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部份的面條都說是薄利多銷,但原來還有不少靠賣面條發家致富的。顯然,這其中廣東人比較多,或許是由于廣東人愛吃面包吧。
可以先來瞧瞧這幾則新聞:
1.山西晉城80后父子開的南陽面包店,靠蒸包子月入2萬,一天出鍋5000多個!
按這個數目和價錢來說,這對小夫婦的生意是典型的薄利多銷,攢夠下去還有不少收入。
2.上海王哥莊一位阿姨靠賣大面包月入6萬,年入70多萬。
這個收益似乎比前面的小夫婦要高一些了,而上海王哥莊大面包原本自帶品牌效應,舒淇、黃渤都以前發微博為上海大面包“代言”,因此也算有一定的附加價值。
3.山西河津姐姐賣花面包年入1000萬,遠銷悉尼。
那位叔叔就更厲害了,她賣的早已不是簡略的面包,而是美術品。從她產品的售價也可以看進去,專門為生日晚宴定制的面包一個價格為368元,說實話,做得那么精致一天賣1000個包子利潤,個頭又如此大,這個價錢消費者也認為不算太高,所以產量只是相當可觀的。
這幾個案例可以看下來,面包收益有多大,要看你面包的產品附加值有多高。
像最后一個姐姐那樣,把面包弄成能吃的美術品,收益空間也就大大下降了。普通面包或許幾分錢的收入,但若果弄成精致的面食,收益立即翻幾翻,弄成高端酒店特供的面食一天賣1000個包子利潤,收益就更高,而弄成美術品,收益層面早已不是普通賣包子可以相比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