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生源方面不占優勢,但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城郊中學(以下簡稱“城郊中學”)通過“新機制、新課堂、新德育、新課題、新關系”等改革創新,探索出了一條高中教育方式“五維”轉型路徑。
新機制激活教師 以奮斗者為本“三駕馬車”
在城郊中學,激活教師內在激勵的途徑主要有三條:一是績效工資改革;二是崗位工資改革;三是全員聘任制改革。
為構建合理、競爭、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城郊中學將績效工資分為70%基本績效和30%激勵績效,并重點對30%激勵績效如何分配做出了詳細規定。
據城郊中學工會主席高哲介紹,城郊中學績效工資考核的原則是多勞多得、優質多付、優先考慮一線教師和優秀教師。教師績效工資由五部分組成:一是教學日常工作積分,二是各類先進獎勵積分,三是領導干部考核積分,四是教學責任事故積分,五是請假等特殊事項說明。
城郊中學在績效工資改革基礎上,推進人事崗位設置與管理改革,實行崗位工資改革,實現崗位與合同相結合、員工可上可下、可進可出、可進可出的靈活用工機制。學校每月拿出5萬元,按崗位進行收入再分配。學校崗位一般分為一線重點崗位、一線普通崗位、行政崗位。
“雖然都是高級教師,但關鍵一線崗位和普通一線崗位的工資待遇是不一樣的?!备哒苷f,“關鍵一線崗位的專業技術工資提高了兩個檔次,普通一線崗位的專業技術工資提高了一個檔次。只要是一線教師,工資就漲。不同崗位工資不同;崗位變,工資也變?!边@種以崗位定工資、由身份管理走向崗位管理的分配機制,有效激活了教師的內在動力。
在城郊中學,全體教職員工的聘任從來都不是走形式,2017年學校聘任了24名教師,2019年聘任了36名教師。數十人的聘任之所以還算順利,是因為聘任的依據是個人量化考核分數。根據《教職員工量化考核方案》,教師個人分數涉及日常工作合格環節,能體現工作質量和數量。另外,教師量化考核分數“日查、周結算、月簽”大荔城郊中學,由教師本人審核通過,反復檢查。
2017年是城郊中學全面開學的第一年。一位老教師向校長孫鐵龍表達了自己的困惑:“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你覺得不要人就可以開除嗎?”但后來,這位老教師主動申請了宿舍管理崗位。
每年的全員聘任網校哪個好,對每一位老師來說,都是一次教育和震撼。當然,全員聘任有“殘酷”的一面,也有溫暖的一面。比如,50歲以上的女教師、55歲以上的男教師,可以享受優先聘任的原則,一般不會被拒絕。年紀較大的教師,被鼓勵繼續工作在教學一線,其工作量減半算作全員工作量。
“三匹馬”為城郊中學深化課程改革奠定了堅實的隊伍和機制基礎。
新課堂喚醒學生,教學方式與內容的雙重革命
改革教學方式,以學生的視角重構課堂教學;改革教學內容大荔城郊中學,用課程標準全面指導課堂教學,這是城郊中學課堂改革的核心特征。
2017年課改伊始,城教中學就提出了“五步探究”教學模式,其流程為:案例指導-小組討論-展示交流-提問探究-現場測試。2019年,城教中學將“五步探究”教學模式與信息技術融合,打造智慧新課堂。
與很多實行課改學校的教學指南不同,城郊中學的教學指南上往往貼有二維碼,學生在自習時,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學習,這樣的教學指南已經成為“會說話”的資源書。
副校長閆建斌告訴記者:“以前老師只能通過查閱教學指南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現在有了大數據的支持,我們可以精準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癥下藥?!?/p>
“基于大數據的支持,對于準確率80%的知識點,我不用反復復述,通過演示、提問、跟進練習等方式就能解決。對于準確率較低的常見問題,我會組織學生協作學習,必要時給予適當指導。”高一數學老師張鵬娜說。
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當這些理念成為教師自覺的行為時,如何讓課堂研究更細、更精、更深入……城郊中學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新機制。
全校以教研組為單位成立9個評課小組,各小組由學科主任、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組成,要求每位教師每周評課5節,每個教室評課不少于3次。
評測組會根據班級普遍存在的問題制定評分標準,每周進行修訂,評測組成員不得少于5人,并根據評分標準對老師進行打分,并將每天的評分情況進行公開。
據楊偉民副校長介紹,每周一、三晚,各評估組以教研組形式進行教學反思,通常會選出三位優秀教師分享經驗,講解具體方法;要求三位存在問題的教師表達困惑,提出改進方法;最后由兩位教師和一位領導進行點評,每人發言時間不超過4分鐘。
每周二、四晚,由一位老師做示范課或公開課,由另一位老師講解。示范課講解老師所講的重點,并用課堂現象來說明。公開課講解所改進的方面,并用課堂現象來說明。最后由兩位老師和一位領導點評。每個人的發言時間不超過4分鐘。
活動結束時,不僅將對表現優秀的個人進行獎勵,還將對表現優秀的教研團體進行獎勵。
在孫鐵龍看來,“這個機制讓每一位教師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既是實踐者又是反思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創新者。備課、教學、反思、教研??、成果推廣,通過活動串聯起來,形成自我審視問題、實踐反思、集體研發創新的自動循環系統?!?/p>
不僅如此,郊區中學在改變課堂結構和流程的基礎上,結合高中教學實際,對各項科目進行了深入研究。
漢語教學團隊針對現代漢語閱讀1+X、單元整體設計、大作文指導與審閱修改、小作文臨場修改、名著介紹、口語交流、整理探究、全書閱讀等8種課型,研究確定了相應的教學策略。
八類語文課程只是城郊中學教學方式與內容重構的一個縮影。數學章節學習、英語自主學習、政治框架教學、歷史課程拓展、行走地理等等,各自有各自的操作系統和研究成果。但這些都以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為目標,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突出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推動學校教育模式的改革。
新德育照亮心靈,由重教導向重教學
點滴努力之外,城郊中學構建了“一五七八”德育模式。“一”即“卓越之歌”一個主題?!拔濉奔粗黝}班會、成長宣言、成長手冊、導師幫扶、活動體驗五大教育重點。“七”即閱讀、思考、討論、寫作、講講、做做、表揚七個教育環節。“八”即主題教育化、全員教育化、班會課程化、朗誦儀式化、書面反思化、活動體驗化、行為規范化、形式多元化八個顯著特點。
“宇宙永恒存在,而這個身體卻不會再存在……”10月15日凌晨5點50分,城郊中學一年級教學樓教室里,全體同學以莊嚴的姿態、洪亮的聲音,開啟了本月“尊重生命、學會獨立”的成長宣言。
在成教中學,每個學生手上都有一份學校制定的學生成長手冊。學生成長手冊的主要欄目包括成長宣言、我的收獲、我的感想、明天的目標、導師寄語等。學生每天都要填寫,導師每周都要審閱。這里的導師不僅僅指班主任,成教中學的每一位老師都是學生的成長導師。每個導師一般負責八九名學生,每周至少審閱兩次學生成長手冊,每兩周至少與學生談心一次。
高一14班余文欣在今年3月1日的《我的收獲》中寫道:“行走地理”活動需要外出,全班7人中選出5人,比賽形式是演講。我怯生生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不足,雖然贏得了熱烈的掌聲,但還是沒能入選。最后地理課代表放棄了機會,把位置讓給了我。謝謝她,也謝謝投票給我的同學們,我會努力的!
