品加工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目前的工業化農業體系集中在少數幾個地方進行種植生產,然后大批量地運輸到不同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環境污染和高度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是不可避免的。針對這些問題,有人提出生產是否可以更加分散化,比如越來越流行的城市農業,讓不同社區的居民在住宅區的屋頂花園種植自己需要的食物。此外,也有人正在研究利用機器人在城市附近種植食物。
c. 文化、故事和歷史
01. 彩色豆腐皮
這個例子是一位中國設計師在國美任教時設計的項目,是與一家時尚品牌合作的與豆腐皮相關的設計。該時尚品牌想用天然材料來染色衣服,于是他們做了一個快閃項目,邀請了一位師傅在店外教人如何制作豆腐皮。當時這個項目用了一些不同的天然材料來染色豆腐皮,呼應了品牌的設計理念,同時也展示了一個食品的制作過程,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豆制品。
02.食品碳足跡設計
這個項目是我做的,不是食用項目,但是跟食物有關。有些地方,我們討論食物,首先想到的不是安全,而是環境影響。畜牧業中的動物會排放很多二氧化碳,但是很多人對二氧化碳排放一無所知,他們更關注汽車等其他排放。
在這個項目中,我們制作了幾個盒子,里面裝著不同的食材,每個盒子的重量不同,代表著碳排放量。下面右圖是亞洲藝術博物館里陳列的一個巨大的秤,秤的右邊是兩盎司的牛肉,另一邊是蔬菜、水果、意大利面等的方塊。很明顯,一小口牛肉的碳排放量可以通過大量的蔬菜和水果來平衡。我想通過這種方式讓人們在游戲過程中了解到我們吃的食物和環境息息相關,從而思考未來的飲食結構。
d.飲食體驗設計
01.晚宴社交設計
最后一個也是大多數人最感興趣的點,也是討論最多的餐飲體驗設計。這個項目是荷蘭一位非常著名的設計師設計的晚餐,他想通過這樣的晚餐讓公司的員工有更好的互動和交流。他感興趣的是如何把人與食物聯系起來,設計基于食物的文化和社會體驗。
這家公司階級文化非常明顯,所以日本的小吃攤用布簾遮住人們。設計師希望通過遮蓋衣服來消除階級差異,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還有一點是,盤子被分成兩半,每人有兩份相同的食物,鼓勵他們與對面的人交換食物,開始聊天,開始社交。
02. 代餐飲料
另外一個項目是代餐飲料的設計,相當于改變了吃飯的體驗,作為一頓飯,你不需要吃任何東西,直接喝就可以了。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這樣的代餐食品,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有趣方向。未來的食物還會是我們熟悉的食物嗎?
2.肉體幻想——
我的畢業設計也涵蓋了這四個不同的設計方向,但主要集中在對原材料和生產方式的思考上。這個項目花了一年時間,四個學期的研究時間和三個學期的設計時間。正如你所看到的,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在探索和研究設計主題上,而實際設計的時間可能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多。我的畢業設計研究的是如何在現有工業生產模式的約束下設計未來的食物。
1. 微畢業設計
在做畢業設計之前,我們有一個安排,一兩周做一個微畢業設計,也要問一個問題,選擇一個設計內容和方向,當時我選的方向是午餐肉罐頭。
午餐肉口感偏咸,不健康,所以我就想把它設計得更健康、口味清淡一些。當時我還是以工業設計的思維去設計,生產方式基本決定了設計會有很多局限性。我們學校非常鼓勵你想到什么就馬上去做,雖然最后做的并不是你想要的,但是通過實踐可以進一步明白自己想要探索什么問題。我想要探索的問題就是改變食品生產過程的設計,所以我就把目光投向了肉類,想利用肉類的范疇去解決一些畜牧業出現的問題。
2. 糧食自給
未來我們或許會擁有一個更加自給自足、非工業化的家庭生活環境,我們可以在那里生產我們所需的食物。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可以重新設計和重新定義食物的形狀和互動。
丨技術基礎丨
有科學技術依據,現在很多人都在研究人造肉,有設計師提出,未來肉會像我們酸奶啤酒一樣,在工廠里生產,不用任何動物,就可以生產人造肉,這樣可以改善很多問題。再進一步想,這個東西可以成為每個家庭都能擁有的機器。
丨可能的未來丨
未來會發生什么樣的轉變?舉幾個例子。比如,自主農業讓你在家里就能獲得所需的食物。你知道你的食物來自哪里,吃什么,衛生和安全也由你掌控。未來,動物只是動物,而不是食物,帶血的肉將被人工蛋白質機器制造的清潔蛋白質食物所取代。我們現在去大型超市買食物,但未來我們可能會在家里種植食物。
此外,未來的食物將不再按照其來源進行分類,例如牛肉、豬肉和雞肉,而是根據其口味進行分類,例如柔軟、可涂抹的質地如醬汁,還是有嚼勁的牛排等。
丨家庭溫室丨
我設計了一個家庭溫室,人們可以在那里種植自己的蔬菜和水果,并利用這些作物作為燃料,幫助合成蛋白質類食物。同時,這里還有一個地方可以種植不同類型的蛋白質肉。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將被回收,變成一些有機肥料,再循環回溫室,幫助種植更多的作物。
其中就有一個可以生產蛋白質食品的蛋白質編織機,它能制作什么樣的食物呢?
