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華的身份很特殊。 作為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建材學院”)黨委書記、社科研究員,他既是學校的舵手、領軍人物,又是科研帶頭人、科研帶頭人。創新探索者。 推動校地合作的“建材模型”、“建材行動”、“建材外觀”是他近年來最關注的內容,也是貫穿他教育工作者生涯的一條主軸。
令他欣慰的是,得益于學院全面校地合作改革,今年學校建筑工程、體育等專業就業形勢一如既往的火爆; 計算機、通信技術等專業的學生也收到了企業的“橄欖枝”; 校企合作訂單班的學生真正實現了“畢業即就業”。 此外,還有很多同學正在為自己的創業夢想而努力。 青春與活力,奮斗與拼搏,自由涌動。
每一個生動的就業故事都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改革寫下了生動的注腳。 當前,“智能制造”浪潮來臨,對行業一線工人提出了更高的技術技能要求。 像丁志華這樣的“探路者”,將以探索精神、創新態度,引領職業學校的“大船”駛向更廣闊的星海。
破冰:把準職業教育“脈搏”
讓我們回到2015年10月。
當時,丁志華從秦皇島市委辦公廳調到同市建材學院工作,這意味著他的角色將從公務員轉變為教育工作者。 校園里安靜天真的生活讓他感到很舒服,但當新鮮感過去后,他面臨著“從哪里開始研究?”的現實問題。
丁志華坦言,一開始的競爭太激烈,以至于他不知道如何為自己的研究工作找到正確的方向。 他曾為此迷茫、徘徊過,但他從未想過放棄或退縮。 突然,丁志華想到,自己當公務員的時候,特別關心秦國大學的作用問題。 在他看來,大學實力雄厚、服務當地的意愿強烈,當地企事業單位對大學服務也有客觀需求和強烈期望。 不過,目前各方的合作成果并不十分理想。 那么,采取什么具體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就成了他關注的焦點。
丁志華的研究正好擊中了職業教育的“痛點”。 一方面,職業教育常常被認為“低等”,長期以來沒有受到重視。 但另一方面,企業對實用崗位和高層次技術人才的渴望也清晰可見。 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共同點出了職業教育“學什么”與“用什么”脫節的關鍵問題。
話題從“舊”突破,從“新”開始。 丁志華逐漸認識到,要辦好一所職業學校,必須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完美結合。 這就要求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實施開放教育——既要集中精力研究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又要關注社會發展需要和企業需求。 同時,要有“借力發展”、“合作共贏”的眼光和胸懷,推動學校健康快速發展。
值得慶幸的是,丁志華上任后,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相關促進政策密集出臺。 政府、企業、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和認可度迅速提升,各領域研究人員紛紛將目光轉向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領域。
政策和理論已經到位,但職業院校的“玩家”還有很長的路要探索。
經過廣泛調研,丁志華果斷決定,將推動“校區校企合作,服務秦皇島地方經濟發展”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從領導層到廣大教師,“高職院校承擔社會服務職能”。 我們達成理念共識,牽頭制定《服務秦皇島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匯聚多方優勢資源,搭建服務平臺,著力打造社會服務隊伍實施服務秦皇島10大工程,推進服務秦皇島50個工程。 專注于工作。
從學校長遠發展來看,創新務實的校地合作不僅是躋身一流職業學校行列的階梯,也是擺在面前不可錯過的趨勢。
變局:“互融”乘法
行動勝于雄辯。 《服務秦皇島五年行動計劃》發布后,與職業教育的創新“約會”每天都在發生。
走在秦皇島市的主要路口,人們總能看到頭戴紅帽、身穿紅背心、舉著紅色校旗的交通志愿者。 其中不少是建材學院的學生。 在海韻廣場、山海關古城等地,建材學院藝術設計系師生組成繪畫志愿服務團,開展“繪畫裝點城市”系列志愿服務活動為秦皇島建設沿海強市、美麗港口城市、國際化城市貢獻智慧和力量。
這些年輕力量的加入,不僅疏通了城市的毛細血管,也提升了城市的整體形象。
如果說學校與企業是激活城市“大循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秦皇島教育學院在那里?怎么樣?,那么校企合作則是推動城市“小循環”的關鍵力量。
在丁志華的大力推動下,建筑材料學院與燕山大學-河北省公共政策評估研究中心成立了產教融合研究院。 在一次又一次的會議上,丁志華針對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點、難點、焦點問題,認真提問、真誠解答。 他表示,只有充分發揮專家們的智力、技術、科研等方面的優勢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熱情,與企業一起深入研究、解決技術難題,才能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促進校企合作。 雙方在深入發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丁志華教授(左一)聽取公司負責人對產品技術問題的介紹
在交流與碰撞中,靈感與智慧迸發出來。 合作的動力一次次克服陌生的阻力,校企合作的“加法”升級為“乘法”。
學院成立的靖遠昌翔電子商務工作室、九諾財稅產業學院就是生動的案例。 為解決職業教育供需脫節的問題,公司派遣專業大師進行指導,并引入多個學徒站,將真實的工作場景和業務項目嵌入教學環境。 學生畢業時,可以無縫對接企業的就業需求,大大降低了企業社會招聘后長期員工培訓的培訓成本。 極大調動了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具體”落實校企合作。