“每天宣讀成長宣言,每天填寫成長手冊,為學生的人生成長增添能量。”冷小勇副校長說。
《人生八寶盒》是教師帶領學生在“尊重生命,學會獨立”品德教育板塊進行的體驗式活動,活動目的是讓學生找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八件事,更清晰地認識自己。
這種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徹底告別說教?!皼]有刻骨銘心的生活體驗,就沒有鐫刻在心靈深處的教育?!崩湫∮抡f。
新課題開拓思維,師生在項目創新中發現自己
《行走地理》是城郊中學楊龍老師開設的一門創新課程,在此基礎上,楊龍發起成立了城郊中學地理研究會和休閑地理工作室。
“‘步行地理’即邊走邊學,但不是簡單的游學,而是一種帶著問題深入實踐的學習模式?!痹跅铨埧磥?,學生在步行中,可以運用地圖、現代科技(GPS、互聯網等)解決問題,從地理的視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運用科學研究的手段和方法解釋和解決遇到的問題,最終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行走地理”啟動后的第一個活動主題是“這個小鎮”——參觀大荔縣內部職能結構。本次活動以教師主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要求學生在考察過程中根據學習任務觀察現象、分析問題,對相關景觀進行文字記錄和拍照,并通過合作探索進行深入思考,完成相關任務。
本次活動之前,楊龍選取了城市區域內的多個功能區域作為調研對象,設計了商業之旅、湖光山色、產業骨架三個子主題。
在商業旅行主題環節,師生主要對縣域不同時期的商業區進行考察,并對考察任務進行細致的分析。例如,通過商業旅行,你認為商業區有哪些特點?哪些因素影響著商業區的興衰……
在與參加“行走地理”項目的學生交談中,記者深切感受到,“行走地理”項目有效地培養和激發了學生的學科實踐能力和學科學習興趣。
“‘行走地理’對我的性格影響很大,以前我很內向,但‘行走地理’活動期間,我必須和陌生人交談,現在我的性格外向多了。”二年級15班學生鄒波說。
“‘行走地理’活動期間,我們參觀了工業區,不僅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也讓我對地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另外,‘行走地理’也讓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更加融洽?!备叨?5班的黨一航說。
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更多城郊中學教師的職業生活開始延伸到課本、教室、校園之外,開啟了學科教學創新的大門,在收獲創新果實的過程中,教師們感受到了成長的快樂,體會到了職業的價值,發現了新的自我。
新型關系升華教育,“三級發展指導”改變學生命運
重視學生發展指導是高中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支點,對此,城郊中學建立了全體學生、部分學生、個別學生三級發展指導模式,尋找適合每個學生的成長路徑,真正成就每個學生。
城郊中學的學生多數來自農村,外語成績普遍較低,學習英語成為不少學生的大難題??紤]到選考日語科目的考生較少,學生的備考壓力相對較小。同時,日語中漢字較多,發音簡單,入門容易。城郊中學專門開設了日語教學班,動員英語成績較差的學生轉日語。2019年,經過短短7個多月的學習,4名原本升入大學無望的學生參加了高考,其中2人升入二級院校,2人升入一級院校。
“今年我們學校專門招聘了5名專業日語教師,進一步加強日語教學?!备毙iL閆建斌說,“目前,學校高三有1個日語班,高二有2個日語班,高一有1個日語班,全校有100多名學生選擇學習日語參加高考?!?/p>
周一晚七點,城郊中學各功能教室燈火通明,繪畫、合唱、書法、文學、舞蹈、管弦樂、電子琴等社團的學生們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各展所長,發揮各自的興趣和特長。
這些社團是城教中學對學生進行發展指導的重要載體,不僅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還拓寬了學生的升學渠道,近三年來已有200余名學生通過體育、藝術等專業考入本科院校。
在今年5月舉行的中華經典誦讀比賽中,學生們自主創新編排表演,將經典誦讀與音樂、舞蹈、戲劇、繪畫、書法等藝術元素巧妙結合,形式獨特新穎,呈現了一場新穎別致的文化藝術盛宴,受到參賽選手的一致好評。
師生關系是教育的核心,在成教中學,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輔導老師,每個輔導老師負責聯系和指導十來個學生,輔導老師不僅要經常和學生談話,還要審閱學生每周的心靈日記。
高二15班的楊逸婷去年被母親分配到北京工作一年。從小就沒離開過母親的楊逸婷心情很不好,情緒也很低落。她的輔導老師楊龍及時介入,關心她的生活,與她溝通,不僅幫助楊逸婷走出低落的情緒,還幫助她實現了人生成長的突破。“楊老師是我生命中的貴人,沒有他,我不會像今天這樣陽光燦爛?!睏钜萱酶嬖V記者。
春天,沙丘上擠滿了學生,躺著的、坐著的、走著的、跑著的、打滾著的……只見一群快樂的男生高聲喊著,把他們的校長從高高的沙嶺上扛下來,師生們歡呼雀躍,然后把他們的班主任團團圍住……
這是孫鐵龍對學校徒步歷程的描述,也是對一所城郊中學師生關系的體現。
徒步途中,一個跛腳的男孩走在班級最后,眼看就要落在后面了?!澳阍趺戳??”老師問?!拔业男硬缓夏_,腳上都起了水泡?!薄澳阋仍噯幔课覀冞€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如果我連這點小困難都克服不了,那我還算什么男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幕也可以說是城郊中學教育方式轉型成效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