a. Sauce 的設計過程
首先是氣球醬,它是一種水果。織工把一些營養氣體放進去,它一點點發酵生長,最后長成水果的形狀。里面的部分可以吃,外殼則降解,通過濕垃圾回歸土壤。
至于怎么吃加州藝術學院,你可以直接把它擠在面包上,或者涂成醬。
01. 畫出味道
首先,我做了一些不同的實驗,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我做的嗅覺實驗。我讓人們聞兩種不同的氣味,然后讓他們畫出這種氣味是什么樣的。
兩個口味分別是姜味和煙熏味,從下圖可以看到,上半部分以黃色和綠色居多,在味道和食物的韻律中感受到了植物元素,比如一些小刺。
另一種味道是煙熏。從下圖中可以看到,他們使用了大量深色,例如黑色和棕色,并描繪出了粗糙的紋理和質感。
這個實驗說明,人的視覺認知和味覺是直接相關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因此,在設計中可以利用視覺元素來告訴人們產品是什么樣子的、如何使用。如果食物的外觀可以重新定義,那么食物是否也能傳遞味覺信息呢?
02. 味覺實驗
第二輪實驗是品嘗實驗,我制作了一些抽象視覺元素的詞典,看看他們能畫出或組合出什么樣的東西。
下面圖片是食物,第一排是花生醬,飽滿圓潤,第二排是加了蔥的奶油芝士,看得出有節奏的打發和顆粒感,第三排是草莓味的奶油芝士,大家都提到了幸福、柔軟、溫暖、甜蜜的感覺。
當時,有人用我提供的視覺詞典做了一個謎題。
b. 設計
01.3D建模軟件
基于以上研究和觀察,我利用3D軟件做了一些造型嘗試。很多人用黃色和綠色來形容上文提到的姜味,我則用相應的顏色和形狀來表達節奏感。但3D軟件在造型過程中采用的是幾何造型,限制了我的造型想象力,最終我放棄了這種方法。
02.手繪
然后我手工重新繪制了一些紋理和構圖。
03.三維建模
我提供了三種不同質地的涂抹醬。我們這里有一種很常見的早餐,叫做百吉餅卷。人們會買一盒奶油奶酪,用刀子舀出來,涂抹在面包上,然后夾在一起。
我想測試一下除了這種傳統吃法之外,人們還有哪些吃法,所以我請大家嘗試不同的吃法。下圖中,你可以看到很多人選擇用裱花袋直接擠在面包上。這種吃法和原包裝提供的方式不一樣,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做一種像水果一樣摘下來就可以吃的食物,摘下來之后可以直接涂在面包上。
后來做了一些模型,過程中嘗試了很多材質,顏色,最后做出了一些造型來體現食物設計的概念。
下圖中,第一個是草莓味,第二個是檸檬姜味,第三個是花生醬味。不同的質感和形狀反映出里面的食物是什么樣的。還有一點,就是醬汁擠出來時,口部的厚度也是不一樣的。花生醬比較厚,所以口部會大一點。這也是設計中常見的手法,用視覺語言來傳達食物的信息。
另一個有趣的設計是,我們現在用包裝上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來判斷食物何時變質,但對于香蕉這樣的食物,人們可以通過直接觀察食物的表皮來判斷食物的好壞。人工生產的食物也有一層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的表皮,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直接觀察來判斷食物是否可以食用。
c. 肉的編譯設計過程
3D打印未來肯定會用于生產食物。我對3D打印的理解就像編織的過程。肉也有嚼勁和嫩滑的口感,就像編織的緊密程度,有梳理和密度。所以我設計了一個肉編織機,一圈一圈地擠出細胞來編織肉。底層的肉質鮮嫩,頂層的肉質像風干肉一樣香脆有嚼勁。成熟后,可以直接拉出來烹飪。
以下是我在探索該過程時嘗試過的不同材料。
另一個思考方向是如何通過改變形狀來改變吃肉的體驗。肉通常很大,但如果是小籠包這樣的食物,肉就比較小。我想知道是否也可以將肉做成一口大小,以提供更精致的食用體驗。吃小籠包時,通常先咬一口,然后慢慢吃完。
下圖展示了不同的造型探索。
最后設計出不同的形狀,可以拿在手里,也可以直接舔,也可以聞,還可以一點一點吃,再加上不同的調料,每一口都是不一樣的口感。
3. 食物擺盤
另外,我還思考了基于食物的文化,比如菜品如何擺盤,餐具如何設計等等。這是比較小的部分,但也是食物設計很有意思的一部分。不同的食物或食材,有不同的進食文化和就餐方式。在我設計的食物中,很多場景都是直接用手進食,不用刀叉等工具,只用盤子。
結論
這個食品設計項目想要探索我們對肉類的看法、可持續地生產和使用肉類的方式。
上圖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者的名言:“我們永遠不會停止吃動物。如果你能更有意識地吃肉,而不是以工業化的方式飼養,這對每個人都有好處。”我的設計就是探索這樣的問題,未來有什么樣的食物種植可能性,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來生產肉類以及如何食用。這是一個讓大家討論細胞農業生產技術會帶來什么問題或新機遇的機會。
其實過程中也經歷過很多失敗,因為是畢業設計,所以有更多機會去嘗試,最重要的不是最終成品,而是探索的過程,這個跟商業設計也不同,畢業設計可以展現更多自己。
※PS:以上所有圖片及內容均來自TUTU老師,版權歸TUTU老師所有
只需長按下方二維碼
向世界展示你的想法
- 結尾 -
知乎:一沙君
豆瓣:伊莎君
B站:伊沙郡
小紅書:伊莎君
微博:藝莎國際創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