此外,為實現科研人員與企業直接對接,建材學院還實施了企業科技通訊員制度,選拔優秀教師組建企業科技通訊員隊伍,提供“一—為企業提供企業診斷、技術咨詢、產品研發等“一對一”服務。 ,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學校到城市,從課堂到企業,從模擬到現實,從“單兵作戰”到“合作共贏”,建材學院的實踐賦予了職業教育新的內涵。
經過五年多的不懈努力,建材學院規劃的《服務秦皇島五年行動計劃》10個重大項目和50個具體項目取得了重要突破和積極成效,開展了人才培養、企業診斷、科技攻關等技術服務形成了“三全”、“三化”、“四提高”的合作模式。 作為一所職業學校,建材學院探索形成的“建材模式”無疑對其他正在尋求職業教育改革路徑的學校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發意義。 秦皇島市委專門發文推廣“建材經驗”,要求全市各高校、各部門以建材學院為榜樣,發揮智力優勢和人力資源,為地方經濟建言獻策和社會發展。
位于海濱城市秦皇島的建筑材料學院近年來也獲得了多項榮譽——被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評為“創新能力培養實驗學校”、全國重點院校之一。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十佳特色高職院校”。 學院”。 2018年,學校還榮獲“國家技能人才培養突出貢獻單位”、“職業教育突出貢獻院校”稱號。
丁志華是一個勤奮、善于思考、善于總結的人。 近年來獲得省、市社科成果獎,發表理論文章20余篇秦皇島教育學院在那里?怎么樣?,主持省級以上課題10項,在國家、省級智庫發表對策報告5篇,獲省級以上領導獎。 指示。
他也逐漸意識到,學院的系統探索可以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參考。 于是,他將這些年的所聞、所感、所寫,整理成專著《校地合作的理論與實踐》。 專著一經出版,就引起了巨大反響。 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國建材網等十幾家媒體對此予以關注和報道。 “學習強國”平臺多次推介,秦皇島市政府也召開研討會推動相關工作。
丁志華在書中表示,希望紙上的文字能夠真正轉化為推動實踐發展的強大動力,共同譜寫校地合作的新篇章。
新局: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擁有職業學校1.13萬所,在校生3088萬人,平均每年向社會輸送1000萬名畢業生。
新階段呼喚新理念。 今年以來,“人人都能成才、人盡其才”的氛圍不斷高漲,職業教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四五”規劃強調要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要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
4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會議強調,職業教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在此背景下,提升地位、打破束縛是職業教育院校共同的迫切需求; 也正是在這種形勢下,職業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讓我們開始新的旅程吧。 丁志華和他的建材學院正奏響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的步伐,在校地合作的改革道路上不斷發力。
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建筑材料學院將秉承“扎根香港城市、融入香港城市、服務香港城市”的發展理念繼續把校地合作服務社會放在首位,把學院職業教育的人才、技術、智力優勢轉化為城市產業、產業、企業發展的創新動能,促進產學研的有效銜接和融合打造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推動職業教育內涵式跨越式提升,有力賦能秦皇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新計劃的地位更高。 歷史的傳承造就了今天的秦皇島,今天的繁榮需要上下的共同努力。 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需要涌現更多技術人才。
事實上,五年來,圍繞秦皇島市“四主兩特”產業發展布局,建材學院調整了20個專業,其中新增專業12個,停產專業8個,使得41個專業全部緊密結合。與秦皇島的經濟息息相關。 發展是一致的。
站在新的起點上,建筑材料學院將緊密結合區域產業結構和需求,建立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依托產業發展專業,辦好專業發展產業,努力建設與區域現代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特色專業體系。 未來五年,學院將重點建設裝配式建筑工程技術、BIM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現代物流管理、休閑體育、藝術設計等高水平專業群,提高專業與產業的匹配度,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培養秦皇島現代工業體系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乃至大國工匠。
星辰垂懸廣原,明月波濤流江。 建設國家尊重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技能型社會,是全面提升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的發展趨勢和必然要求。 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讓每個人都有發光的機會。 新時代,一扇大國能工巧匠之門正在打開,“強國智造”之路將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