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先生曾將文化分為狹義、廣義、深層三個層次。 前兩者無需詳細討論。 對于第三個,博大精深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他說:
在狹義文化的某些不同領域,或者在狹義文化和廣義文化的一些互不相關的領域,進一步綜合、概括、濃縮、提煉、抽象、升華,可以得出一個更為普遍的觀點:存在于這些領域中的許多常見事物中。 這種東西在深刻的意義上可以稱為文化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即一個民族文化中最本質或最有特色的東西。
他以日本文化為例。 他認為日本深厚的文化特征是“苦澀”和“沉默”。 具體表現是古樸、古樸、纖細、精妙、古雅、隱蔽、缺乏裝飾。 周先生的討論和觀察很有啟發。 我認為他所列出的現象基本上屬于國民心理狀態或心理素質、以及生活品味的范疇。
如果我們把這個觀察應用到中國民族文化中,會得到什么結果呢? 我不想從民族心態的角度來探討它。 我想換個角度,也展現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或內涵。
在這個問題上,尹科先生其實已經走在了我的前面。 尹柯先生在《王觀堂先生挽歌序》中寫道:
我對中國文化的定義是基于《白虎通》的三綱六律。 它的含義是抽象理想的最高境界,就像希臘柏拉圖所說的理念一樣。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見地的見解。 下面我來說說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中國哲學與外國哲學有很多差異。 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哲學喜歡講知和行。 我想按照知與行兩大類把中國文化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知識、理解、欣賞等,屬于知識的范疇;另一部分是知識、理解、欣賞等,屬于知識的范疇。 另一部分是倫理、社會道德等,屬于行為范疇。 這兩部分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中國文化。 這兩部分的背后蘊藏著最本質、最有特色、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尹科先生在討論中國思想史時指出: